一世紀前,還沒改名Leica的Leitz萊茲光學推出第一臺萊卡相機,以劃時代的35mm小型膠捲打造出第一臺「小型隨身相機」,奠定了今日數位相機「全片幅」級距的基礎。在這之後,除了既有的大片幅、中片幅市場之外,從日本Nikon、到美國Minolta,這些隨身相機廠商毫無例外的推出以35mm底片的相機系統,不論相機結構如何改變,在數位相機出現以前一般消費型相機、甚至專業相機都還是35mm片幅的天下。
35mm 雖好,但由於片幅大,相對的鏡頭、機身結構也就小不下來,除了Leica 採用RF 機身的M 系列相機之外,可交換鏡頭幾乎就是巨型單反+巨型鏡頭的天下。在這樣的思維下,卻有一家相機廠商跳脫框架,打造出以正常35mm 底片尺寸一半大小的「半格相機」,讓機身、鏡頭得以大幅縮小,打下光輝了超過半世紀的迷你單眼相機王朝,直到今天依然以迷你機身與鏡頭稱霸小片幅市場。
這家在各家廠商都押寶全幅相機的市場中依然堅持己見的「清流」,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Olympus。
比起Nikon、Canon這兩個幾乎連市場老年人都認識的相機品牌,Olympus在國內簡直就是小眾在玩的相機,甚至可能被某些偏激玩家視為「不入流」的相機品牌。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上圖:雖叫「高千穗」,但標誌裡卻寫著創辦人前一任職的公司名,Olympus的「念舊」還真是公司傳統來著
事實上Olympus 成立時間相當早,甚至比今天橫掃運動攝影與人像攝影市場的Canon 還要更早!早在公元1919 年,Olympus 的前身「高千穗製作所」就已在日本正式成立,並於隔年推出自家的第一臺顯微鏡產品「旭號(Asahi)」,這時候離即將成為百年老店的Nikon也才剛過了兩年而已!
上圖:可以看到在1932年時Olympus的獎狀(右邊)上寫著「高千穗製作所」
相較於Nikon由三菱財閥主導成立的「名門出身」,高千穗製作所並不像Nikon那樣甫一成立有能力就直接進攻軍事產業以取得高收益。高千穗的主攻方向是創辦人山下先生的夥伴寺田氏所擅長的顯微鏡,以「為顯微鏡國產化盡一份心力」為經營目標。
在當時日本致力於工業國產化的背景下,高千穗製作所創辦人山下長的願景其實跟Nikon 致力於軍事光學設備(如望遠鏡、瞄準器)國產化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兩家公司的規模相距甚遠,但有了日本首屈一指的顯微鏡製造專家寺田氏的幫助,山下長的顯微鏡願景並非痴人說夢。
在1919 年成立之初,高千穗製作所實際上只是個製造顯微鏡與溫度計的小型製作工廠,不僅與我們今日熟知的Olympus 規模相去甚遠,更不用說那年代相近但甫一成立就打進日本軍用光學設備市場的Nikon 了。不過Olympus 主攻的「微觀世界」在當時其實跟Nikon 的望遠設備實際上不是競爭對手關係,兩者之間也沒有什麼必然的交集。
在山下長與寺田氏的努力之下,高千穗製作所的顯微鏡在日本市場大放異彩、獲獎連連,在公司聲望如日中天的情況下,原先的顯微鏡國產化目標早已全速達成,對於山下先生來說,公司經營的下一步,就是用純正日本國產顯微鏡反攻光學大本營—— 歐美市場了。
上圖:Olympus把標誌改為OlympusTokyo,之後才將公司名字高千穗改為奧林巴斯
即將進軍歐美市場的山下先生知道,如果要讓洋人快速認識自己的品牌,取一個好念的「洋名」絕對是必要的事情,這在當時也是提升公司聲望的好方法。
Olympus 的原名「高千穗」在日本是傳說中天神降臨之地,在考量到這樣的命名背景之下,山下先生決定以洋人更為熟知的希臘神話眾神居住地「Olympus 奧林巴斯」作為高千穗製作所的新名字,並以此進軍歐美市場。
上圖:Olympus的內視鏡系統直到現在依然是醫院的常見設備品牌
爾後,在Olympus 創辦人山下先生與其夥伴寺原先生不懈的努力下,Olympus 用短短十年的時間,以驚人的速度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顯微鏡廠商,其生產的精良產品讓Olympus 的業務量不斷增長。直到今天,Olympus 生產的各種顯微設備、超音波成像設備、內視鏡設備等依然能在各醫療場域中看到其蹤影,Olympus 近百年的微觀王國至今仍傲視全球。
時間再回到1935 年,距離高千穗製作所成立僅十六年,營收急速增長的Olympus 已有能力在歐洲成立MIZUHO 光學研發中心,開始打造自己的下一個目標—— 相機。在MIZUHO 中心成立後一年,Olympus 用驚人的速度打造出第一顆鏡頭ZUIKO,並於兩年後正式推出從機身到鏡頭完全自主設計生產的相機Semi-Olympus,而其鏡頭所用的名號「 ZUIKO」也一戰成名,直到今日仍作為Olympus 旗下鏡頭的系列統一名稱。
上圖:Olympus並非一直都在製造小片幅相機,135相機也曾是其產品主力之一
Olympus 是小片幅相機的先驅,但卻不是單以此為主業。翻開Olympus 八十年的相機製造史,會看到裡面有傳奇單反OM 系列(今日OM 系列數位微單的前身)、有蛇腹的老相機Semi-Olympus、甚至可裝6X6 大型底片的Olympus Six。
這些相機除了OM 系列單反是主流135 之外,其他幾乎都是極要求鏡頭光學性能的大型片幅相機,因此有些人以Olympus 以小片幅聞名而認定其鏡頭光學設計能力不佳,其實是非常荒謬且沒有邏輯的說法。Pen 系列相機首創微型可交換鏡頭相機的先例,但卻不是Olympus 的集大成之作。
上圖:半格小片幅、超小機身的Pen,根本就是今天微單的前身!
現在的Olympus相機有兩大特色是最為人稱道的,第一是超小的相機與鏡頭體積、第二則是強悍的防手震功能。前者源自於Pen系列相機,後者則是從OM系列單反開始的「優良傳統」。只要有用過單反的朋友都知道,相機反光鏡升起落下所造成的振動是手震的元兇,但實際上在長久的單反發展史中卻甚少有廠商在乎反光鏡振動所造成的困擾。
Olympus在1972年的Photokina相機器材展推出他們的第一臺OM系列單反OM-1。這臺相機擁有多項極具獨創性的特色,例如為減低反光鏡動作所造成的振動與噪音,OM-1特別設計了獨特的減振倉以吸收反光鏡振動。另外,為了能解決當時單眼相機過重的問題,Olympus不僅重新設計機身結構幫相機瘦身,就連小小的一顆螺絲都特別改用更輕的材料製作,一切就是為了讓OM系列成為市場上最具獨特性的相機。
OM 系列後續的發展也伴隨著各種不同的首創先例,例如第一臺內建能大幅改善微距攝影測光問題的TTL 測光單反OM-2。其他的OM 系列也都具備許多同期相機沒有、或是少見的功能,像是OM-4 的多點對焦系統、或是遠小於同級單反的體積等等,雖然最後Olympus 仍然沒有N/C 兩家那麼「名號響亮」,但若論OM 系列對今日單反發展的影響與貢獻,其崇高地位絕對能與現在的單反雙雄比肩!
上圖:這臺mju一定有非常多人看過,搞不好你家就有一臺
後來Olympus 也曾經企圖進入自動對焦單反領域,但卻沒有取得如過去的Pen、OM 系列那樣的輝煌成就,反而是接著推出的Mju 系列迷你相機讓Olympus 席捲消費相機市場,不僅讓Olympus 重新站上相機世界的高位,極高的收益報酬也讓他們得以撐過數位/膠捲轉換的過渡時期,沒有像那些曾經輝煌的歐美相機大廠因為應變不及而掩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當進入數位相機時代之後,Olympus的「相機就是要小」信念再次發威。為了與一片追求135數位轉換的相機廠商有所區隔,Olympus再次創造出小片幅相機E-1,藉由4/3寸,小感光元件讓普遍巨大的單眼相機得以縮小,一如當初的Pen一樣,都以小尺寸、可交換鏡頭作為主要賣點,也震撼了當時的市場。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可交換鏡頭的小相機比比皆是,但在Olympus E-1推出的2003年,能同時擁有小體積與可交換鏡頭兩個特性是很難想像的事情。到了2006年,Olympus再次用「首創」震撼了市場——首臺配備可翻轉螢幕的Live View單反E-330。
自相機誕生以來,一直到相機數位化之後才開始有能即時預覽拍攝畫面的功能,但在單眼相機上卻一直到E-330 之後才配備這樣的功能。在過去只能靠著光學觀景窗取景的時代,能直接在螢幕上預覽拍攝畫面是非常突破的發展,因為他解除了單反使用者的取景限制,讓需要高角度、低角度拍攝的攝影師不再需要「盲拍」。
隔年E-410 再帶來劃時代的五軸防手震與當時最快對焦系統,再次震撼了市場,也讓Olympus 擁有與單反大廠N/C 兩家一較長短的資本與名聲。
Olympus從最早的Pen、OM相機時代開始,就一直是相機世界中縮小機身、減輕攝影師負荷的翹楚。即便到了數位化時代,Olympus也靠著獨家的4/3系統縮小單反機身,讓旗下單反擁有與當時消費相機類似的體積、卻遠高於同體積產品的畫質表現,讓不少需要攜帶大量鏡頭、或是旅行但追求高畫質表現的攝影人受惠。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相機越做越小已成必然,這時Olympus再次找到新的道路——與Panasonic聯手打造M4/3系統。
在4/3系統獲得極大成功之後,Olympus與Panasonic合作推出同樣屬於小片幅、卻取消反光鏡設計的M4/3系統。2009年 Olympus推出第一臺無反光鏡微單E-P1,拿掉反光鏡、改以Live View作為取景手段,E-P1擁有可交換鏡頭的方便性、優於一般消費相機的畫質、以及「小相機就能有散景」的特色,讓E-P1不僅成為單反用家的隨身機最佳選擇,也讓不少因單反而卻步的女性玩家欣然加入可交換鏡頭的世界。
正如五十年前的的Pen系列相機一樣,在縮小片幅之後所帶來的重量體積減少。五十多年前的伎倆,在進入數位化的二十一世紀後再次發威,將「微單」或「無反相機」這兩個重來沒人聽過的名詞震撼市場。今天能有那麼多因為微單反而願意進入攝影世界的朋友,Olympus絕對獨佔首功。
上圖:要說現在最文青的相機,除了Leica跟仿Leica的Fuji之外,Olympus的OM-D與Pen-F絕對是首選!
如今,Olympus 在專業相機領域上有了復刻老OM單反的OM-D系列相機,在近期則再次推出了復刻Pen 系列的Pen-F。兩者都保留了過去Olympus 最引以為傲的特性,例如超迷你的機身、超強的防手震、甚至是進入數位時代後開始發展的高速對焦系統。
這些特色不僅承襲了Olympus 光輝的攝影成就,也讓Olympus 在今天這大片幅相機群雄環伺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更在專業領域中獲得大群的堅定擁護者。對於現在大家只認識現在的一線攝影品牌,我想絕對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現在的Olympus 集團分為兩部分,一半專營專業醫療探測儀器,從最簡單的近視驗光機到高精密內視鏡系統都有極高的市佔與市場肯定;另一半則專攻數位相機市場,以M4/3 小片幅相機的特性與那些大片幅相機廠商繼續無止盡的競爭。
至於未來Olympus 會如何呢?這就要看Olympus是否能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推出震撼市場的創新機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