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CP+ 2019展會的最後一天,通過我們為期四天的探館報導,帶著大家對本次展會進行了一次「雲遊覽」。要說本次CP+的主旋律,無疑就是全畫幅了,隨著更多品牌的加入,全幅陣營的競爭也愈演愈烈。那麼筆者這次就來分析下,目前各廠商面對全幅趨勢都採取了怎樣的舉措:
·積極行動派:全幅微單之戰進入白熱化
要想兼顧足夠好的拍攝性能與相對便攜的體積,全幅微單可以說是目前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因此各大廠商爭先恐後加入該陣營也就不難理解了。從2018年下半年至今,短短半年時間,尼康、佳能、松下三家廠商先後投入了全幅微單的懷抱,加上索尼,形成了四強爭霸的局面。至於這四家各自有怎樣的產品策略,我們不妨結合現場情況來看一看:
索尼全幅微單陣營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機身及鏡頭規模
儘管沒有新機身,但索尼展區依舊有著很高的人氣
先說索尼,本次CP+之前索尼並沒有更新全幅機身,不過來到現場體驗索尼產品的人數依舊非常多。作為最先推出全幅微單的廠商,索尼的產品如今已經日趨完善,A7III、A7RIII、A9三款主力機型都有均衡的參數表現,而且由於上市日期相對較早,索尼機身在價位上還是很有優勢的。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六年的擴充,索尼FE鏡頭群也越發成熟,展會上再也不用靠之前的A卡口單電鏡頭來充場面了。
CP+現場,尼康為其Z6、Z7微單提供了充足的體驗空間
剛加入全幅微單陣營不久的尼康,對於未來新品有著明確的規劃
再說尼康,全幅微單後起之秀當中,尼康的產品定位與索尼最為相似,Z6、Z7兩款機身分別對飈A7III、A7RIII,在機身性能、配置上尼康還要更勝一籌,不過在官方價格上,尼康Z6、Z7的定價均是同級別機身中最高的,後期應該還會有下調的空間。在CP+現場,尼康為其全幅微單機型提供了豐富的試用體驗空間,展示了新機在照片、視頻方面的強悍表現。
作為佳能的全能型全幅微單,EOS R的機身售價不到一萬四,性價比很高
而EOS RP則是目前最小、上市價最低的全幅微單,官方價格只需8999元
RF鏡頭這塊佳能也在持續發力,「大三元」鏡頭群今年將全部問世
接著看佳能,作為單反市場的另一家巨頭,佳能在近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全幅微單系統,相比其他廠商,佳能的明顯優勢在於定價,3000萬像素的EOS R售價不到一萬四,2600萬像素的EOS RP不到九千。對於高端專業玩家而言,全能的EOS R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而EOS RP則讓更多預算不太充裕的攝影愛好者也能輕鬆買全幅,直擊用戶的痛點。另外,EOS RP還是目前最小巧的全幅微單,又小又輕便的特點使其成為了一款獨一無二的產品。
CP+現場,想要試用松下S1/S1R全幅微單的玩家排起了長隊
專業的性能、巨大的機身、相對較高的價位,是松下全幅微單的特色
最後要說松下,與佳能、尼康、索尼不同,松下此前一直專精於M43畫幅,從未推出過全幅機型,這也讓松下的S1/S1R成為了這次CP+最熱門的產品,現場體驗區每天都排著長隊。至於機器的特點,松下這兩款新機可以說是目前最「硬核」的全幅微單,4K 60P的視頻表現在同產品線內獨樹一幟, 而其他機身參數基本也都是數一數二。另外,S1/S1R還擁有同級別產品中最大的機身體積,價位則僅次於尼康,足見松下對這兩款新品的專業性充滿了信心。
作為首家進入全幅微單領域的廠商,索尼FE鏡頭群已經日趨完善
像佳能、尼康這樣的老牌單反大廠,除了積極研發微單新鏡頭之外,轉接單反頭也能有效擴充鏡頭群
松下則通過與徠卡、適馬結盟,共享機身及鏡頭資源
不僅是機身,各廠商在全幅微單鏡頭領域同樣你追我趕。索尼經過六年的積累,總算讓自家FE鏡頭群更具規模;佳能、尼康的全幅微單可以通過轉接環搭配自家單反鏡頭使用,同時也在積極開發新鏡頭系統;松下則與徠卡、適馬聯手結成了L卡口聯盟,共同開發L卡口鏡頭產品。可以預見的是,2019年全幅微單領域的競爭只會越發激烈,不過廠商之間的競爭可以促成更好的產品與更低的價格,對用戶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重在參與派:來點小更新,意思意思就好~
前面說的都是激進派,接著我們緩和一下氣氛,看看那些「重在參與」的廠商。首先說一個非常佛系的品牌——理光賓得。雖然其全幅單反K-1已經問世,終結了「賓得何時出全幅」這個影像圈史詩級疑問,但賓得似乎從未有過提升市場佔有率的打算,CP+上也沒有任何新品,只帶來了一支全幅版85mm F1.4的開發計劃。
其實筆者覺得用「過氣網紅」這個詞特別適合賓得的全幅單反
誰說賓得在全幅這塊沒新品?我們的85mm F1.4在路上了!
賓得提供現場改裝服務!噴漆、木質手柄、機頂改裝……要啥有啥!
而在非全幅這塊,理光賓得倒是玩的風生水起,全新的GR III便攜APS-C相機、THETA Z1旗艦全景相機都算是非常有料的產品,現場體驗的玩家絡繹不絕。賓得現場甚至還提供了相機個性化改裝服務,噴漆、改機頂造型、加木質手柄……什麼?你問我全幅系統還會不會更新?等我想起來再說吧~
顯然理光賓得的更新重點放在了理光自家的GR、THETA系列上
之後要說一個非常經典的品牌——蔡司。作為一家行業標杆級別的鏡頭製造商,蔡司有著深厚的光學技術積累,但就是這樣一家專精於鏡頭的品牌,卻在去年九月推出了一款全畫幅固定鏡頭相機ZX1,採用了3740萬像素全幅CMOS,鏡頭則是Distagon 35mm f/2。雖然在CP+現場這款相機僅被放在櫥窗裡做展示用,但能一睹ZX1真機的風採還是非常難得的。
櫥窗裡的蔡司ZX1,這是一款智能全畫幅固定鏡頭相機
ZX1取消了操控區域的實體按鍵,未來感十足
除了參數搶眼之外,ZX1還是首款智能全畫幅相機,機身作業系統基於安卓,內置Lightroom CC照片編輯軟體,內置512GB快閃記憶體,不支持存儲卡擴容,按鍵方面僅保留兩個功能轉盤、快門按鍵、屈光度調節和一個電源鍵,其餘的全部操作均依靠觸屏來完成。目前ZX1還沒有正式上市,但是有蔡司的品牌在,這款相機很可能是一款高價位且小眾的奢侈品。
蔡司的老本行還是高端鏡頭(Otus 85mm F1.4多少錢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以及……望遠鏡
其實在膠片時代,康泰時、依康這些經典品牌均屬於蔡司旗下,在當時都有著非常好的性能和口碑,但隨著相機數碼化再加上日系品牌的崛起,蔡司逐漸放棄了相機業務。而去年發布的這臺ZX1,則標誌著蔡司再次回歸相機市場,雖然難以成為主流,但其不俗的性能和獨特的智能化設計,還是值得我們鼓鼓掌的~
·不關我事派:全幅?我XXX絕對不做全幅!
最後要說的是那些聲稱「絕對不會做全畫幅」的廠商。首先是奧林巴斯,作為最後一家專注M43的相機廠商(好兄弟松下已經進軍全幅了),奧林巴斯在此次CP+上帶來了M43畫幅的終極拍照旗艦——E-M1X。雖然還是2000萬像素,M43的底,但支持18張/秒追焦連拍(不追焦可達60張/秒),並且具備高達7檔快門的防抖能力……逆天的參數表現令人乍舌。
奧林巴斯:我不僅不做全幅,還要把M43賣到兩萬塊以上
E-M1X絕對算是一臺暴力猛獸,但M43的小底和兩萬多的機身售價你能接受嗎?
除了強悍的性能之外,E-M1X還首次採用了全尺寸機身設計,可以裝兩塊電池以延長續航,外觀看上去就和1DXII、D5這樣的旗艦單反差不多。性能搶眼,價格自然不能低,E-M1X機身的國內官方定價為21999元,M43畫幅拍照機型能賣到兩萬,似乎也只有奧林巴斯有這樣的魄力了。
全尺寸的M43相機真的是第一次見,幾乎和D5、1DXII一樣大了
CP+現場,我們見到了富士目前最新的機型X-T30,這也是一臺便攜小鋼炮
再者就是富士。目前富士的相機產品主要包括兩條線,一是採用APS-C畫幅傳感器的X系統,二是採用44x33中畫幅傳感器的GFX系統,基本都採用可換鏡頭微單的形式。作為業界為數不多的沒有開發全幅機型的廠商,富士直接從APS-C跳到了更大尺寸的中畫幅,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有個性了。
富士X卡口APS-C畫幅微單,在機身與鏡頭上都已經相當成熟
而GFX中畫幅微單系統也已經初具規模,為專業攝影玩家提供更好的畫質表現
在CP+的現場,富士對於其雙系統機身都給予了充分的展示,X-T3、X-H1、X-T30等APS-C畫幅新機紛紛露面,而GFX 50S、GFX 50R兩款中畫幅機身也提供了現場試用。中畫幅產品價位相對全幅都要更高一些,但並沒有阻擋大家對更高像素、更大CMOS的熱情,現場體驗新機的玩家還是蠻多的。值得一提的是,富士1億像素中畫幅微單——GFX 100也在現場用櫥窗進行了展示,這款重量級產品預計在今年初問世,筆者雖然買不起,但依舊非常期待。
奧林巴斯、富士都明確表示不會做全幅,但以後的事情又有誰知道呢?
要說「絕不做全畫幅」的廠商,奧林巴斯、富士無疑是最典型的兩家。奧林巴斯官方之前曾表示,以後的產品不會採用全幅傳感器,將專精於M43畫幅系統;而富士方面也說過,全畫幅是不可能的,現在不會做,以後也不會有,一方面富士沒有全幅相機的製造傳統,另一方面,富士認為APS-C+中畫幅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不過,以後的事情誰說的準呢?畢竟從前有一家叫做尼康的品牌,聲稱「APS-C畫幅才是最佳的數碼畫幅」,後來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
·總結 全畫幅是主旋律 但其他畫幅同樣值得關注
2019年的CP+展會已經接近尾聲。從今年的展會現場來看,毫無疑問全畫幅相機(確切的說是全畫幅微單)已經成為了相機市場的主旋律,佳能、尼康、索尼、松下四家大廠紛紛做出了積極的響應。面對日漸激烈的競爭環境,全幅機的性能、價格極限都將被不斷刷新,更高的像素、更快的連拍以及更親民的價格都會實現,對於全幅玩家而言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如果以後市面上只剩全幅機,那該多沒勁啊
不過撇開純粹的紙面參數不談,相機的魅力就在於多元化。1英寸與M43畫幅的極致便攜性、APS-C的均衡、中畫幅的超高像素容量……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傳感器種類,正是因為人們在實際拍攝中有著各式各樣的需求,再加上各家廠商不同的機身設計風格,形成了一個複雜、多樣但又值得細細品味的相機市場。如果有一天,市面上所有相機產品都變成了全畫幅,那該多沒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