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展現了人類和動物的爭鬥。人類破壞了它們生存的環境引發了一場為生存而戰的戰爭,這體現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動物生存環境的侵犯。像這部電影表現了猩猩為生存的戰爭,同時也有為和平而戰也表達了有一些人內心的邪惡。這部電影有三部表達了人和猩猩的矛盾不斷激化,本是一件小事,而一些不法分子燒掉它們生存的環境從而激化了矛盾展開了戰鬥,第三部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凱撒用槍指著上校的頭時,內心深處是複雜的,看到上校患病的樣子,它最後沒有殺上校,而是選擇放下仇恨,說明它不是科巴。而上校最終選擇自殺堅持了自己的內心信仰,他是一個內心偏激的人。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最大亮點在於諾娃問毛裡斯她是不是猿族時,小女孩代表了人類的真善美,最後她與猩猩們一起生活更是象徵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凱撒最後的死亡在意料之內。
這部電影通篇在描繪猿族多慘,死傷慘重,被奴役。很多人看到凱撒家破人亡,發出了這樣的人類不如滅亡。
結局一個雪崩,殺死了剩餘的全部人類。
這些人有沒有用自己的大腦好好想一想,一個雪崩滅了一個種族,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全球60億人,只剩下一個雪崩就能滅絕的量了。
這是一個種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整部電影,猿族的數量碾壓人類,還有很多新鮮血液,而人類,只剩下一些青壯年,唯一的小女孩還是已經退化失語的,幾十年後,不用猿族人類必亡。
凱撒為什麼求和平,因為他知道人類武器的強大,可是幾十年後面對落後退化近乎滅絕的人類,他們會怎麼樣?
最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在這些聖母婊們咒罵著自己的種族的時候,還有人問到為什麼小女孩為什麼不說話。
他們不知道猩猩們就是傳染源,他們不知道抑制瘟疫的重要手段就是消滅傳染源,他們不知道完全不同的兩種生物永遠不可能平等相處。
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請閉上尊口,多聽少說。
1、整體完成度高,故事流暢,但去看之前還是把1,2部看了更有助於理解人類與猩猩的恩怨;2、影片中的小女孩很可愛,但縱觀整個影片存在感略低,雖然在關鍵時刻起到主要作用,但對最主角猩猩們的情感 影響可以更大,更突出猩猩們人性的一面,否則有種感覺這個角色只為打到反派而存在,人設單薄; 3、反派除了大boss智商都有點不足能力低下(夜晚的看守士兵是不是有點太少了?),而大boss我本以為死得更轟烈,起碼會把矛盾擴大化,引起三方混戰,因為他的敵人除了猩猩還有人類,結果在擴大化之前他就沒啥事了,只剩下人類為權力相爭,而猩猩在隔岸觀火; 4、文戲有點弱,猩猩對人類(小女孩)突然父愛的行為有點難以接受; 5、影片最後應該是人類滅絕,我認為這是正確的,不是人類滅絕我認為正確,是猩猩人類其中一方滅絕我都認為正確。兩種有思想,智慧,能力想當的物種,兩種安全不同的高等文明,是難以共存的,對另一種文明隨時會威脅自己存在的這種恐懼總會存在於各自物種中,即使溫和派再多,激進派也不會放過對方,恐懼使戰爭迫不得已進行,要想穩定就得毀滅,這樣才能無後顧之憂;6、即使沒另一文明威脅,人類也會自作聰明把自己作死,這應該也是影片的另一個意思。
整部片子我覺得開頭和結尾都還行,中間比較水。人物塑造不錯,但劇情水。但還是給了4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應該從宗教方向看。
其實凱撒就是摩西,而這作故事拋棄了大量人類的描寫,主要從星星們的角度講故事,有些地方甚至很瑪麗蘇很扯很bug,就是因為它充滿了宗教氛圍。
如果大家拿它和出埃及記對比,拋去劇情裡不合時宜的尷尬幽默和一些好萊塢電影必有的要素,會發現很像,但又缺點什麼。
我看了凱撒最後閉眼時候那個畫面,驚嘆這簡直就可以當教堂裡的壁畫!可是一些很尷尬的煽情和搞笑缺稀釋了宗教上的嚴肅感,雖然整個片子已經很少有搞笑橋段。
本片看起來很大的一個違和感就是缺少一個神。很多地方被吐槽bug多,怎麼那麼巧,怎麼主角光環這麼強,小女孩怎麼感覺好突兀云云。
假設這裡設置一個主神,凱撒作為摩西或者耶穌,作為被神諭啟發或神的代言人,拯救星星們與水火之中,是不是自然多了,神聖多了?
整部系列電影已經翻來覆去拍了很多,如果再像上一作一樣,描寫雙方的衝突和糾結,其實也挺無聊的,作為前傳的終極,以一個出埃及記一樣的宗教史詩感來結束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大家很多人都知道結局是什麼,人類最後會變成什麼樣,所以宿命感的描寫成了這裡的亮點。可我還是要說,宿命感,宗教感被衝的很淡,取而代之的是有點生硬的衝突感,新角色的出場太不嚴肅,對畫面構圖不講究,一種好萊塢式的搞笑讓人看的尷尬。
如果小女孩和棉襖星星的出場能更講究宿命感和宗教感的話,相信觀眾也會更早發現導演的意圖,而不是看到最後一個畫面才覺得有那麼點宗教味道了。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膚淺的感受。沒有考據,純感覺
影史上三觀最正的猩猩,迎來了他的謝幕演出。
這是一個更新非常緩慢的系列。在年貨當道的今天,《猩球崛起》無論承載了多麼高的質量,多麼大的解讀空間,讓人們保持著多麼熱切期盼的願望,它都不疾不徐,以三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新作。穩紮穩打的風格像極了凱撒在片中的所作所為。
在2011年的第一部和2014年的第二部之後,我與大多數人一樣,滿心期待著三部曲的終章,想看看猿族帝國的開國元勳,比人類還有人性,重情重義如幫派大哥一樣的猿族領袖——凱撒,會迎來什麼樣的終局。前兩部的鋪墊,甚至一度讓我視之為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科幻系列電影。
眾所周知,《猩球崛起》重啟自1968年開始的《人猿星球》系列。原版共有五個篇章,分別是首部曲《人猿星球》、1970年到1973年的四部續作《失陷猩球》、《逃離猩球》、《猩球徵服》和《決戰猩球》。五部曲用盪氣迴腸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末世廢土風的科幻史詩,其中第一部早已成為當之無愧的經典,尤其結尾揭曉的驚天懸念,震撼了所有的觀眾。後四部雖然良莠不齊,但也將這個系列發展成了一個自洽一體的「人猿宇宙」。並且以環形時空的敘事方式,深入剖析了種族間關於平等、偏見、仇恨等冷戰背景下的時代命題。
新版的《猩球崛起》,既是重啟,也是繼承。在《猩球徵服》和《決戰猩球》兩部影片中,都有凱撒這個角色,但比現在這位更暴虐,對人類的仇恨可謂深入骨髓。第二部《黎明之戰》中,挑起戰爭的猩猩科巴,也與舊版的猩猩奧爾多形成對應,二者都是猩猩中的害群之馬,挑撥離間,並且都觸犯了猿族的神聖律法:禁止同類相殘。而現在的第三部裡,半路被收留的小女孩,其賦予的名字Nova也呼應了舊版的一位同名女性角色。這些彩蛋都讓熟悉整個系列的影迷,在觀影中產生更多奇妙的化學反應。
然而,看罷《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雖談不上失望,但也有諸多不滿之處。當然,影片的底子在那擺著,不會平庸,更不至於淪為爛片。作為三部曲的終章,也算得上一個不錯的收尾。對於系列的粉絲或科幻迷來說,也值得一看。但是,本作的故事推進得相當勉強,類型雜糅導致劇作結構失衡,缺乏具有震撼力的段落展示,導致整個故事的情感流於表面,結局的悲壯感進而化為流水。
電影的表現形式離不開技術與藝術的互補,《猩球崛起》是一個典型範例。維塔工作室栩栩如生的動態捕捉技術,將凱撒這個形象塑造地如此逼真生動,而安迪·瑟金斯的出色演繹,賦予其充沛的個性和情感,打破了以往類似題材的臉譜化形象。結果就是,我們在銀幕上見到了一隻空前迷人的猩猩,即便金剛也無法媲美。這是系列重啟後的第一個成功因素。
第二是對嚴肅問題的深入探討,以寓言和諷刺的方式,反思人類文明的終極命題。在新版三部曲中,我們一路見證了凱撒的成長。從最初被威爾收留,詰問自己的身世,率領猿族奮起反抗(《猩球崛起》),到建立部落,傾盡全力避免與人類的戰爭(《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再到率領族群逃亡,找到新家園定居(《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一路下來,凱撒的生平具有啟示錄般的意味。
新版為了給凱撒著書立傳,很明顯部分參考了《聖經》的手法,令其有了神話故事的味道。我們能在片中看到亞當夏娃式的掙脫,也能看到摩西分紅海的魄力,還能看到諾亞方舟中的悲憫。凱撒是第一隻擁有自我意識,進而覺醒的猩猩,甚至在第一部中,就將哲學上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一一問了個遍。而他的答案,是那句振聾發聵的「NO!!!」。
同時,他也帶領我們思考了自己與造物主的關係。這方面與《普羅米修斯》有些類似,但與之相比,《猩球崛起》的現實連接性更強。猿當然不是人生的,但人類啟發了凱撒的心智,同時也對凱撒的天性加以束縛,這方面,人類無疑創造了一個智慧種族,是名副其實的造物主。
而人對凱撒的影響,一直存在著利弊兩方面。第一部裡,凱撒回到動物園,已經表現出與同胞的隔閡,他的生存能力不如同類優秀,身體也不如同類強壯,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這說明,即便是威爾有意讓他每隔一段時間去接觸大自然,也與他本應擁有的真正猿類生活存在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