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她曾經是世界上最受大眾喜愛的女性,是人間天使,是優雅的代名詞。
菌菌前幾天重溫的《羅馬假日》是她踏入影壇掀起的第一個高峰,留著俏皮黑色短髮,高貴優雅的公主形象是永遠的經典。
《蒂芙尼的早餐》中穿著典雅小黑裙、帶著銀色珍珠項鍊,站在Tiffany&Co櫥窗前的畫面成了永恆。
從此小黑裙開始風靡時尚界,這種簡約中透著優雅的穿著,也被評為最實用的經典造型。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赫本都被視為優雅和美麗的化身。無論是她對電影,或是對時尚的影響,這一切大概都不需要贅述。
直到現在,赫本都常被人提起、模仿。她所有的經典造型一直被復刻,她的經歷和經典語錄被一次次撰寫,傳奇如她。
她曾說「優雅是不會褪色的美」,也說過——
「女人的美麗是跟著年齡成長。」
「女人的美不在於外表,而是她的靈魂。是她給予的關懷以及她展露的熱情。」
「最重要的事莫過於享受你的人生,活得開心,這是最重要的。」
是的,只要稍作了解,就會發現她充滿著智慧,美麗不止是一副皮囊。
也因為那些經典電影形象的關係,人們似乎永遠認為她是個無憂無慮的公主,銀幕上的她永遠優雅,樂觀,淡然。
畢竟,她是全世界寵愛的奧黛麗·赫本啊。
但其實在她的個人生活中,她恰恰最缺乏的,卻是愛。
就在去年11月30日,關於奧黛麗·赫本的新紀錄片《奧黛麗》(Audrey: More than an icon)上映。片中有大量未曾曝光的畫面,揭示了赫本光鮮形象背後的痛苦,以及生前遭受的巨大悲傷。
在影片中有來自她的兒子西恩·費勒(Sean Ferrer)和孫女艾瑪·費勒(Emma Ferrer)的專訪,也有赫本本人的採訪資料,她坦率地討論父親、婚姻和流產給她帶來的創傷。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家庭,本名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
在1936年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赫本跟家人搬到荷蘭的阿納姆(Arnhem)與親戚在一起,之後又搬去英國就讀於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但因為二戰時的納粹入侵,赫本原本優越的童年生活被打破,開始了貧寒艱苦的生活。
紀錄片導演海倫娜·科恩花了三年研究赫本的一生,並在疫情隔離期間剪出電影。她表示,赫本的熒幕影像與她度過黑暗時代的真實反差令她震驚。
「她被視為完美和美麗的典範,但本部影片的目的是向大眾展現美麗背後真實的『人』。赫本其實對自己的長相和與男人的關係並沒有信心「。
」當我聽到她將這一原因和她與父親的關係以及被遺棄的經歷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聽到那些隱秘的細節,讓我感到非常受震動」。
赫本與她的父親
奧黛麗·赫本在去世的前一年,1992年接受《生活》(Life)雜誌的採訪中談到,她六歲時父母離婚給她帶來的影響。
赫本說:「 父親的離開是我小時候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擊。它給我帶來了創傷,並留下了巨大的烙印,使我終生沒有安全感。」
「他在某天就突然消失了,母親解釋說他出門旅行並且再也不會回來了。母親不停地哭,我只是陪著她,但作為一個孩子,當時我其實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
赫本與母親
奧黛麗·赫本在失去父親25年後依舊努力地尋找父親。
她的父親把家人留在荷蘭,自己加入了英國的法西斯運動。赫本最終通過紅十字會找到了他,並去了愛爾蘭探望他,這是段讓她十分痛苦的灰暗經歷。
在採訪資料中赫本揭開傷疤,「我從小就知道小孩子有父親是非常重要的,但我的父親把它破壞了,或者說他自己將自己抹去,這讓人絕望。」
「如果我能經常見到他,我會覺得他愛我,我會覺得自己有一個父親……我拼命避免讓我的孩子們失去父親。家庭變得破碎後,你會對感情變得非常不安,如果能擁有它你會十分感激,並且你極度渴望將自己的感情奉獻出去。」
那麼想守住婚姻和家庭溫暖的赫本,卻經歷了兩次不幸的婚姻。
赫本在百老匯的《Ondine》演出中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美國演員梅爾·費勒(Melchor Gastón Ferrer)。1954年他們在瑞士結婚,生下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
1967年兩人宣布離婚。
「我父親是一個不易相處的且苛刻的人。」 在採訪中她的兒子西恩直言,
「母親一直在尋找自己父親的影子。我的父母很幸福地生活了十年……父親餘生很後悔失去了這段戀情。」
最近,西恩·費勒和妻子卡琳合作寫了一本名為《小奧黛麗的白日夢》的兒童書。
這本書探討了赫本在荷蘭動蕩不安的童年,以及在那段恐怖的歲月裡,對美好未來的幻想是如何推動她前進的。
赫本在1969年與義大利精神病醫生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結婚,搬到了羅馬生活,並在1960年生下第二個兒子盧卡·多蒂。
這場婚姻最終在1980年破裂。
「安德烈·多蒂被拍到與200位不同女人有染的照片,他瘋狂地偷情,這讓赫本十分痛苦。」導演科恩說到,她採訪了赫本、多蒂夫婦的許多朋友。
《奧黛麗》紀錄片將帶領觀眾回顧赫本一生中的關鍵時刻—— 一個在戰爭中遭受飢餓的孩子,輾轉到了倫敦成為芭蕾舞演員,到最後在大銀幕上發光。
紀錄片中不止包含了檔案錄像畫面,赫本的親朋好友還提供了大量幕後花絮及細節。
「奧黛麗最深的秘密是,痛苦伴隨了她一生。」她的孫女艾瑪·費勒說到,她是在赫本去世一年後出生。
」我生來便帶著極大被愛的渴望和給予愛的能量。「(I was born with an enormous need for affection, and a terrible need to give it)
童年缺失父愛的赫本一直在掩飾傷痛,在紀錄片中,赫本也袒露自己為尋求愛情拼盡全力。
於是在感悟和歷經磨難後,赫本依舊堅韌地說出——
」隨著年齡增長,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是幫助自己,一隻是幫助別人。」
赫本成名後,她也從未忘記自己的過去。
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年,赫本作為親善大使週遊世界,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籌集資金和提高知名度。同時也是為了尋求內心平靜,照顧戰亂國家的兒童,這些孩子的回饋給她從未感受過的愛。
儘管她的童年很艱難,愛情困苦,但她依然抱著積極的態度面對大眾——
「我想到粉紅色。我認為笑是燃燒卡路裡的最佳方法。我相信親吻,經常親吻。我相信當一切似乎出錯時要堅強。我認為快樂的女孩是最美麗的。我認為明天是有一天,我相信奇蹟。」
畢竟,我們還是需要喝喝雞湯的,哪怕是片刻也能安撫自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赫本送給大家最後一個人生寄語:
別怕,什麼困難都會過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