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俗語曾有「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說,來比喻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蟾蜍雖然貌醜,卻是不可多得的藥材,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也因此成為了很好的養殖項目,具有較高的養殖價值。那麼,蟾蜍怎麼養才好?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蟾蜍的養殖技術,一起來了解了解吧!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蟾蜍的人工養殖技術】
1.建場:養殖場地四周建立一至一點五米高的圍牆,裡面可設養殖池、產卵池和孵化池。飼養池周圍要有草坪或菜地,供蟾蜍捕食棲息;場地中要安裝照明燈,夜晚引蟲類供其捕食。
2.繁殖:蟾蜍為卵生,繁殖能力較強。每年當水溫為十攝氏度左右,空氣相對溼度在百分之九十時產卵,每個雌體一次產卵量為五千枚左右,卵一般成雙行地排列在管狀的膠質卵帶內,卵帶纏繞於水草上。可將卵帶放在孵化池中進行人工孵化。孵化時水溫保持在十攝氏度以上,並隨時調節水深,控制水溫。遇寒流暴風雨等惡劣天氣,可用塑料膜蓋保溫。
3.管理:養殖蟾蜍,要根據它的不同發育階段分池分群飼喂,保持充足的餌料。幼蟾蜍的餌料是浮遊生物,可將豬牛糞、蔬菜下腳料、屠宰場和食品廠的廢棄物以及糠麩等投入池中,培植浮遊生物;成蟾蜍主要以昆蟲為食,可在養殖場內種植各種植物和夜間用燈光引誘昆蟲,還可養殖場內堆積廄肥以孳生蟲子為其提供食料。
【蟾蜍的脫衣採集工作】
在室內用玻璃圍成長2.5米,寬1.5米,高5米脫衣池3-5個,池底水泥抹光,有一定坡度,每隻池都設有下水道,以便於衝洗,每隻池子上方安有照明設備,用於夜間操作照明;將養殖池內一百克以上、四肢齊全、腹背無傷痕的蟾蜍放入脫衣池內,用清水衝洗其身上的泥土灰塵,水分幹後噴純中藥製劑「脫衣素」。一般噴脫衣素後一百小時即四天開始脫皮;
脫衣前要時刻觀察它們各種症狀,一般要脫衣時表現有離群,單獨停留,反應遲鈍,外表變溼發亮等,發現這些症狀,十分鐘左右即開始脫衣;蟾蜍脫衣時,一般先從背上開始,其後是頭、後腿、腹部、前腿。當它脫完三條腿時,就是其它部位其它部分都已脫完,還有一條前腿時,立即用手把它抓起來,輕輕將剩餘部分拉下,並將其口扒開,將已吃進但還沒有來得及咽下的部分一起輕輕拿出來即是一個完整的蟾衣;
剛脫下的衣有粘液,應立即用清水輕輕漂洗乾淨,然後用不鏽鋼鑷子把蟾衣放在事先準備好的25公分長、12公分寬的玻璃上輕輕拉開成標本模樣,拉標本時用力要輕,不要拉破或拉不開,否則影響商品質量。標本制好後,放在室內涼幹,或放入紅外線消毒櫃中烘乾,一般有九成幹即為成品,經包裝密封保存或出售;脫過衣的蟾蜍在另一個池內放兩個時,待身上幹後刮取蟾酥或放回養殖池內,如食療充足,飼養得法,到秋天或冬眠前可再取其衣,但已脫衣的短期內不能再取衣,因不足四個月再脫的衣得薄很薄,藥用價值大,而且很難整理成型,沒有商品價值。
【知識拓展】青蛙和蟾蜍的區別
青蛙頭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寬大,橫裂,由上下頜組成,雄蛙口角內後方各有一淺褐色膜襞為聲囊,鳴叫時鼓成泡狀,軀幹部短而寬,後端兩腿之間,偏背側有一小孔,為洩殖腔孔,腳上有四個趾,後腳上有五個趾,還有蹼;蟾蜍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體長平均60mm左右,雌性最大者可達80mm,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顯著,頰部向外側傾斜,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上眼瞼寬、略大於眼間距,鼓膜顯著,橢圓形,雄性皮膚粗糙,頭部、上眼瞼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較少,耳後腺大而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