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水處理技術簡史

2020-12-05 安徽天海環保

鑑古知今,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面向未來。往事如流水,炎炎夏日,請作為環保人的你,靜下心來,跟隨小編一起看看人類在「水處理」技術探索過程中所走過的路。

地球雖然有70.8%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僅僅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近百年來,隨著全球人口不斷膨脹,工業發展迅速,水資源狀況急劇惡化。人類認識到水處理的重要性,並始終探索水處理的技術和方法。從簡單的過濾沉澱到有機物的去除,從蒸餾淨水到海水淡化,人類希望通過不斷改進的技術方法讓有限的水更淨、更純,更多地被人類所利用。

古代

當時,人類沒有先進的水處理技術,為降低疾病傳播,採用簡單的格柵截流和自然沉降等方法進行水處理。那個時期環境容量大,水體的自淨能力也能夠滿足人類的用水需求。

經過多年實踐和總結,幾種傳統的水處理工藝相繼產生。

人們發現用砂子可以過濾掉細微懸浮物或沉澱雜質的方法。這就是沉澱物過濾法,目的是將水源內之懸浮顆粒物質或膠體物質清除乾淨。這是最古老且最簡單的淨水法,所以這個步驟常用在水純化的初步處理。濾過懸浮的顆粒物質所使用的濾器種類很多,例如網狀濾器,沙狀濾器(如石英沙等)或膜狀濾器等。

十八世紀中葉

歐洲工業革命開始。而後,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工業汙水也隨之大量產生,工業強國的河流、湖泊遭到嚴重汙染,逐漸成為社會公害,也威脅著人類的身體健康。人們也發現,當時簡單的化學、物理方法已經難以處理這些汙水,創新水處理技術勢在必行。各國的科學家都開始著手研究水處理方法,最早是汙水曝氣試驗。

是利用充氣或機械攪動等方法增大水與氣體接觸,進行溶氧或散除水中溶解性氣體和揮發性物質的過程。水和空氣充分接觸以交換氣態物質和去除水中揮發性物質,或使氣體從水中逸出,如去除水的異味或CO2,H2S等氣體;或使氧氣溶入水中,以提高溶解氧濃度,達到除鐵、錳或促進需氧微生物降解有機物的目的。

進而又出現了藥劑混凝預處理。混凝是凝聚與絮凝的合稱。凝聚是向水中投入帶有正電荷的混凝劑,與水中佔大多數帶有負電荷的微粒相互聚結。絮凝是指使水中懸浮微粒集聚變大,或形成絮團,從而加快粒子的聚沉,以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

早期的處理方式採用石灰、明礬等進行沉澱或用漂白粉進行消毒。在我國,明代晚期已有汙水淨化裝置。但由於當時需求性不強,生活汙水仍以農業灌溉為主。在國外,1762年英國開始採用石灰及金屬鹽類等處理汙水。

化學沉澱法是向水中投加藥劑,使之與水中溶解性物質反應生成難溶化合物,再進行固液分離,從而除去水中汙染物的方法。主要用於在廢水處理中去除重金屬(如Hg、Zn、Cd、Cr、Pb、Cu等)和某些非金屬(如As、F等)離子態汙染物。對於危害性極大的重金屬廢水,雖然有許多種處理方法,但是迄今為止化學沉澱法仍然是最為重要的一種。

蒸餾法是古老卻也是有效的水處理法,它可以清除任何不可揮發性的雜質,但是無法排除可揮發性的汙染物,還有它需要很大的儲水槽來存放。

氣浮法亦稱浮選,它是從液體中除去低密度固體物質或液體顆粒的一種方法。通過空氣鼓入水中產生的微小氣泡與水中的懸浮物黏附在一起,靠氣泡的浮力一起上浮到水面而實現固液或液液分離的操作。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體物質吸收分離水中汙染物的水處理過程。用於吸收汙染物的固體吸附劑有:活性炭、活化煤、焦炭、樹脂、木屑等。吸附作用常分為物理吸附、化學吸附和離子交換吸附。水處理過程中常採用吸附過濾床對水進行吸附法處理,可去除重金屬離子(如汞、鉻、銀、鎳、鉛等),也用於水的深度處理。

硬水的軟化需使用離子交換法,它的目的是利用陽離子交換樹脂以鈉離子來交換硬水中的鈣與鎂離子,以此來降低水源內之鈣鎂離子的濃度。其軟化的反應式如下:

Ca2++2Na-EX→Ca-EX2+2Na+

Mg2++2Na-EX→Mg-EX2+2Na+

式中EX表示離子交換樹脂,這些離子交換樹脂結合了Ca2+及Mg2+後,將原本含在其內的Na+離子釋放出來。

萃取法採用與水不互溶但能很好溶解汙染物的萃取劑,使其與廢水充分混合接觸,利用汙染物在水和溶劑中的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達到分離、提取汙染物和淨化廢水的目的。

十九世紀末

汙水中的有機物成為去除重點。1881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第一座生物反應器,也是第一座厭氧生物處理池——moris池誕生,拉開了生物法處理汙水的序幕。

1893年,第一座生物濾池在英國Wales投入使用,並迅速在歐洲北美等國家推廣。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標準的產生。

1912年,英國皇家汙水處理委員會提出以BOD5來評價水質的汙染程度。

Arden和Lokett在英國化學工學會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活性汙泥法」的論文,Clark和Gage在曼徹斯特的勞倫斯汙水試驗站應用了此法。同時,第一座活性汙泥法汙水處理試驗廠建成。兩年後,美國建立了第一座活性汙泥法汙水處理廠。

1921年,活性汙泥法傳播到中國,中國建設了第一座汙水處理廠——上海北區汙水處理廠。1926年及1927年又分別建設了上海東區及西區汙水廠,當時3座水廠的日處理量共為3.55萬噸。

隨著在實際生產生的廣泛應用和技術上的不斷革新改進,20世紀40-60年代,活性汙泥法逐漸取代了生物膜法,成為汙水處理的主流工藝。活性汙泥法的誕生,奠定了未來100年間城市汙水處理技術的基礎。如今,活性汙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藝是處理城市汙水最廣泛使用的方法。

20世紀初

膜分離技術時代開始

人類對於膜現象的研究源於1748年。然而認識到膜的功能並用於生產生活,卻經歷了近200年的漫長過程。人們對膜分離技術進行科學研究則是近一百年來的事。

20世紀初,微孔過濾(微濾)。微濾技術是膜分離技術中最早產業化的一種,當時主要是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製成的微孔過濾膜。

1907年Bechhold發表了第一篇系統研究微孔濾膜性質的報告。1918年Zsigmondy等首先提出了商品規模生產硝化纖維素微孔過濾膜的方法,並於1921年獲得專利,1925年在德國的哥丁根大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微孔濾膜公司「Sartorius GmbH」,專門生產和銷售微孔濾膜。二戰後,美國和英國也對微孔濾膜的製造技術和應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這些研究對微濾技術的迅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微濾技術在中國的研究開發較晚,基本上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起步,但其發展速度非常快。截止至2005年,中國微濾技術已形成7000萬元的年產值,佔中國膜工業年產值的1/5,經濟、社會效益也非常顯著。近十幾年來,中國在微濾膜、組件及相應的配套設備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並在醫藥、飲料、飲用水、食品、電子、石油化工、分析檢測和環保等領域有較廣泛的應用。

50年代,電滲析。電滲析技術研究始於德國,1903年,Morse和Pierce把兩根電極分別置於透析袋內部和外部溶液中,發現帶電雜質能迅速地從凝膠中除去;1924年,Pauli採用化工設計的原理,改進了Morse的實驗裝置,力圖減輕極化,增加傳質速率。但直到1950年Juda首次試製成功了具有高選擇性的離子交換膜後,電滲析技術才進入了實用階段,奠定了電滲析的實用化基礎。電滲析是一種薄膜分離技術,以電位差為推動力,利用離子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將帶電組分的鹽類與非帶電組分的水分離。這種技術利用離子交換膜的特性,使水得到淡化除鹽。電滲析水處理技術首先被用於苦鹹水的化,而後逐步擴大到海水淡化和製取工業純水的應用中。

60年代反滲透膜、生物反應器和膜蒸餾技術。

反滲透(RO):1960年 Loeb和Souriringan首次研製成世界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非對稱反滲透膜,這在膜分離技術發展中是一個重要的突破,使膜分離技術進入了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時代。過濾精度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國60年代初研製的一種超高精度的利用壓差的膜法分離技術。可濾除水中的幾乎一切的雜質(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許水分子通過。也就是說用反滲膜制水的過程中,一定會浪費將近50%以上的自來水。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一般用於純淨水、工業超純水、醫藥超純水的製造。反滲透技術需要加壓、加電,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適合大量生活飲用水的淨化。

膜生物反應器(MBR):由膜分離和生物處理結合而成的一種新型、高效汙水處理技術。工業含氮廢水其脫氮機理包括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兩個基本過程。硝化作用是指由氨氮轉化為硝態氮的過程,該過程主要依靠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兩類好氧自養菌來完成。MBR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由於受膜生產技術所限,膜的使用壽命短、水通透量小,使其在投入實際應用中遇到障礙。70年代以後,日本根據本國國土狹小、地價高的特點對MBR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進行了大力開發和研究,使MBR開始走向實際應用。MBR工藝80年代後在日本等國得到了廣泛應用目。日本某公司對MBR工藝的汙水處理效果進行了全面研究,表明活性汙泥一平板膜組合工藝不僅可以高效去除有機物,且出水中不含細菌,可直接作為中水回用。

MBR在中國的研究始於1993年。天津大學的科研小組歷經10年時間研製了中空纖維膜,該技術被稱為「21世紀的水處理技術」。該項目曾被列為國家「八五」和「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並被國家列為「中國21世紀議程實施能力及可持續發展實用新技術」,此項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膜蒸餾(MD):MD技術首先由B.R. Bodell 在 1963 年申請並獲得專利,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迅速發展,隨著對膜蒸餾類膜分離過程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與膜蒸餾相關的膜過程相繼出現並引起人們的重視,膜蒸餾技術在許多領域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水溶液的分離中更具有優勢。膜蒸餾是膜技術與蒸發過程相結合的膜分離過程,以膜兩側蒸汽溫 度差為傳質驅動力,它是熱量和質量同時傳遞的過程,膜孔內的傳質過程是分子擴散和努森擴散的綜合結果。

70年代超濾(UF)。超濾從70年代進入工業化應用後發展迅速,是以壓力為推動力的膜分離過程,通過膜表面的微孔篩選可將直徑為0.002-0.1μm之間的顆粒和雜質截留,可有效去除水中膠體、矽、蛋白質、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機物。當液體混合物在一定的壓力推動下流經膜表面時,溶劑及小分子物質透過膜,而大分子物質則被截留,從而實現大小,分子間的分離和淨化目的。可廣泛的應用於物質的分離、濃縮、提純。

80年代納濾。納濾(NF):過濾精度介於超濾和反滲透之間,脫鹽率比反滲透低,也是一種需要加電、加壓的膜法分離技術,水的回收率較低。也就是說用納濾膜制水的過程中,一定會浪費將近30%的自來水。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一般用於工業純水製造。

90年代滲透汽化(滲透蒸發)。用於液(氣)體混合物分離的一種新型膜技術。它是在液體混合物中組分蒸氣分壓差的推動下,利用組分通過緻密膜溶解和擴散速度的不同實現分離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

海水淡化技術加速發展

海水淡化是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夢想,古代就有從海水中去除鹽分的故事和傳奇。16世紀,人們才開始努力從海水中提取淡水。當時歐洲探險家在漫長的航海旅行中,用煮沸海水以製造淡水。這是海水淡化技術的開始。

20世紀50年代後,海水淡化技術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得到了加速發展。蒸餾法、電滲析法、反滲透法等水處理技術應用在海水淡化領域,並達到了工業規模化生產的水平,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

1958年,石松研究員等首先在中國開展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海水淡化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多級閃蒸海水淡化技術應運而生,現代海水淡化產業也由此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代。1967年,中國國家科委組織全國海水淡化會戰。70年代,中國海水淡化技術方面躋身世界前列:研製成功海洋監測專用微孔濾膜,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電滲析海水淡化站——西沙永興島海水淡化站。

1982年,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經中國科協學會部批准在杭州成立。而此時,美國的全芳香族聚醯胺複合膜及其卷式元件已經赫然問世。

1984年,國家海洋局以海水淡化研究室為主體,組建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992年,國家海洋局組建國家液體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始研製國產反滲透膜。努力擺脫國外反滲透膜技術壟斷。

到2003年止,世界上已建成和已籤約建設的海水和苦鹹水淡化廠,其生產能力達到日產淡水3600萬噸。海水淡化已遍及全世界125個國家和地區,淡化水大約養活世界5%的人口。海水淡化,事實上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解決缺水問題,普遍採用的一種戰略選擇,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

20世紀50年代

脫氮除磷工藝問世

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凸顯,脫氮除磷成為汙水處理的另一主要訴求。於是,在活性汙泥法的基礎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脫氮除磷工藝。

50年代初,聚磷菌被發現並用於除磷。將活性汙泥交替在厭氧以及好氧狀態下運行,能使過量積聚磷酸鹽的聚磷菌佔優勢生長,使活性汙泥含磷量比普通活性汙泥高。汙泥中聚磷菌在厭氧狀態下釋放磷,在好氧狀態下過量地攝取磷。經過排放富磷剩餘汙泥,其結果與普通活性汙泥法相比,可去除汙水中更多的磷。

氧化溝工藝

1953年,荷蘭的公共衛生工程研究協會的Pasveer研究所提出了氧化溝工藝,也被稱為「帕斯維爾溝」。1954年,在荷蘭的伏肖汀(Voorshoten)建造了第一座氧化溝汙水處理廠。60 年代,這項技術在歐洲、北美和南非等各國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應用。1967年,荷蘭DHV公司開發研製了卡魯塞爾(Carroussel)氧化溝,由多渠串聯組成的氧化溝系統。1970年,美國的Envirex公司投放生產了奧貝爾(Orbal)氧化溝。交替式工作氧化溝是由丹麥克魯格(Kruger)公司研製,該工藝造價低,易於維護,通常有雙溝交替和三溝交替(T型氧化溝)的氧化溝系統和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溝。

1969年,美國的Barth提出採用三段法除氮,第一段是好氧段,主要去除有機物,第二段加鹼硝化,第三段是厭氧反硝化,除氮。

1973年,Barnard在原有工藝基礎上,將缺氧和好氧反應器完全分隔,汙泥回流到缺氧反應器,並添加了內回流裝置,縮短了工藝流程,也就現在常說的缺氧好氧(A/O)工藝。

70年代,美國專家在A/O工藝的基礎上,再加上除磷就成了A2O工藝。我國1986年建廠的廣州大坦沙汙水處理廠,採用的就是A2O工藝,當時的設計處理水量為15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採用A2O工藝的汙水處理廠。

70年代中期,德國的Botho Bohnke教授開發了AB工藝。其後,為了解決脫氮時硝化菌需要長泥齡,除磷時聚磷微生物需要短泥齡的矛盾,開發了AO-A2O工藝。在AO-A2O工藝基礎上奧地利研發出了Hybrid工藝。1994年,荷蘭Delft大學開發了厭氧氨氧化(ANAMMOX)技術,厭氧氨氧化菌在缺氧環境中,能夠將NH4+用亞硝酸根(NO2-氧化為氮氣。1998年,荷蘭Delft大學基於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開發了SHARON工藝,首例工程在荷蘭鹿特丹DOKHAVEN水廠。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紫外線消毒法

紫外線消毒法最早應用於美國,現已在美國和加拿大普遍應用。紫外線消毒技術為物理消毒方式的一種.具有廣譜殺菌能力,無二次汙染,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成熟可靠、高效、環保的消毒技術,在國外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我國由於對其技術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不多。進入21世紀後,隨著對汙水消毒的日益重視和運行經驗的積累,紫外線消毒技術將得到推廣,預計今後有條件的汙水處理廠中50%將會採用紫外線消毒,並成為取代傳統化學消毒方法的主流技術。

20世紀八十年代

高級氧化技術(AOPS)

高級氧化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形成的處理有毒汙染物技術,它的特點是通過反應產生羥基自由基(·OH),該自由基具有極強的氧化性,通過自由基反應能夠將有機汙染物有效的分解,甚至徹底的轉化為無害的無機物,如二氧化碳和水等。由於高級氧化工藝具有氧化性強、操作條件易於控制的優點,因此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並相繼開展了該方向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高級氧化技術主要分為Fenton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 臭氧氧化法、超聲氧化法、溼式氧化法和超臨界水氧化法。AOPS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無毒、無汙染,是典型的綠色水處理技術,其中由於光催化氧化法最為經濟而成為研究的熱點。

1987年

電去離子

電去離子,又稱填充床電滲析(EDI/CDI), 是在電滲析器的隔膜之間裝填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將電滲析與離子交換有機的結合起來的一種水處理技術。它被認為是水處理領域具有革命性創新的技術之一。

電去離子的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它真正大規模應用僅僅在30年以前。1987年,美國Millipore公司研製成功第一臺商業EDI設備:Ionpure CDITM,標誌著EDI技術達到實用化水平,EDI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目前具有領先水平國外公司主要有:美國Millipore、美國Ionics、加拿大E_cell、日本旭硝子。

我國的EDI技術研究起步並不算晚,80年代初期,我國也建立了填充床電滲析的實驗裝置,研究了離子交換導電網電滲析、纖維填充床電滲析、樹脂填充床電滲析,並建立了生產離子交換纖維的生產基地,技術水平在當時應屬國際領先。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及國內的特殊情況,在其後10年多時間裡,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卻幾乎停滯了,直到90年代中期,國外EDI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並在許多工業系統成功應用,證明EDI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國內又對其開始重視起來。自1996至今,多家研究機構從事其研究工作,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近30年

磁分離技術

磁分離技術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利用廢水中雜質顆粒的磁性進行分離的水處理技術。對於水中非磁性或弱磁性的顆粒,利用磁性接種技術可使它們具有磁性。磁分離技術應用於廢水處理有三種方法:直接磁分離法、間接磁分離法和微生物—磁分離法。目前研究的磁性化技術主要包括磁性團聚技術、鐵鹽共沉技術、鐵粉法、鐵氧體法等,具有代表性的磁分離設備是圓盤磁分離器和高梯度磁過濾器。目前磁分離技術還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還不能應用於實際工程實踐。

低溫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低溫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包括高壓脈衝放電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和輝光放電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是利用放電直接在水溶液中產生等離子體,或者將氣體放電等離子體中的活性粒子引入水中,可使水中的汙染物徹底氧化、分解。水溶液中的直接脈衝放電可以在常溫常壓下操作,整個放電過程中無需加入催化劑就可以在水溶液中產生原位的化學氧化性物種氧化降解有機物,該項技術對低濃度有機物的處理經濟且有效。此外,應用脈衝放電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的反應器形式可以靈活調整,操作過程簡單,相應的維護費用也較低。受放電設備的限制,該工藝降解有機物的能量利用率較低,等離子體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還處在研發階段。

人工溼地技術

人工溼地是一種環保、節能、循環再利用的技術。人工溼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汙水、汙泥有控制地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溼地上,在汙水汙泥流動的過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三方協同作用,對汙水、汙泥進行處理。20世紀80、90年代,該技術在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中得到廣泛應用。而美國、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還舉一反三,將人工溼地建成了新的景觀,將處理汙水與旅遊景點二者結合起來。

組合式軟化水技術

組合式軟化水設備是由全自動軟水控制器、樹脂罐(一般為玻璃鋼樹脂罐和不鏽鋼樹脂罐)、強酸型鈉離子陽樹脂、鹽箱以及軟水器配件組成。通過流量和時間控制方式發出指令給多路通伺服閥或電磁閥,來完成軟化水設備的供水及再生,是工業鍋爐、冷卻循環水、煉鋼、軋鋼、大型變壓器、民用熱水鍋爐等場合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硬水軟化處理設備。

正滲透水處理技術

正滲透(Forward osmosis, FO)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濃度驅動的新型膜分離技術,它是依靠選擇性滲透膜兩側的滲透壓差為驅動力自發實現水分子傳遞的膜分離過程,是目前世界膜分離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相對於壓力驅動的膜分離過程如微濾、超濾和反滲透技術,這一技術從過程本質上講具有許多獨特的優點,如低壓甚至無壓操作,因而能耗較低;對許多汙染物幾乎完全截留,分離效果好;低膜汙染特徵;膜過程和設備簡單等。在許多領域,特別是在海水淡化、飲用水處理和廢水處理中表現出很好的應用前景。

再生粉末活性炭水處理技術

此技術為國內首創。粉末活性炭(PAC)內部微孔結構發達,比表面積達1000~1500m2/g,是一種吸附能力很強的吸附材料。PAC能夠很好地去除相對分子質量為500~3000的有機物,主要用於飲用水的除嗅、突發性水汙染應急處理和廢水的物理化學處理領域。PAC的水處理過程多為間歇操作,可通過單獨投加方式或與其他方法(投加高錳酸鉀、膜處理、預氯化、預臭氧、投加硅藻土)聯用來提高出水水質。再生粉末活性炭治理汙水技術具有高效、徹底等優點,且材料可再生,重新使用,處理成本不高。

電子束輻射技術

隨著大型鈷源和電子加速器技術的發展,電子束輻射技術應用中的輻射源問題逐步得到改善。利用輻射技術處理廢水中汙染物的研究引起了各國的關注和重視。

電子束輻射法(EB)是利用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束對水中有毒有害物質進行處理的一種方法。根據其能量作用模式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高能電子束本身直接穿透水對汙染物進行處理;另一類是通過高能電子束轟擊高原子序數金屬產生的韌致輻射或x光對汙染物進行處理。在水處理中主要是根據水質條件來確定電子束輻射的輻射方式。輻射技術處理汙染物是一種清潔的、可持續利用的技術,被國際原子能機構列為21世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要研究方向。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水處理技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由簡到繁,但目的始終如一,就是為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水環境。人類正在使水處理向「低耗,循環,清潔」的方向而努力,無論其中蘊含的科技含量有多高,大繁若簡,最終是要返璞歸真。

後記:小編水平有限,難免錯漏。請各位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零排放
    水處理技術簡史 | 零排放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零排放可能是環保圈最時髦的詞彙。它在廣義上描述的是一種不向外部環境排放任何廢棄物或汙染物的理想狀態。水處理領域所說的零排放,通常是對零液體排放(Zero Liquid Disge,ZLD)的簡稱,指的是某一主體達到不向外部環境排放廢水的狀態。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是通過一定方法從海水製取可供生產生活使用的淡水的過程。它是沿海地區解決大規模缺水問題最現實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據估計,2019年全球採用海水淡化生產的淡水已經超過180億噸,可供近5億人生活使用。人類關於海水淡化的夢想持續了數千年之久。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反滲透
    來源:萬米空間      作者:一頭霧水的熊反滲透(Reverse Osmosis,RO)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是現代水處理技術發展的標誌性成就。作為一種195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先進膜分離技術,反滲透已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苦鹹水脫鹽、家用水淨化和廢水回用等領域。
  • 海洋底質沉積物研究簡史及採樣技術簡述
    海洋底質沉積物研究簡史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由於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和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使海洋沉積物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尤其是海底沉積礦產、濁流沉積、現代碳酸鹽沉積和陸架沉積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認識。6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的深海鑽探計劃,使海底沉積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特別是在深海沉積物的類型與分布以及成巖作用的研究方面獲得了大量重要資料。
  • 水處理技術簡史之反滲透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反滲透(Reverse Osmosis,RO)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是現代水處理技術發展的標誌性成就。作為一種195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先進膜分離技術,反滲透已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苦鹹水脫鹽、家用水淨化和廢水回用等領域。2018年,全球採用反滲透技術生產的海水淡化水已達到110億噸以上,可供3.2億人使用。
  • 全自動灌裝設備臨滄購銷廠家設備技術發展簡史
    全自動灌裝設備臨滄購銷廠家設備技術發展簡史   全自動灌裝設備臨滄購銷廠家設備技術發展簡史  這是怕原水萬供不上作個中轉(通常添浮球關是整個系統自動化程度更高)。進水流量增,模塊的工作壓力也相應增,如果超過EDI的處理範圍,出質會顯著變差。
  • 什麼是水處理,以及現有的水處理技術有哪些
    當前人們對水質的要求不斷提升,所以水處理技術出現了。隨著當前技術的不斷前進,很多新的技術出現了水處理技術簡介—軟化法在水處理技術當中,軟化法是最初使用的方法,就是將水裡面的硬度去掉或是降低,從而起到軟化的作用,而對水質等不會產生什麼影響,起不到改善的作用。
  • 軟化水設備淮南加工廠家技術發展簡史
    軟化水設備淮南加工廠家技術發展簡史 ,「vpkgy」 公司產品相關介紹:軟化水設備,反滲透設備,飲用水淨化設備,進口反滲透膜等相關產品。軟化水設備淮南加工廠家技術發展簡史電滲析脫鹽過程造成膜汙染原因在脫鹽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有垢物和汙染物產生,按其成因,可分為如下類。
  • 超濾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超濾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超濾膜技術是一種水處理技術,能夠有效過濾懸浮廢物、膠狀體、藻類、病菌以及其他水生病毒,從而實現水分離純化目的,和其他傳統環保工程水處理技術相比,超濾膜技術設備成倍低、能耗少,水生物質回收更加方便,在各種水淨化處理過程中均得到了廣泛應用。
  • 水處理技術CDI詳解
    水處理技術CDI詳解北極星水處理網訊:CDI技術可降低水的導電度,即除去水中包括重金屬在內的所有帶電物質;低電壓臭氧技術可殺死水中的微生物如細菌與病菌,以及消除水中的有機物如有機氯與農藥等;CDswing技術初可提升技術門檻,還可降低水處理所需的成本與體積。
  • 純天然的水處理「特種部隊」——生物酶緩蝕阻垢循環水處理技術
    為加快推進水利科技推廣工作,切實發揮先進適用技術對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支撐作用,水利部特制定《水利科技推廣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團隊經過十多年科技攻關,研發了一項生物酶緩蝕阻垢技術。這種生物酶是工業循環水汙垢的剋星,可以稱之為水處理的「特種部隊」,既能夠減緩管道腐蝕,又能夠阻止管道結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見證這支「神秘部隊」的奇蹟吧!
  • 簡述反滲透設備清洗要領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作為一項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反滲透工藝已廣泛地運用於各行各業。用戶在運用該工藝的過程中,不同程度的暴露出一些運行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如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對於水處理應用市場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其意義深遠。
  • 工業冷卻循環水處理設備達州加工廠家設備防腐要求
    工業冷卻循環水處理設備達州加工廠家設備防腐要求   工業冷卻循環水處理設備達州加工廠家設備防腐要求  當前使用的膜材料主要為醋酸纖維素和芳香聚醯胺類。
  • 環保工程水處理過程中的超濾膜技術應用
    ,超濾膜水處理技術不僅可以像傳統水處理技術一樣,將水中的懸浮顆粒物、雜質過濾,對於水中的細菌、病毒、微生物等物質也有著很明顯的處理效果。因此超濾膜技術在環境工程水處理中的應用就是當前比較重要的一種汙水處理方式,其能夠明顯提升汙水淨化效益,在很多水資源的處理淨化中都能夠具備理想的適用性。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環保工程越來越多。在進行環保工程水處理工作時逐漸將超濾膜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之中。從而通過這種方式,推動了水處理領域工作的持續開展。
  • 全套水處理系統四川優質廠家產品的儲存方法
    這種先進技術的環保特性好,操作使用簡便,愈來愈多地被人們所認可,也愈來愈多地在各大行業中得到推廣。石英砂過濾器是常見的水處理過濾設備,杭州水處理設備通過多年生產和實際應用的經驗編制了石英砂過濾器選型參數,統計了石英砂過濾器流量來確定了石英砂過濾器罐體的直徑和高度。    水溫20℃以上時,反滲透設備中的水存放3d就會發臭變質,有大量細菌繁殖。
  • 循環水處理的主要問題和技術特點
    因此,在循環水處理中必須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危害循環冷卻水中的微生物有兩個方面。首先,在水蒸發過程中,需要將大量空氣引入冷卻塔,微生物也隨空氣進入冷卻水中。其次,冷卻水系統的補水中或多或少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也隨補水進入冷卻水系統。
  • 正滲透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研究應用進展
    與壓力驅動的膜分離水處理技術(比如超濾、納濾、反滲透等)相比,正滲透具有低壓、低能耗和較低的膜汙染等優點。文章介紹了正滲透的技術原理,綜述了其在水處理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進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並展望了應用前景。膜分離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在淨水處理、汙水處理與回用以及工業水處理領域應用廣泛。
  • 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全解析
    由於膜分離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鍋爐補給水的處理中節約了大量的由於離子交換或澄清過濾等落後技術在運營時產生廢水排放的費用,同時過去操作複雜和排放困難的許多問題也得到了改進。新的膜分離技術不僅達到了環保的要求。當水中的氯含量比較高時,可以採用活性碳過濾或者使用水質還原劑來進行處理。而混床在除鹽處理的作用仍佔有重要的位置,混床除鹽技術相對成熟、可靠,混床的功能具有其他除鹽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 水處理系統紹興廠家工藝及技術要領
    水處理系統紹興廠家工藝及技術要領 ,「vpkgs」  水處理系統紹興廠家工藝及技術要領  為了避免堵塞反滲透系統,原水應經預處理以消除水中的懸浮物,降低水的濁度。對濾餅含溼率控制要求高時,可以在抽乾區附加熱風罩,遠紅外乾燥裝置。
  • 收藏|據說是水處理行業最領先的10項技術
    目前限制膜技術工程應用推廣的主要難點是膜的造價高、壽命短、易受汙染和結垢堵塞等。伴隨著膜生產技術的發展,膜技術將在廢水處理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2.鐵碳微電解處理技術5.磁分離技術磁分離技術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利用廢水中雜質顆粒的磁性進行分離的水處理技術。對於水中非磁性或弱磁性的顆粒,利用磁性接種技術可使它們具有磁性。磁分離技術應用於廢水處理有三種方法:直接磁分離法、間接磁分離法和微生物—磁分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