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處理技術簡史 | 零排放

2021-01-13 北極星環保網
水處理技術簡史 | 零排放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零排放可能是環保圈最時髦的詞彙。它在廣義上描述的是一種不向外部環境排放任何廢棄物或汙染物的理想狀態。水處理領域所說的零排放,通常是對零液體排放(Zero Liquid Disge,ZLD)的簡稱,指的是某一主體達到不向外部環境排放廢水的狀態。

實現零排放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源頭廢水減量和內部廢水消納來實現;二是通過對末端廢水進行零排放處理來實現。當然,也可以是二者的結合。

零排放水處理技術雖然只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但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能源、化工、造紙等行業,正在不動聲色地引領著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

第一部分 零排放的起源

零排放水處理的概念起源於美國。故事還要從橫跨美國和墨西哥、全長2300多公裡的科羅拉多河(Colorado River)說起。

科羅拉多河發源於落基山脈(The Rocky Mountains),上遊河水鹽度只有50毫克/升左右。上世紀中期,戰後科羅拉多河流域的工農業迅速發展,下遊河水鹽度持續升高,進入墨西哥時已經超過1300毫克/升。這不僅引起了美國國內沿線七個州的廣泛關注,更導致了墨西哥政府的強烈抗議。

197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著名的《清潔水法案》(Clean Water Act),明確規定企業向自然水體排放汙染物必須事先獲得許可,正式建立了排汙許可證制度。1974年,美國又專門制定了《科羅拉多河流域鹽度控制法案》(The Colorado River Basin Salinity Control Act)。

而此時,正是美國火電產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得益於充足的水源和不斷上升的電力需求,不少新建電廠選址於科羅拉多河沿岸。但政府擔心這些電廠的外排廢水會進一步增加河水的鹽度,因此延長了審批時間,企業獲得項目許可通常需要花費數年之久。

因此,一些電廠開始考慮並採納以徹底消除外排為目標的廢水處理方案,這大大縮減了項目許可所需的審批時間,通常幾個月就能搞定。零排放水處理應運而生。

197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納瓦霍(Navajo)電廠、新墨西哥州聖胡安(San Juan)電廠和猶他州亨廷頓(Huntington)電廠先後投運。它們配套建設了末端廢水的蒸發濃縮裝置,並將蒸發裝置產生的少量濃水引入蒸發塘,從而實現了零排放。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幾個工業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

1980年,科羅拉多河沿線實現零排放的電廠增加至10餘個。2004年,這一數字進一步增加至30來個。而此時,零排放也早已在其它地區和行業大量應用,全美建成的工業廢水零排放裝置總數達到120套左右。

第二部分 零排放技術的早期發展

早期的零排放水處理技術主要基於蒸發器和蒸發塘。而這兩種技術在用於廢水濃縮之前,早已在其它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其中蒸發器的典型工業應用之一是氯鹼行業中的鹼液蒸發。學化工的同學們對此應該不陌生。20年前,我的畢業實習就是在一個氯鹼廠的蒸發工段完成的。

而在美國,早在1893年就建成了第一個氯鹼工廠,氯鹼工業在1940年以後更是隨著石油化工的興起得到了迅速發展,大型蒸發器的應用隨之增加。這些行業主要使用多效蒸發器。

與傳統蒸發應用相比,廢水蒸發麵臨三大主要挑戰。一是廢水中的低溶解度組分極易隨著蒸發濃縮過程在換熱表面發生結垢;二是廢水中大量存在的氯離子極易在濃縮和加熱條件下對換熱材料造成腐蝕;三是由於不直接產生任何高價值產品,因而用戶普遍對能耗與運行成本更加敏感。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原有蒸發器在設計和工程方面做出相應改進。而這主要是由一些技術實力雄厚的工程公司完成的。在零排放特別是蒸髮結晶領域,國際上最知名的三家公司是RCC、HPD和Aqua-Chem公司。

HPD公司成立於1921年,總部位於伊利諾州,號稱世界上最大的蒸發與結晶公司,在全球提供了超過800套蒸髮結晶系統。1998年,HPD被威立雅(Veolia)公司收購。

Aqua-Chem公司成立於1931年,總部位於威斯康星州,是熱法脫鹽系統的先驅之一。2000年,Aqua-Chem的工業濃縮與脫鹽(ICD)部門被阿奎克(Aquatech)公司收購,零排放業務即包括在內。

RCC公司成立於1970年前後,總部位於華盛頓州,是最早推動零排放的技術公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RCC就是為零排放而生。1993年,RCC被Ionics公司收購。2005年,Ionics公司被GE收購。2017年,GE水處理業務被蘇伊士(Suez)收購。

1970年代早期,RCC的研究人員向廢水蒸發器中加入大量硫酸鈣顆粒,其粒徑為數十微米,它們與鹽水形成固液混合的漿液後,再進入豎直的換熱管內壁實現降膜蒸發。這就是所謂的晶種法工藝(Seeded Slurry Process)。

晶種法蒸發器改變了濃縮後的鹽水中硫酸鈣等低溶解度鹽的析出位置,使得結晶過程優先發生在懸浮的硫酸鈣顆粒表面,而非換熱管表面,從而巧妙地解決了換熱管表面的結垢問題。

與此同時,航空鈦材也被開始用於製造廢水蒸發器的換熱管,有效解決了氯離子的腐蝕問題;機械蒸汽壓縮(MVR)工藝也得到應用,大幅降低了蒸發器的絕對能耗,並方便電廠等用戶使用電能。

至此,採用鈦換熱管的晶種法MVR蒸發器,成為了第一代零排放處理技術的核心。時至今日,MVR鈦管蒸發器依然是幾乎所有零排放工藝的標配。

蒸發塘是一種模仿自然過程的古老技術。由於它受氣候條件的限制較大,因此後續在一些項目中被噴霧乾燥器取代。1981年,弗羅裡達州蓋恩斯維爾(Gainesville)電廠建成,其零排放系統即在蒸發器後配備了噴霧乾燥器。

但噴霧乾燥器需要消耗大量的熱空氣,絕對能耗極高,處理規模有限,因此又逐漸被效率更高、操作彈性更大的強制循環結晶器所取代。這樣,蒸發器與結晶器的組合也逐漸成為零排放系統的代名詞。

第三部分 膜濃縮技術的發展

1980年代中後期,反滲透和電滲析脫鹽技術逐漸成熟,並開始用於廢水處理與回用領域。隨著應用經驗的增加,人們開始考慮,將反滲透和電滲析用在蒸發器之前,以對廢水進行初步濃縮,從而減少蒸發器的處理負荷。這就是膜濃縮。時至今日,膜濃縮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序上決定了零排放的技術水平。

1991年,維吉尼亞州多斯維爾(Doswell)電廠投運,並同步建成了零排放系統。該系統通過串聯的倒極電滲析和反滲透裝置(回收率分別為85%和75%),將56.8噸/小時的廢水減量至20.2噸/小時後,再送入蒸發器和結晶器,從而有效降低了零排放工藝的總體投資和運行成本。

反滲透膜濃縮用於零排放工藝時,其技術進步的主要目標就是不斷提高回收率。這包括兩個階段,在滲透壓成為限制因素之前,主要依靠提升預處理水平來提高回收率;在滲透壓成為限制因素之後,主要通過提高操作壓力或調整膜的截留特性來突破滲透壓的限制。

1996-1997年間,印裔美國工程師Debasish Mukhopadhyay提出一種反滲透組合工藝,以離子交換除硬、高pH值RO運行(pH>8.5)等為主要特徵。Deb作為唯一發明人和專利權人申請了專利(US5,925,255)。這就是高效反滲透(HERO)工藝。

HERO工藝在提出之初,主要被用於超純水製備項目。通過高pH值下二氧化矽的離子化,HERO工藝改善了反滲透膜對矽的截留率,同時具有更高的系統水回收率。後來,阿奎克公司將其作為自己的主推膜濃縮工藝用於零排放項目,HERO因此聲名鵲起。

有意思的是,德士古公司(Texaco)於1992年也申請了一件以除硬和高pH值RO運行(pH>9.5)為主要特徵的組合反滲透專利(US5,250,185)。該組合工藝最初用於油田採出水中硼的去除。威立雅後來購買了該專利的排他許可,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所謂的優化預處理與獨特分離(OPUS)工藝,作為自己在零排放項目中的主推膜濃縮工藝。

作為兩種專利膜濃縮工藝,OPUS與HERO在技術特徵上具有某些相似性。這使得它們之間後來出現了一些專利糾紛。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組合膜濃縮工藝中的一些技術思想促進了常規膜濃縮工藝的進步,徹底軟化、多段濃縮、段間軟化等設計逐漸成為業界主流的膜濃縮工藝。

膜濃縮在零排放工藝中的廣泛應用,大大提升了零排放項目的處理規模。2010年,殼牌(Shell)公司在卡達(Qatar)建設了一個總投資180億美元的天然氣液化工廠,其配套建設的零排放系統處理規模達到30,000噸/天,投資達到2.55億歐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零排放項目。

前面提到,提高濃縮極限的另一種思路是提高反滲透膜的操作壓力。高壓膜即是這一思路的產物。碟管式反滲透膜(DTRO)是最早出現的高壓膜,它起源於德國。

1988年,德國ROchem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個DTRO實用裝置,用來處理垃圾滲濾液。1998年,ROchem被頗爾(Pall)公司收購。2010年前後,DTRO被引入零排放工藝,用作常規反滲透濃縮之後的二次濃縮,實現10%甚至更高的濃縮極限。2015年,頗爾公司被丹納赫(Danaher)公司收購。

與此同時,先前用於海水濃縮製鹽的均相膜電滲析技術也被引入零排放工藝。作為一種沒有滲透壓限制的二次濃縮工藝,電滲析的濃縮極限更高,可達15%-20%。這使得它相繼在一些造紙、煤化工、火電等行業的零排放項目中獲得應用。

2016年以來,蘇伊士(原GE水處理)、杜邦(原陶氏水處理)等反滲透膜廠商先後推出了高壓卷式反滲透膜產品,最高操作壓力可達10-12MPa,濃縮極限達到9%-12%左右。國內一些研究單位還開發了高鹽反滲透(HSRO)膜產品,配合兩級或三級系統設計,在不超過7MPa的操作壓力下,可實現10%-15%的濃縮極限。

第四部分 零排放在中國

1979年,華東化工學院吳新九副教授在《化學工業給排水設計》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循環冷卻水的零排放概念》的文章。這可能是我國學者第一次從學術上討論零排放問題。

1980年代,陸續有學者探討火電、煉油、電鍍等行業的廢水零排放問題,但思路主要集中在廢水減量和內部消納上。1990年前後,一些學者開始發表介紹美、澳等國採用水處理技術實現零排放的文章。零排放作為一種水處理技術,在國內引起了初步注意。

1990年代,國內對零排放處理技術的認識不斷加深,但幾乎沒有開展有影響的技術研究或示範驗證工作。2002年7月,國家經貿委與美國商務部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中美工業廢水零排放技術研討會。

2004年,神華集團108萬噸/年煤直接液化項目在鄂爾多斯開工建設。由於該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缺乏納汙水體,項目決定採用零排放處理技術。該項目標誌著我國工業廢水零排放處理技術應用的大幕正式拉開。

2005 年,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組織制訂了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明確提出,發展外排工業廢水回用和零排放技術,鼓勵在缺水以及生態環境要求高的地區的企業應用廢水零排放技術。

2007 年,國家環保總局與發改委制定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明確要求,在鋼鐵、電力、化工、煤炭等重點行業,推廣廢水循環利用,努力實現廢水少排放或零排放。同年,廣東河源電廠一期工程開工建設。由於該電廠緊鄰擔負著為香港、深圳等地供水任務的東江,環評明確要求其實現廢水零排放。

2008年底,神華直接液化項目開始投料試車。項目配套建成了以兩效蒸發器為核心的零排放系統。而其前端採用了包括高級氧化、膜生物反應器、反滲透膜濃縮等在內的複雜預處理和預濃縮工藝,後端則採用了蒸發塘來消納蒸發器尾水。

2009年,河源電廠一期工程建成投運。它也成為我國第一個實現廢水零排放的電廠。其零排放系統採用的是雙鹼軟化加全水量蒸發的工藝。

2011年,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划進一步提出,要研究鼓勵企業廢水零排放的政策措施。

2012年7月,江蘇南通發生了抵制王子紙業廢水排海工程的群體事件。2014年,這家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造紙企業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造紙廢水零排放項目。這也是國內較早採用電滲析二次濃縮工藝的零排放項目。

2015年,華能長興電廠還建成了國內首個採用正滲透技術的零排放系統。但由於受到汲取液再生工藝較為複雜、正滲透膜通量較低等限制,正滲透技術後續並沒有在零排放項目中得到大規模應用。

同年,國家正式出臺「水十條」,全面加強水汙染防治力度。2015年底,國家環保部發布《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該文件明確要求,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在缺乏納汙水體區域應對高含鹽廢水採取有效處置措施,不得汙染地下水、大氣、土壤,且廢水處理產生的無法資源化利用的鹽泥暫按危險廢物進行管理。這不僅對新建煤化工企業明確提出了廢水零排放的要求,而且引導著零排放工藝逐漸向分鹽結晶方向發展。

2016年,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項目建成投運。配套建成的汙水和濃鹽水零排放處理系統設計規模超過120,000噸/天。與此同時,國內一大批煤化工零排放項目陸續建成投運。

2017年,煤炭深加工產業示範十三五規劃再次重申,無納汙水體的新建示範項目要利用分鹽結晶等技術,將高含鹽廢水資源化利用,實現汙水不外排。

同年,國家環保部發布火電廠汙染防治技術政策,明確鼓勵採用蒸發乾燥或蒸髮結晶等處理工藝,實現脫硫廢水不外排,進而實現全廠廢水的循環使用不外排。與此同時,電廠零排放項目數量也不斷增加。

2019年年初,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制定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9月份,中央領導人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長江與黃河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必將推動更多沿江沿河企業選擇零排放。

這一年,國家能源集團寧東礦區礦井水及煤化工廢水處理利用項目建成投運。該項目設計規模72,000噸/天,投資超過16億元,採用分鹽結晶工藝,在實現零液體排放的同時,每年還生產數萬噸氯化鈉和無水硫酸鈉副產品。

第五部分 小結與展望

零排放技術並非一種單一的水處理技術,而通常是一系列水處理技術的組合與集成。如果從科羅拉多河沿岸最早建成零排放電廠的時間算起,世界零排放技術的發展歷經40多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迅速確立了MVR蒸發器加上蒸發塘或結晶器的基本技術路線。這一階段主要回答了技術是否可行的問題,使得零排放技術在受特定政策驅動的電廠等用戶獲得初步應用。

第二階段,逐步引入了常規膜濃縮和預處理技術。這一階段主要回答了應用是否可拓展的問題,使得零排放技術逐漸從電廠進入化工、油砂、煤化工等行業,從美國走向全世界。

第三階段,也是正在經歷的階段,快速推動著高效膜濃縮和分鹽結晶技術的發展。目前正在試圖回答規模是否可持續的問題,這關係到零排放技術能否走得更遠,能否成為未來工業水處理的標配技術。

如果從神華煤直接液化項目開始配套建設零排放水處理系統的時間算起,我國零排放技術的真正發展只有短短10多年的歷史,但演變十分迅速。我國零排放市場前期以煤化工為主,最近幾年電廠零排放逐漸活躍。幾乎每一家水處理公司都希望進入零排放市場。我國已經在事實上引領著全球零排放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趨勢。

展望未來,零排放技術的市場熱度至少在短期內仍將持續。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技術創新將進一步增強零排放系統的可靠性,降低處理成本,提升資源化率。相對而言,徹底解決零排放結晶鹽的出路顯得更為迫切。可選方案或許包括,推動將副產鹽納入現有的工業鹽供應與循環體系、考慮出臺明確的集中處置規範、允許建設滿足特定標準的人工鹽湖等。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簡述水處理技術簡史
    古代當時,人類沒有先進的水處理技術,為降低疾病傳播,採用簡單的格柵截流和自然沉降等方法進行水處理。那個時期環境容量大,水體的自淨能力也能夠滿足人類的用水需求。經過多年實踐和總結,幾種傳統的水處理工藝相繼產生。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反滲透
    來源:萬米空間      作者:一頭霧水的熊反滲透(Reverse Osmosis,RO)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是現代水處理技術發展的標誌性成就。作為一種195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先進膜分離技術,反滲透已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苦鹹水脫鹽、家用水淨化和廢水回用等領域。
  • 水處理技術簡史之反滲透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反滲透(Reverse Osmosis,RO)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是現代水處理技術發展的標誌性成就。作為一種195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先進膜分離技術,反滲透已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苦鹹水脫鹽、家用水淨化和廢水回用等領域。2018年,全球採用反滲透技術生產的海水淡化水已達到110億噸以上,可供3.2億人使用。
  • 2019年第五屆全國工業廢水零排放高端論壇
    近幾年,廢水零排放相關技術和工藝在石油、化工、煤化工、電力、冶金、焦化、造紙、印染、電鍍、有色、稀土、垃圾滲濾液等行業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及應用,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 純天然的水處理「特種部隊」——生物酶緩蝕阻垢循環水處理技術
    為加快推進水利科技推廣工作,切實發揮先進適用技術對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支撐作用,水利部特制定《水利科技推廣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團隊經過十多年科技攻關,研發了一項生物酶緩蝕阻垢技術。這種生物酶是工業循環水汙垢的剋星,可以稱之為水處理的「特種部隊」,既能夠減緩管道腐蝕,又能夠阻止管道結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見證這支「神秘部隊」的奇蹟吧!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是通過一定方法從海水製取可供生產生活使用的淡水的過程。它是沿海地區解決大規模缺水問題最現實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據估計,2019年全球採用海水淡化生產的淡水已經超過180億噸,可供近5億人生活使用。人類關於海水淡化的夢想持續了數千年之久。
  • 燃煤電廠溼法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技術進展
    隨著人們對汙染治理的關注度持續增加,近年來,溼法脫硫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燃煤電廠煙氣脫硫中。脫硫廢水的零排放處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的零排放處理技術正處於探索與實踐階段。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零排放技術的現狀,然後分析了不同零排放技術的優勢和缺點,並指出了其今後的發展方向。
  • 燃煤電廠工業廢水零排放技術研究
    本文介紹了燃煤電廠生產運行系統中所排放不同性質工業廢水的處理方法,以及處理後水資源回收利用的路徑;分析了燃煤電廠脫硫廢水零排放技術的研究進展和實際應用情況,並對燃煤電廠廢水處理和水資源回收利用的發展趨勢做了展望。
  • 燃煤電廠溼法煙氣脫硫廢水零排放技術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燃煤電廠溼法煙氣脫硫廢水具有含鹽量大、腐蝕性強、易結垢等特點,是制約電廠廢水零排放的關鍵因素。從預處理、濃縮減量、末端處理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脫硫廢水的處理技術,分析各自的優劣,研究進展,並對煙道蒸發技術進行深入分析。最後通過工程實際案例,為燃煤電廠廢水零排放提供了參考。
  • 什麼是水處理,以及現有的水處理技術有哪些
    當前人們對水質的要求不斷提升,所以水處理技術出現了。隨著當前技術的不斷前進,很多新的技術出現了水處理技術簡介—軟化法在水處理技術當中,軟化法是最初使用的方法,就是將水裡面的硬度去掉或是降低,從而起到軟化的作用,而對水質等不會產生什麼影響,起不到改善的作用。
  • 電化學新工藝在循環水處理裝置中的應用
    水穩定劑法是提高嚴重缺水地區廢水濃縮倍率和零排放的必不可少的方法,結合酸和阻垢劑,可減少阻垢劑用量,適用於南方和沿海城市的低硬度和低鹼度;弱酸樹脂交換法因對進水水質要求高且再生成本高,限制了其使用範圍,可作為末級水處理設備;電磁阻垢技術雖有無毒無汙染、操作簡便的優勢,以及一些實際應用,但在其機理和阻垢效果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可輔助化學藥劑與其他技術聯合使用。
  • 軟化水設備淮南加工廠家技術發展簡史
    軟化水設備淮南加工廠家技術發展簡史 ,「vpkgy」 公司產品相關介紹:軟化水設備,反滲透設備,飲用水淨化設備,進口反滲透膜等相關產品。軟化水設備淮南加工廠家技術發展簡史電滲析脫鹽過程造成膜汙染原因在脫鹽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有垢物和汙染物產生,按其成因,可分為如下類。
  • 火力發電廠脫硫廢水零排放工藝及案例對比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由於火電廠脫硫廢水水質複雜、波動較大,對其他設備產生嚴重的腐蝕,實現脫硫廢水零排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綜述了脫硫廢水零排放 處理工藝,結合我國火電廠成功實現脫硫廢水零排放工程案例,全面分析並對比了其處理效果、經濟效益和優缺點等,對火電廠實現脫硫廢水零排放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 超濾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超濾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超濾膜技術是一種水處理技術,能夠有效過濾懸浮廢物、膠狀體、藻類、病菌以及其他水生病毒,從而實現水分離純化目的,和其他傳統環保工程水處理技術相比,超濾膜技術設備成倍低、能耗少,水生物質回收更加方便,在各種水淨化處理過程中均得到了廣泛應用。
  • 水處理膜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水環境汙染的加重,帶動了水處理領域的技術創新,將膜材料及相關技術應用於水處理工作。基於此,文章將水處理膜技術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該技術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強化水處理膜技術的應用優勢,改善水環境。水處理膜技術是指利用生物膜的物質分離作用,將水中的雜質去除,實現淨化處理的目的。
  • 京源環保:積極開拓化工、金屬製品等非電行業工業水處理領域
    公司回答表示,隨著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和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等主要核心技術的深入應用,以及其他新技術的不斷研發和儲備,公司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深耕電力行業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同時,公司積極開拓化工、金屬製品等非電行業工業水處理領域。未來公司將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持續進行技術開發和升級改造,力爭在工業水處理行業保持較強的競爭優勢,推動業績的持續增長。
  • 煤制烯烴含鹽廢水近零排放技術的應用
    常規處理工藝難以實現廢水達標排放和資源回用目標,需通過特定的近零排放技術工藝,將濃鹽水進一步濃縮至鹽結晶,產水全部回用,結晶鹽外排作為固廢處置。本文結合工程實例,介紹了某煤化工項目針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鹽廢水所採取的近零排放處理工藝技術路線,其主要由含鹽廢水膜處理單元和濃鹽水蒸髮結晶單元組成。採用機械蒸汽壓縮循環、強制循環降膜蒸發、高效傳熱和鹽種等技術,同時對蒸髮結晶近零排放系統進行改進和優化。
  • 火電廠廢水零排放技術路線比較及影響因素分析
    基於此,對不同類型電廠的典型深度節水技術路線進行了分析,並指出了問題所在;同時,對目前末端廢水固化處置方法進行了技術經濟比較。在考慮超低排放改造、脫硫工藝用水水質、脫硫廢水水質水量和循環水系統的腐蝕結垢等多種因素後,提出了火電廠廢水零排放技術路線制定的相關建議。
  • 水處理公司六安定做廠家設備處理技術
    水處理公司六安定做廠家設備處理技術   水處理公司六安定做廠家設備處理技術    上RO-EDI組合已成為本世紀製備純水的主流脫鹽系統。目前國內發電機組,凝結水採用中壓處理方式的還不多,而且多為國外引進的設備。
  • 水處理技術CDI詳解
    水處理技術CDI詳解北極星水處理網訊:CDI技術可降低水的導電度,即除去水中包括重金屬在內的所有帶電物質;低電壓臭氧技術可殺死水中的微生物如細菌與病菌,以及消除水中的有機物如有機氯與農藥等;CDswing技術初可提升技術門檻,還可降低水處理所需的成本與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