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最慘重事故,7艘新銳驅逐艦排隊觸礁,最終全部報廢

2021-01-09 騰訊網

在航海技術尚不夠發達的時代,艦船觸礁時有發生。但艦船集體觸礁的情況極為罕見,一次創下7艘驅逐艦觸礁損失的記錄,就是美國海軍創下的,位置在海難多發地:加利福尼亞州遊聖巴巴拉海峽北部入口處的翁達角。

1923年9月8日上午7點半,美國第11驅逐艦隊14艘驅逐艦由舊金山返航,準備返回母港聖地牙哥。這14艘驅逐艦均為最新建成的克萊姆森級,它們以旗艦「戴爾菲」、第33、第31、第32驅逐艦分隊的順序浩浩蕩蕩地從金門大橋下通過,駛向波濤洶湧的大海。

旗艦「戴爾菲」

返航航程約為427海裡。指揮官華生上校下令全艦隊保持20節的巡航速度,途中艦隊還抓緊時間進行了炮術訓練以及一些其他的演練科目,並決定在當天夜裡通過聖巴巴拉海峽。華生上校是一位剛上任不久的原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的航海教官,他對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指揮經驗信心十足。

不久,海上迷霧升起,加利福尼亞的海岸漸漸變得模糊不清。艦隊以航速20節、航向150度在海面上前進,因能見度甚差,華生上校和「戴爾菲」號上的另兩名有經驗航海官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航行只能使用航位推算法,即不藉助任何天文及目力、測深儀器,而僅通過航行的方向和距離來推算船隻的具體位置,這種方法雖不精確,實際艦位會受到風流的影響,即便是修正也為產生誤差,但在當時是唯一的選擇。

根據測算,華生上校認為當天21點艦隊即可抵達聖巴巴拉海峽,於是計劃在該時刻全艦隊左舵,轉向航向95度航行,以穿過海峽。聖巴巴拉海峽北部入口數海裡遠的地方,有一個荒涼的海角,當地人稱之為翁達角,其附近海域海況惡劣,經常多霧。強烈的拍岸浪終日衝蝕著翁達角,周圍遍布只有在退潮時才露出水面的暗礁,故該海區素有「魔鬼的下巴」之惡名。

傍晚時分,大霧變得更濃了,華生上校命令所有驅逐艦以單縱隊緊跟旗艦航行,這就意味著旗艦要作出所有航行上的決策,而其餘艦隻只是跟著它後面,航行易於組織實施,但要求旗艦不能出錯。在這種情況下,艦隊理應降低航速,謹慎航行,但艦隊仍在旗艦的帶領下保持著20節的航速。

在聖巴巴拉海峽以北、翁達角以南的阿圭洛角有一座美軍新建的無線電測嚮導航臺,這是一種全新的導航技術。18時15分,旗艦戴爾菲號獲得此導航臺測得該艦的方位後,即根據該方位,沿海岸航行。這時艦隊即將接近著名的「魔鬼的下巴」海域,而大霧中的能見度降至僅1海裡。

20時30分,導航臺通知這支艦隊,其航向為320度,嚴重偏航。華生上校認為其艦隊不可能偏航到與原定航向背道而馳的程度,懷疑導航臺測向出錯,故不加理會,繼續航行。10分鐘後,導航臺更正了前一次的錯誤,確認該艦隊航向為168度。

21時,艦隊仍在以20節的航速行進,每艘艦唯一能做的就是緊跟著前面一艘艦,因擔心掉隊,沒有一艘艦敢降低速度來進行測深以確定距海岸的距離。華生上校認為已到達聖巴巴拉海峽的北部入口,因此下令艦隊全體左舵,改以航向95度航行。他根本不知道,艦隊的位置實際上比他估計的要靠北好幾海裡,且更接近海岸。

轉向後3分多鐘,旗艦「戴爾菲」號艦底突然傳來一陣喀喀聲,使該艦的艦員大驚失色,還沒弄清是怎麼一回事兒,軍艦就猛烈地撞上了一塊巨大的礁石。一場嚴重的海上災難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戴爾菲」號觸礁的地點正是位於阿圭洛角導航站以北1海裡處的翁達角,該艦立即發出緊急信號通知其後各艦,但已為時過晚。僅1分鐘後,旗艦身後的5艘艦為避免撞上前面艦艇,紛紛轉向而撞上礁石。

此後就是混亂的自救。最終,7艘驅逐艦有2艘翻覆,另5艘歪歪斜斜地靠在礁石上,23名水兵喪命。關於這場海難發生的原因,一般公認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位於阿圭洛角的導航臺測量不準。這座導航臺是美軍新建的,而早期的無線電導航設備極不可靠,測量誤差很大,甚至無法辨別船隻的真方位以及其反方向,因此誤報艦隊航向320度,與實際航向150度幾乎相反。雖然後來導航臺校正了錯誤,但其測得的168度仍與艦隊實際航向有一定出入,導致艦隊根據此測量值校準航向時向東偏航了近2海裡,更接近海岸的礁石群。

另一種說法則突出自然因素的影響。就在觸礁事件發生一周前,日本東京地區發生大地震,由此而產生的電磁紊亂影響到了太平洋西岸的無線電通訊,而地震引起的海嘯更是跨越大洋,使加利福尼亞海岸出現不尋常的強烈海流,導致大霧中的艦隊無意之中偏離航線。

這兩種說固然有其道理,但人為的因素也不可低估。艦隊指揮官華生上校最大的失誤就是過分相信自己的航海理論知識。大霧天氣,加上又在「魔鬼的下巴」如此危險的海域航行,理應降低航速,並時時利用測深裝置測量距海岸的距離,但華生上校卻始終命令以20節航速航行,使測深無法進行。結果當華生上校滿懷信心地認為艦隊正在駛入聖巴巴拉海峽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往海岸的懸崖峭壁上撞!

最終,美國海軍宣布這7艘艦全部報廢並除名。美海軍試圖打撈殘骸,但因難度大而放棄,最後炸個粉碎了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美國南太平洋鐵路公司倒是著實靠這些鏽跡斑斑的殘骸賺了一把,該公司開通了到翁達角海難發生地的觀光列車,許多好奇的人都慕名前來「瞻仰」這片所謂的「太平洋軍艦墳場」。

相關焦點

  • 美海軍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翁達角事件,七艘戰艦報廢
    這起事件也成為了美海軍在和平年代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事故,共造成七艘軍艦報廢,23名船員死亡的嚴重後果。關東大地震提及這個事故,我們不得不說一下當年發生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因為該事件就發生在這次地震之後的第七天,看似相隔萬裡的兩地似乎毫無瓜葛,實際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我海軍艦艇時刻保持嶄新,做到這點很不容易,看看美國這艘驅逐艦就...
    美國海軍伯克艦海上航行7個月鏽跡斑斑 深海大洋的面積廣闊,軍艦的航行速度又普遍較低,現代化驅逐艦的最大航行速度一般都在30節左右,也就是30海裡每小時,換算成公裡即每小時55公裡,而且艦艇平時很少會用最高速度航行,因為這種航行狀態下艦艇的續航能力會降低。
  • 世界十大驅逐艦
    本級艦從艦體設計、電機動力、指管通情、網絡通信、偵測導航、武器系統等,無一不是超越當代、全新研發的尖端科技結晶,展現了美國海軍的科技實力、財力的雄厚以及設計思想上的前瞻,是美國海軍的新世代主力水面艦艇。2016年10月15日,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正式服役。2019年1月26日,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麥可·蒙蘇爾」號正式服役。
  • 日本海軍裡的祥瑞戰艦,自佐世保而來的白露級驅逐艦——時雨號
    經過事故調查,日本海軍發現原來是他們給軍艦設計的武器過多,造成了船隻的重心過高,在遇到風浪時的復原性極差,傾斜約40度就出現了船隻翻覆的情況。這一發現幾乎是讓日本海軍被嚇得魂不附體,畢竟這等於說自家的軍艦通通都有問題。被嚇到的日本海軍當即開始停下了同樣思路的初春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著手對初春級的後續艦進行改良,並對初春級本身進行改進。
  • 3艘驅逐艦沉沒,800多人消失,美國海軍差點被颱風擊垮
    其實海軍上將哈爾西更需要休息。這位美國第三艦隊的指揮官精力充沛,嗜酒如命,在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雷伊泰灣的大戰中,他在聖貝納迪諾海峽遭到了攻擊。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一邊踱步一邊氣得臉色發青,他告訴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尼米茲,哈爾西應該休息一下。但是麥克阿瑟將軍卻不願讓哈爾西離開崗位。
  • 二戰德軍新型驅逐艦,一次海戰被「團殺」到僅剩1艘
    二戰德軍新型驅逐艦,飛剪型艦首的38節高速戰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海軍的發展一直受到限制,1935年德國動工建造了12艘新型的1934A型驅逐艦,在幾年後的1939年,又建造了6艘1936型驅逐艦(Z17-Z22),也被成為Z-17級驅逐艦,或迪特爾·馮·勒德爾級驅逐艦。
  • 日本海軍陽炎型八番艦,號稱友軍毀滅者的祥瑞,雪風號驅逐艦
    其實都不是,日本聯合艦隊最出名的軍艦其實是雪風號驅逐艦,只要是雪風參與護航的艦艇必然沉沒,參加的戰鬥必然損失慘重,連日本海軍官兵們都畏懼於雪風號的「祥瑞」,稱呼其為「死神」。 然而此次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大敗而歸,損失了足足4艘航母,1艘重巡洋艦和248架海軍艦載機。其中雪風直接護衛的妙高號重巡洋艦再一次稀裡糊塗的遭受重創,可以說是非常的倒黴了。
  • 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因此,倫敦海軍條約對日本海軍的造艦計劃制約較大,除了輕重型巡洋艦以外,艦隊最基本的骨幹力量,也是水面艦艇中數量最多的驅逐艦也不例外,讓日本海軍憋著一股勁。1936年12月31日,倫敦海軍條約到期以後,日本海軍就開始掀起造艦高潮,「水雷戰隊」就是重點發展對象,日語中的水雷就是魚雷,迅速啟動了新驅逐艦研製和建造計劃。
  • 118名艇員全部慘死,俄羅斯發生最慘核潛艇事故,差點導致核爆炸
    圖為打撈後的庫爾斯克號潛艇二十年前,俄羅斯曾經發生過史上最慘核潛艇事故,魚雷爆炸118人全部慘死,這就是慘絕人寰的庫爾斯克潛艇爆炸慘案,當時這艘萬噸核潛艇被炸成了兩截,而事故原因是因為魚雷艙發生爆炸,潛艇前半段徹底被炸毀,而且這次爆炸還差點導致核反應堆爆炸,雖然艇員們已經在盡力搶救這艘核潛艇,然而大量進水最終還是導致這艘核潛艇沉沒,俄羅斯海軍當時沒有能力挽救艇員生命,艇上人員全部不幸遇難。
  • 美國海軍加速造艦 一年開工3艘「伯克3」
    【文/觀察者網 堵開源】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12月24日報導,美國海軍與通用動力巴斯鋼鐵船廠籤署了2019財年開工第二艘「伯克3」級驅逐艦的合約,從此前計劃的每年開工2艘新艦首次進入每年3艘的「加速模式」。
  • 1944年,美國海軍氣象預報失誤,十幾艘航母闖入16級颱風眼
    但其實,根本原因是日本的氣象工作做得太差了,對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在當時,即使是美國那種相對更先進一些的航母,同樣也經不起颱風折騰。1944年,因為美國海軍氣象預報落後,第三艦隊十幾艘航母闖進16級颱風「眼鏡蛇」的風眼,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 陽炎型,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驅逐艦
    1937 年初,《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正式失效,在日本侵華戰爭的隆隆炮聲之中,傾日本之全部國力大舉擴張海軍的第三次擴軍補充計劃(丸三計劃)誕生了,建造出日後鼎鼎大名的「聯合艦隊豪華旅館」大和型戰列艦——和翔鶴型大型航空母艦。
  • 美國一箭七星發射失敗!6分鐘後全部墜毀,4家公司損失慘重
    航天科技代表著未來,因此,各國都非常注重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其中美國穩坐全球航天領域的頭把交椅,然而美國的科技雖然非常強大,卻依然避免不了慘重事故的發生,此前美國電子號火箭在攜帶7枚衛星發射升空的時候,火箭突發爆炸,一箭七星全部報廢,損失慘重。
  • 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接收日本賠償艦艇史
    中國最終贏得了14個艱苦抗戰的勝利。以此收復失地和海疆;並積極參與了同盟國解除日本武裝的行動,其中最具實際成效和象徵意義的就是分配接收日本殘餘艦艇,這對強大的美,英,蘇,法等國,價值不大;但對中國卻具有很大的意義。 1945年10月11日,國民政府就首先提出接收日本本土殘餘海軍艦艇。
  • 英國皇家海軍望風而逃:二戰中最具爭議的一次北極護航行動
    護送他們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又去了哪裡?02北極航線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後,蘇聯也加入了同盟國陣營,史達林要求美國和英國提供包括武器彈藥在內的各種資源,以應對德國的進攻。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保證,他們將會開闢一條新航線——經冰島到蘇聯北部港口,已完成對史達林的承諾。
  • 因睡眠障礙導致的世界五大慘重事故
    下面就盤點下因為睡眠障礙導致的世界五大慘重事故: No.1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人遇難事故 33年前,一道巨響刺破了天空,美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讓世人震驚。據報導,美國鐵路員工工會領袖表示,紐約出軌火車的司機威廉‧洛克菲勒在發生事故前,「顯然正在打瞌睡」,當他醒來後發現火車在轉彎時車速過快,他試圖剎車但已經來不及了。這則消息傳出後,美國民眾一片譁然。這項事故造成4人死亡,61人受傷。車長2周前由夜班倒到白班,體內時鐘尚未調定,患有睡眠時無呼吸症。事故當天服用了抗組胺藥。
  • 日本海軍第4艦隊事件——艦隊慘遭颱風襲擊,數艘戰艦被風浪重創
    時間回到1935年7月,日本海軍下令各艦隊集結於本州島北面的八戶衝,準備舉行海軍秋季大演習。這種演習是一種對抗性演習,目的是為了訓練日本海軍的作戰能力,找出其自身的不足。演習分為"青"和"赤"兩軍,前者為演習中的"聯合艦隊",由日本海軍的第1和第2艦隊組成。而後者則是演習中的"美國海軍",由聯合艦隊抽調部分軍艦和二線軍艦聯合組成的第4艦隊擔任。
  • 這艘美國版075型兩棲攻擊艦將被當廢品賣了,黴運不斷
    在大洋的彼岸,一艘與075型噸位相當的美國兩棲攻擊艦卻要黯然離場,這艘兩棲攻擊艦就是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的博諾姆·理察號(LHD-6),也就是好人理察號。這艘服役超過二十年的軍艦,不是以光榮的戰鬥或充滿鎂光燈的退休儀式而告終,而是將被報廢處理,成為收購站的廢料。
  • 美海軍最慘烈的一場災難,數百架戰機被撕裂,800士兵命喪大海
    被稱為「世界頭號軍火出口國」的美國在軍事方面一直名列前茅,航母的研發不在話下。由於有航母艦隊支撐,美海軍在全球橫行霸道,面對美國的霸凌,一些小國只能忍氣吞聲。美國曾專門做過一項測試,用眾多飛彈輪番轟炸「小鷹」號航母,但最終它並沒有被擊沉,美海軍的軍事實力進一步被展現出來。雖然美軍非常強大,但美海軍並不是最強大的。
  • 當航母遇上颱風,146架飛機當場報廢,五星上將難辭其咎
    美國海軍上將哈爾西,被人們稱為「風暴之子」,原因就是他曾經兩次指揮軍艦與颱風戰鬥。 哈爾西,美國海軍五星上將,曾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擔任美軍第三艦隊的司令。他指揮風格兇猛強勢,有著非常強的進攻欲望,因而也被叫做「公牛(B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