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趨勢》公眾號報導:2020年已經翻篇,2021年的曙光已經來臨。電動車行業的很多人在大呼一口氣,感嘆「實鼠不易」的2020年終於過去了,期待著2021年可以「牛轉乾坤」時,卻無法忽視一個現實,那就是很可能愈演愈烈的「價格戰」,而且早已不僅僅是中小品牌爭奪銷量的手段,連頭部品牌也參與進來且愈來愈佔據主導,將「價格戰」作為大殺四方、兼併市場的利器。
按照主流的認知,超低價格的電動車對於整個市場的生態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一方面拉低了電動車行業的整體利潤,另一方面,產品質量不過關,對於消費者來說,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低價競爭的行為一直是被人所唾棄的。
但隨著新國標出臺,電動車生產成本提高,很多低價品牌都消失了,但依然有如399元這樣的低價電動車又重出江湖。
大品牌發動價格戰,對低價車進行聯合剿殺,且收到了明顯的成效,但隨即又會出現相當多的低價車品牌,原因何在?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01
低價永遠是剛需
不管什麼產品,低價產品都能迎合那一批消費群體,他們不看質量,不看款式,也不關心配置,就看價格。只要價格夠低,他們就願意購買。因此,這一部分市場是很難被消滅的。拼多多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實例。
02
新國標車3C認證批量化
2019年初,新國標電動車認證成本加上各地上目錄的成本,一款車型的成本多達5-6萬。後來各地逐步取消目錄化管理,只需要3C認證就可以上牌,新國標車的生產成本下降了一半。
03
經銷商樂意採購
由於沒有價格競爭優勢,很多經銷商賣品牌車賣不動,只好再進一批低價車拿來賣,相比之下就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加之低價車畢竟存在質量上的差異,更容易壞,這也給門店維修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如此以修養店的模式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筆者老家所在的鄉鎮附近就有好幾家,生意火的不得了,而且口碑竟然好得很。
04
廠家生產成本低
在商言商,誰也不會做虧本的生意。按照一分錢一分貨的原理,低價車的質量肯定是要差的。但同樣的道理,低價車的原材料、加工成本肯定會更低,也就是廠家生產的成本也是很低的。
結語
凡事必有因果!低價車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市場上一直有其存活的土壤,從消費者角度講,永遠會有收入有限者,即便是被很多人視為「窮人座駕」的電動兩輪車也不是他們隨便能夠消費的,所謂「高端電動車」在他們眼裡和瑪莎拉蒂並沒有區別,都買不起。低價車雖然質量差點意思,但只要能騎,就會有市場,如果真的把低價車全都打沒了,這些人很大可能會倒退回去騎自行車,這已經不是電動車行業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