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哥(化名)為大兒子小邱(化名)蓋婚房,但是因為住在隔壁的邱五弟(化名)橫加阻攔,導致大哥的新房六年都沒能建起來。當年建房所準備的水泥磚塊也都已經布滿青苔,被周圍肆意生長的雜草所覆蓋,眼前的場景讓人疑惑,2014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時間追溯到1990年,當時邱家的老父母給兄弟倆分了家,從圖上看左邊分給了大哥,右邊分給了老五,同時五弟門前還有兩間廂房、一個豬欄和一件烤菸房歸屬於大哥。2006年,跑運輸車的五弟蓋了新房,為了擴建自己的門院和道路,拿出了他靠近大哥一側的32平米的老宅置換了大哥的豬欄和烤菸房,兩間廂房則保持原樣,雙方為此專門籤訂了協議。
當時邱家大哥住在別處,五弟所擴建的道路他用不上,可是到了2014年,大哥把五弟家隔壁的老宅給拆了,要給大兒子重建婚房。這樣一來,大哥一家就在頻繁地在這條擴建的道路上通行,就是這時五弟的心理不平衡了。
五弟覺得自己吃虧了,他換給大哥的房子被大哥拆了做新房,而大哥換給自己的卻變成了兩家共用的道路。為彌補損失,五弟向大哥提出,把立在五弟家門前卻屬於大哥的那兩間土坯廂房給拆了,可是大哥卻不接受。
大哥沒理會五弟繼續建新房,可五弟越想越憋屈,直接把自己的那輛後八輪堵在了路上,導致大哥家建房的水泥材料進不來,損失慘重。五弟毫不掩飾說:「你的廂房不肯給我,我的路你也不用想過」。
五弟的做法徹底惹惱了大哥,不久之後,大哥報復性地拉了一車泥土,完全堵住了五弟的必經之路,這條被堵住的路也就成了兄弟倆的一個死結。堵了一個禮拜不到,邱家老父給邱大哥打電話,承諾邱大哥把路清了,邱五弟也會把車挪開,讓裝修材料進去。
在老父親的勸說下,大哥沒再鬧了,花五百塊把泥土清了出去。可這時,五弟又拉了一輛小汽車,把兩家公用的路又給堵了。五弟否認了大哥的說法,他說小汽車不是他的。小邱說叔叔在撒謊,他上前與叔叔爭吵了起來,他說車子是叔叔僱的一輛教練車,故意停在入口。
大哥說,早在1990年兩兄弟分家時,父母的偏心就給今天的矛盾埋下了伏筆。當時父母將左手邊比較小的面積分給了他,五弟分得了右邊一大塊。但五弟卻說大哥佔了便宜也說吃虧,當時分房時,父親考慮大哥條件比較困難,把已經裝修好的房子分給了大哥,而且大哥現在住的房子,也是當時分家分到的,面積上其實也一樣。大哥不同意,他說自己分到的房子是1969年建的土坯房,沒弟弟的紅磚房好。
因為不滿五弟屢次堵路,阻攔自己建房,大哥曾在三年前把五弟告上了法院,法院判五弟敗訴,強制要求他把停在路口的車子挪走,並賠償大哥各種材料損失費7千元。案子雖然結了,但兩家人卻越鬧越兇。
2018年開始,五弟以裝修的名義,不僅在自家門前堆了石子,還以粉刷牆壁為由,在靠近大哥一側的牆邊架上了竹架子。因為路的問題,兩家人還打了起來。村裡的幹部還告訴我們,兩家的糾紛影響甚廣,不僅影響了下一代關係,甚至還阻礙了國道的建設。
建設國道需要徵用的土地,正好有一塊是當年被大哥置換出去的豬欄和烤菸房所拆除後的地皮,而這時邱家兄弟都主張自己對這塊地享有權利,以致徵地工作一再擱置。按照置換協議,這塊地本應該屬於五弟,可當年置換時,大哥並沒有把這塊地的土地使用權過戶給五弟,後來因為兩家的矛盾,過戶更不可能了。
律師的觀點很明確,認為房地一體不可分割,既然2006年雙方籤訂了置換協議,那麼大哥換給五弟的,不管是房還是地,都應該歸屬五弟。但是除了土地以外,兩家兄弟的親情又該如何修復?
調解員說,清朝有個大學士叫張英,家人給張英寫了封信,因為張英家族與鄰居建房子侵佔了他們的領地,希望他能夠幫忙打贏一場官司。張英看完回了一封書信:「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後來張英家族主動讓出了三尺,鄰居看到張英家族讓出了三尺地,他們也主動讓出了三尺。於是這六尺巷聞名天下。老師認為,邱家兄弟應該把格局打開來,互相讓一讓。
密室裡,邱家大哥算了一筆帳,算上曾經的損耗和現在建房的造價,父子倆都認為被五弟家坑苦了,還有個特殊情況是,國道徵地也有一段經過大哥的老宅,如果六年前房子建起來了,那麼賠償款顯然是可觀的,正因如此,大哥提出了二十萬補償款。
談到補償,五弟也表明態度,堅決不給。在老師的勸說下,大哥又提出了一個新想法,讓五弟請全村人吃飯,再當面向他道歉,如果五弟做不到,那就沒得談了。五弟同意大哥提出的條件,當面向大哥道歉。調解結束,五弟慷慨良多哭了出來,承諾今後不再阻難大哥建房,兄弟倆重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