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馬德裡的午睡吧Siesta&Go 圖片來源:網絡
每個痛點都可能意味著一個商機。困擾著忙碌又焦慮都市人的睡眠不足問題,催生的「睡眠經濟」正在興起。
據《時代》周刊估算,如今美國和日本睡眠創業市場的規模已超千億美元,各類睡眠書籍、助眠床品、安神飲料、催眠軟體等紛紛湧入市場。當人們開始願意為「睡眠」買單時,更多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睡眠生意也開始出現。
在全球國民睡眠時間排名中,日本處於墊底位置,最近在當地,一種據說可以緩解疲勞、有助於睡眠的「休養服」(Recovery Wear)正變得流行起來。這些「休養服」早期的客群是專業運動員,近年來開始被睡不好的都市人群所關注。
日本初創公司VENEX開發的「休養服」是其中頗受歡迎的一款。由於在面料中織入了可促進血液循環的納米鉑金材料,VENEX「會讓用戶陷入像兒童在夜晚迷迷糊糊入睡時一樣的狀態」。根據日經新聞的報導,目前VENEX「休養服」的單件售價約為600元人民幣,已累計銷售50多萬件,從今年開始,這家公司加快了門店擴張的步伐。
除了加入科技材料來改善睡眠的「休養服」,不少可穿戴設備、黑科技產品也想試圖幫人們更好地入睡。
今年7月,法國計算機科學工程師雨果·默西埃(Hugo Mercier)開發了一款用聲波誘導睡眠的頭帶「Dreem」。這款產品織物帶中的傳感器等科技材料能產生與腦波同步的聲波,可以刺激和改善深度睡眠、實時分析睡眠模式等。
一大波號稱能改善睡眠的音效App也紛至沓來,沒準你的手機裡就已經安裝了一個。比如在美國比較流行的音效軟體Windy,想通過風聲配合3D場景圖幫你放鬆視覺和聽覺神經;瑞典助眠音效軟體Spotify,則通過播放雨聲、辦公室空調聲等營造催眠氛圍;國內一款名為「蝸牛睡眠」的App除了有催眠音效,還能記錄鼾聲夢話、監測睡眠深度和質量,這款產品的製造商還開發了音樂智能枕等助眠產品。
而科技與寢具的結合,是「睡眠經濟」的重要發展趨勢。最近,日本高端寢具品牌西川就與松下聯合,在日本展出了一個充滿科技感的、營造舒適睡眠環境的「臥室樣板間」,以吸引對睡眠質量有要求的消費群。
在這間臥室裡,西川為消費者定製合適的床品,而松下提供睡眠環境的技術支持。體驗者可以用智能App操控「睡眠環境系統」,根據睡眠時間等習慣,去調節臥室的溫度、溼度、光線、聲音、氣味等。
「睡眠經濟」不止出現在傳統的家居環境中,還盛行於忙碌的辦公室場景和缺覺的職場人士中。
來自《時代》周刊的統計數據顯示,由於上班族睡眠不足導致缺勤或影響工作狀態,一年會損失掉120萬個工作日,導致的生產力下降和死亡風險增加等情況造成了4110億美元的損失。在美國,Google、Facebook、赫芬頓郵報等不少公司都為員工提供「睡眠艙」服務。
創業者們也看到了辦公室場景中的「睡眠」需求。專做「睡眠生意」的初創公司MetroNaps就研發了一種半封閉座椅「EnergyPod」,它不怎麼佔空間,睡進去不僅能遮住外界光線,還配有舒緩的助眠音樂。小憩結束,溫和的燈光、音樂和震動會喚醒使用者。目前,EnergyPod售價為1.2萬美元(約8萬人民幣)。
辦公室外,不少專為職場人士設計的「睡眠空間」也開始湧現。受日本「膠囊旅館」的啟發,西班牙的午睡吧、中國的「共享睡眠艙」都陸續問世。
午睡吧「Siesta&Go」(午覺再出發)位於西班牙馬德裡中心金融區的街道旁,今年7月開業。由於開在滙豐銀行、谷歌、德勤等大公司附近,加上西班牙原本就有午睡文化,午睡吧吸引了不少周邊上班族。該店共有19個床位,配備乾淨的床單、耳塞、拖鞋等,睡醒了還可以在咖啡區喝一杯提提神再離開。
中國的「共享睡眠倉」出現在北京中關村,主要面向上班族。其外形有點像太空艙,上下鋪空間各自私密獨立,內部有無線網、風扇、閱讀燈、充電插座等設施,並提供一次性床品。不過,由於該睡眠倉在概念創新外存在安全隱患,已於今年7月被相關監管機構暫時叫停。
此外,品牌營銷也在「睡眠經濟」中找到了自己的玩法,就連是看上去跟「睡眠」訴求相違背的咖啡品牌也從中借勢。
今年8月,雀巢日本和全日本床品工業協會聯合開了一間限時「睡眠咖啡館」。咖啡館位於東京銀座,跟馬德裡的午睡吧很像,其中擺放了16張床和9把椅子,提供「沉睡服務」和「午睡服務」兩種服務。
咖啡與小睡的有趣結合體現在「沉睡服務」中,客人在睡前會喝無咖啡因的咖啡,「一般認為睡前喝咖啡妨礙睡眠,但如果是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能有助於保持睡眠質量。」雀巢日本方面解釋稱。
「睡眠經濟」的興起催生出豐富的「睡眠生意」,但睡眠問題本身更值得我們注意。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27%的人存在睡眠問題。而中國睡眠研究會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內地成年人中失眠患病率高達57%,工作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