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高強度、快節奏的壓力下,失眠成為了眾多80後、90後的夢魘。助眠噴霧、褪黑素、蒸汽眼罩、助眠儀等等一系列助眠產品應運而生,但它們的真實功效仍倍受消費者質疑。
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現在的年輕人失眠發生率將近百分之四十,以80後、90後、00後為代表,大多數人表示23點之後才會睡覺,其中34.8%的年輕人入睡時間很長,半小時之內很難入睡。加上睡眠質量本來就不太好的老年人,這意味著有近5億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飽受失眠的折磨。近日有人在豆瓣上分享自己的「睡前工作」,他結束一天的工作以及完成2個小時的通勤,雖然很累,但總覺得只有晚上這幾個小時是自己的私人空間,需要好好把握。「追劇,吃夜宵,刷短視頻......感覺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每天躺在床上後,至少需要一兩個小時才能入睡。
像這樣睡不著的年輕人,正是睡眠產品消費的主力軍,並且有越來越多的新血液湧入,開始嘗試各種助眠產品,從而催生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領域「睡眠經濟」。從乳膠枕這類的床上用品到蒸汽眼罩、隔音耳塞,從傳統的安定型藥物到新型產品「褪黑素」,睡眠產品的邊界迅速拓展,並不斷邁向「高端」。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0線上睡眠消費報告》顯示,從消費數據上看,「95後」用戶睡眠消費成交額增長最高,就小編看來,多是出於為了提高白天狀態,滿足工作和生活需求進行的睡眠消費。天貓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和「雙十二」期間,購買進口助眠類商品的人數同比增長169%。其中00後增長高達459%!
小編試著搜索了下相關的助眠產品,褪黑素是不少失眠者常用品,在一些電商平臺上十分熱銷,下單量高達十位數。市面上價格大多在一瓶一百元左右,服用劑量每天2~3片,折合下來一年大約要花費2000多元。除了褪黑素,蒸汽眼罩、助眠乳膠枕、隔音耳塞、助眠噴霧等助眠產品也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有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睡眠經濟的市場規模高達3900億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萬億元。面對前景良好的睡眠市場,創業者紛至沓來,2015年後帶有「睡眠」、「助眠」標籤且在工商註冊的公司不下200家。與此同時,國內外不少知名企業也紛紛將目光投到了「睡眠經濟」:可口可樂、旺旺、伊利等企業率先推出助眠飲品;蘋果、諾基亞收購多家睡眠監測和健康設備廠商......睡眠的生意越做越大。
然而,各式各樣的助眠產品真的有用麼?對此不少人心中存留著疑問。
去年以來,商場中開始陸續上架「助眠飲料」,更多的以社交新零售方式進行銷售推廣,但根據消費者反映,效果並不明顯,「該睡不著還是睡不著」。
在助眠的科技領域,一款曾頗受好評的進口助眠儀也引發了消費者的質疑。根據商家宣傳,該產品使用顱內微電流刺激的方式,能夠有效緩解焦慮、抑鬱等問題,從而改善睡眠質量。但很多消費者實際體驗後表示:未發現其對入睡有什麼幫助,更多的是心裡慰藉。
對此,很多專門研究睡眠領域的專業醫師表示,市場上的一些助眠產品,如睡眠儀、睡眠噴霧等都沒有足夠的臨床依據,亦不能作為常規的輔助治療失眠的方法。在藥物方面,傳統的「安定」藥物地西泮可致癌,現有的臨床治療失眠的藥物大多也有依賴性,所以小編建議失眠情況嚴重者及時就醫,謹遵醫囑。
面對規模增長迅速的「睡眠經濟」市場,職能主管部門不能「裝睡」,一方面要普及睡眠相關科學知識,提高消費者的科學素養、鑑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以免上當受騙;一方面要依法對生產和銷售睡眠科技新產品的商家加強監管,對誇大宣傳且屢教不改的要加大處罰和整改力度,不能讓「偽科技」「黑科技」擾亂市場,讓消費者睡不好覺。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良好的睡眠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有效方法之一 。制定有規律的時間表,減少在社交媒體上耗費的時間,保持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多與他人溝通自己的煩惱,是保證睡眠維持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