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 2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
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節水日」
宗旨是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
加強水資源保護
但說到「節水」這個話題
其實古人早有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的節水意識
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循環用水模式
今天央寶就帶你去
「見識」一下古人的智慧吧
「雪水煮茶」是講究還是將就?
雨水和雪水被古人譽為「天泉」,用雪水泡茶一向被十分重視,如白居易《晚起》詩中的「融雪煎香茗」,辛棄疾《六么令》詞中的「細寫茶經煮香雪」,還有謝宗可《雪煎茶》詩中的「夜掃寒英煮綠塵」,都是描寫用雪水泡茶。
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賈寶玉品茶棧翠庵」一回中,更描繪得有聲有色:當妙玉約寶釵、黛玉去吃「體己茶」時,黛玉問妙玉:「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回答:「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這樣清淳」。
古人將泡茶專用水由高至低分為「梅、蘭、竹、菊」四等,其中「梅之水」採自隆冬節令的壓梅雪,是最高等別的泡茶專用水,被茶客尊稱為泡茶水中的聖品。(央寶友情提示:考慮到現今大氣汙染比較嚴重,雪水泡茶需慎重……)
「雪水煮茶」究竟是文人墨客閒情逸緻的「講究「還是節約用水的「將就」?現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循環用水的方法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有跡可循。
節水意識融入古人日常生活
不僅是在大型建築上古人開動智慧進行節水,哪怕就是像洗衣服這樣的小事也都十分注意。他們會先用「搗衣杵」將衣服裡的髒物灰塵敲出來,然後再用水清洗乾淨,這樣的方法雖然耗時耗力,但卻十分省水。
除了洗衣服,在周朝,人們更是盛行使用淘米水來洗澡,這在當時是普遍的洗澡方式。不僅是洗澡,周朝人還會用淘米水澆花、飲牲口、甚至把淘米水發酵後當天然洗髮液使用。時至今日,廣西瑤族的女性仍用淘米水洗髮,而且瑤族大部分女性都有一頭柔順長發哦。
古代建築特殊設計彰顯節水智慧
古代的許多建築都設置了收集雨(雪)水的功能,處處都滲透著中國古人對水資源的重視。例如布努瑤人賴以生存的「水櫃」,每家每戶門前都會擺一個圓形的水缸,下雨時,屋簷的水會直接流入缸中。從高空中俯瞰,布努瑤人修築的水櫃宛如珠串,每當降雨來臨,雨水就會最大程度的匯聚到水櫃之中,這是當地人千百年來總結出的節水和用水之道。
再例如北京景山公園的團城,因為經過了特殊設計,每當大雨降臨時,雨水順著滲水井口流入涵洞儲存起來形成一條暗河,使樹木在雨水多的情況下,不致於因積水浸泡造成爛根,在乾旱的情況下又不致於因缺水而乾枯。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灌溉方式,團城至今仍在使用。
現代農業節水灌溉出現新模式
古人的節水灌溉技術可以說是如今現代農業「精準灌溉」的雛形。如今,農地裡的「大水漫灌」模式早由「精準滴灌」代替,這樣的模式更省事、更精準、更高效,不僅節約了農田用水還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新疆水稻田「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可以讓地表無蓄水保持清爽透氣,相比傳統栽培技術,更加節水、節肥,省工。據統計,每畝地可增加經濟效益500元。目前,該技術已經走出新疆,在寧夏、江蘇、黑龍江等省區成功進行大田示範,累計覆蓋5000餘畝良田。
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除了農業用水,為了解決過去「城市看海」的現象,「海綿城市」建設成為了近幾年城市雨洪管理的重點。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什麼是海綿城市?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王浩為你深度解讀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
以及社會經濟發展
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
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
不要讓最後一滴水成為我們的眼淚
疫情期間大家都養成了勤洗手的好習慣
今天是世界水日
央寶提醒您:
洗完手之後別忘了及時關掉水龍頭哦
快去檢查一下吧~
來源:央視頻
原標題:《最近勤洗手的你關好水龍頭了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