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一頭名叫布魯諾的美國黑熊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火了起來。自6月起,布魯諾開啟長途旅行,一個多月來它已穿越威斯康辛、伊利諾伊、愛荷華、密蘇裡等數州,徒步超400英裡(約合650公裡)。線上,布魯諾的行蹤引發數十萬網友「圍觀」;線下,各部門聯合協助它安全旅行。
「單身熊」或許是位冒險家
據美媒《今日美國》7月4日報導,伊利諾州自然資源部一位野生生物學家認為,布魯諾長途旅行可能是為了尋找伴侶。鏡頭下孤獨又執著的背影,以及「單身熊」的設定,為布魯諾披上了一抹悲情色彩,吸引了許多網友戲謔:「黑熊都能為脫單步行650公裡了,我竟然還躺著吹空調刷微博,天天笑哈哈!」「好可憐的熊,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它單身了。」
然而,黑熊真的需要長途跋涉數百公裡求偶嗎?長期從事獸類保護生物學研究的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求偶或尋找新的棲息地都有可能是布魯諾長途遷徙的潛在理由,但是在我看來,它更有可能是美洲黑熊社群裡的一個冒險家。」
布魯諾的背影
布魯諾是一隻美洲黑熊,比中國黑熊體型略大。黑熊喜好在固定區域生活,這種固定生活區被研究人員稱為「家域」。美洲黑熊有季節性遷移行為,遷移目的可能是覓食或求偶,一般移動範圍在十幾公裡到一二十公裡之間。美洲黑熊的確有一些長距離遷移記錄,但遷移650公裡仍然非同尋常。實際上,美洲黑熊種群數量非常大,比如田納西州孟菲斯這一個城市,就生活著數千隻美洲黑熊。如果單純為了繁殖,布魯諾徒步50公裡左右就能接觸到足夠豐富的異性配偶基因庫。
「很多人會覺得動物好像有固定的行為模式,其實動物群體裡也有個性差異。比如同樣是鹿,有些喜歡呆在一個地方,享受有限食物和比較安全的空間,有些就喜歡到處旅行,穿過高速公路、鐵路、居民點,它們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但是也會被人打傷,會被車撞,會有很多風險,所以同一種動物之間,個體生存策略也是不同的。」王放補充道。
布魯諾爆紅背後的野生動物保護
布魯諾不是一夜之間紅起來的。早在6月19日,就已有人在臉書網(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名叫「保護布魯諾安全(Keeping Bruno Safe)」的小組,目前已有15.7萬名成員,新成員入組需要經過嚴格審核。隨著布魯諾的名聲水漲船高,不少當地居民「組團」去圍觀這隻特立獨行的黑熊,多位專家敦促圍觀者至少離它100碼(91.44米)遠,以保護布魯諾和圍觀者的安全,並呼籲儘量減少圍觀。
「保護布魯諾安全」小組頁面
「布魯諾的故事很有趣,但不應該發生在每一隻野生動物身上,它只是龐大野生動物世界裡的一個插曲。」王放介紹,人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可能傳播人畜共患疾病,尤其向野生動物投餵食物更不可取,也許會導致野生動物肥胖或喪失野外生存能力。野生動物被人類圍觀時會處於緊張狀態,體內激素改變,這種應激狀態如果持續,可能傷害野生動物的身體健康、繁殖能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布魯諾長途遷移過程中穿越許多人工道路和建築群,警方與交通部門協力保障了它的安全。長途遷移是許多動物的本能,能夠避免種群隔離和近親交配帶來的風險,但在全世界範圍內,野生動物遷移都會遇到各種阻礙。目前我國已經在探索如何為野生動物遷移提供便利,比如近期北京五環設立野生動物通道,以及秦嶺地區新修建的公路用隧道形式穿過山體,廢棄的盤山公路可供野生動物通行。
「我們長遠的思路不是簡單將動物圈起來保護,而是通過大數據長期監控,來管理生物多樣性。如果一個物種太少,我們就恢復森林、恢復它們的食物供給,如果這個種群數量泛濫,我們就要進行控制,維繫生態平衡。」王放表示,如果用雙向管理思路來保護野生動物,公眾參與就顯得至關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布魯諾獲得萬千矚目,也是為宣傳野生動物保護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