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戰鬥驢」在知乎「你聽過小孩說的最可怕的話是什麼?」下面回答道:
「有一天下班,經過一個幼兒園門口,有個小女孩在那裡踩螞蟻玩。她爸爸勸她不要踩了,說被你踩死的螞蟻寶寶回不了家,它的爸爸媽媽會很傷心。」
本以為女孩會乖乖聽話,不再踩死螞蟻,但誰知女孩接下來的話卻讓人眼鏡大跌:「沒關係,我把它爸爸媽媽一起踩死就行了。」
一個孩子竟說出如此殘忍又天真的話語,聽起來真是觸目驚心。
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小時候可能是踩死螞蟻,長大後或許就會虐貓、殺狗,甚至殺人。
我們常說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其實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帶他們認識自然,了解萬物。
所以當我們教育孩子不要輕易踩死螞蟻時,其實要教他們的不僅是愛惜生命,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敬畏生命,懂得尊重自然萬物。
後浪出版社的這本《動物有靈》就是教孩子認識自然、了解萬物的最好教材。
《動物有靈》是西班牙藝術家巴布洛·薩爾瓦赫的作品。出生於塞維亞的他擅於通過油印版畫的形式講述身邊自然萬物的故事。代表作《動物有靈》已經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廣受好評。
他在《動物有靈》裡展示了手工雕刻的300多幅動物版畫,圍繞靈魂、愛、生存、蛻變等8大主題,為我們展現了150多種美麗而充滿靈性的動物。
巴布洛·薩爾瓦赫曾說:「我一直想講述動物的故事,關於它們的行為、它們的情感、它們最純粹的本能。因為這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
所以他的《動物有靈》裡用詩意文字和精美版畫描繪了自然界動物們的種種壯舉,並以此啟發我們思考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懂得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一、野性動物身上,卻有著最純粹的愛,而愛是所有生物共通的情感
《動物有靈》裡說:「無論物種如何不同,都一樣能夠感受到愛。不同物種的愛有所不同:可能是短暫的、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的,也可能是深沉的、伴隨一生的。但無論如何,愛都是純粹、真實而自由的。」
看紀錄片《帝企鵝日記》時,我被企鵝父母對孩子深沉而又單純的愛深深感動。
為更好繁衍後代,它們捨棄氣候溫和、食物充足的南極大陸北部,長途跋涉來到氣候寒冷、食物短缺的南極大陸南部。它們尋找配偶,然後相互配合度過寒冷冬天,並成功孕育出下一代。
但企鵝寶寶長到五個月時,企鵝父母就會拋下它們,讓它們獨自生存。
孕育下一代的過程中,它們忍受飢餓與寒冷,把企鵝寶寶養到可以獨自生存後,卻又絕情離開。這種父母之愛不圖回報,不求感恩,只是單純孕育生命,看似絕情,實則純粹。
大自然賦予每一個生靈愛的能力,這種能力讓它們繁衍生息,也讓它們在野性之外,多了一絲靈性。
其實,愛是所有生物共通的情感,所以不管是我們人類,還是自然萬物,都保留著愛的本能,並一代代傳承下去。
二、手工油印版畫,描繪150多種動物形態,讓我們感受動物之美和動物之趣
在《動物有靈》裡,巴布洛·薩爾瓦赫用獨特的手工版畫藝術形式,把自然界萬物的迷人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帶給我們語言無法描述的感動,同時也讓我們在一幅幅畫裡,感受到動物之美與動物之趣。
在動物界裡,每一種動物都遵循著各自的生命節奏緩緩起舞。比如大象、考拉,它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有許多夜行生物,比如貓頭鷹、雕鴞。
除了獨特的生命節奏,它們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不過弱肉強食的生態下,動物的生存顯得尤其殘酷,因為總有太多天敵在虎視眈眈。
比如溪邊喝水的長頸鹿、斑馬們,既要警惕草原上伺機而動的獅子們,又要小心河裡時不時出沒的鱷魚。
生存總是如此艱難,所以為了生存,為了保護後代,它們拼盡全力,甚至會生出智慧與勇氣。
比如壁虎遇到強敵時,會果斷捨棄尾巴,並且離開身體的尾巴還不停抖動,以此迷惑敵人。
為了存在,它們不僅需要競爭,還需要合作共贏。
海裡生活著一種鮮豔奪目的小魚,學名叫霓虹刺鰭魚。這種魚雖然小,卻深受鯊魚等魚類喜歡,因為它們能幫大魚清潔致病微生物或殘留的食物渣,所以它們也被叫作「清潔魚」。
清潔魚幫大魚清潔口腔和牙縫,而清潔出的那些食物殘渣,又變成了清潔魚的食物,真是合作共贏的典範。
為更好生存,短暫生命中,動物們有時候甚至需要不斷蛻化與演變。
比如蟬的一生就需要三次蛻變,產卵後先在地下潛伏几年甚至十幾年,靠吸食樹根營養來補充自己,慢慢變成蛹,當蛹生長到外殼有黑線時,就從地底出來開始脫殼,慢慢褪去軟殼後,就會長出硬殼,從而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蟬。
然而變成蟬後,它們卻只有兩到三個月的生命,完成交配產卵後,它們就會慢慢死去。
《動物有靈》裡說:「大自然母親賦予每個生命以靈魂,使我們既可以保持各自的獨特性,又可以打破、削減物種之間的隔閡與差異。」
所以自然界的動物們雖然生存或者繁衍方式與人類有所不同,但它們同樣遵循著自身本能,遵循著自然法則,頑強生存著。
三、用詩意文字,告訴大家人類和動物都淌過同一條時間河流
《獅子王》裡木法沙對辛巴曾說:「世間萬物都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我希望你理解這種平衡,並能尊重所有的生命,從爬行中的螞蟻到跳躍著的羚羊,我們都在一個生命的輪迴中緊密相連。」
我覺得這也是我們讓孩子讀《動物有靈》,認識自然萬物的最終目的:明白人類和動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都在自然的輪迴循環中,只有尊重所有生命,才能平衡自然。
《動物有靈》裡說:「在森林中,從孤獨弱小、獨自織網的小蜘蛛,到群居在樹梢上的靈長類動物家族,各種生命在此共存。」
所以一棵大樹可以成為數百隻動物的棲身之所,樹上可以養活啄木鳥、松鼠,而樹底下的根部又為刺蝟、鼴鼠、螞蟻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洞穴。
就像隨處可見的螞蟻,他們在地底下的螞蟻窩宛若宮殿,有育兒室、食物儲藏室、交配室等。
科學家曾在巴西境內挖掘出可以生存數百萬隻螞蟻的巨大螞蟻穴,他們朝螞蟻窩灌入4噸水泥,挖出10噸泥土,才得以顯現出部分螞蟻洞穴。
因而當人類肆意砍伐樹木,破壞森林時,毀滅的不止是樹上鳥類、靈長類動物的家,還有樹根下面以及靠樹養活的所有生物的家。
《動物有靈》裡還專門紀念了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們,比如渡渡鳥、洞穴熊、劍齒虎。並以此提醒我們人類不要輕視任何一個渺小個體,因為再渺小的個體,它的生存都與人類息息相關,甚至依託於人類。只是永不饜足的人類不斷破壞著生態系統,使得更多生物生存環境日趨惡劣,瀕臨滅絕。
《動物有靈》裡每一頁都描繪了不同的動物,雖然他們不屬於同一類,但它們卻有一個共性:都屬於自然的一部分,都處於自然生命的循環中。
生命進化了幾十億年,才進化到現在的豐富多彩、種類繁多,身為高級靈長類動物的人類,我們更應該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讓自然界所有生物都在這片星球上有一片棲息之地。
保護生物,也是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如此重要的理念,從小就要教給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從不踩死螞蟻開始,懂得愛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如果你暫時無法帶孩子去感受更多的自然萬物,不如就從這本紙上動物園《動物有靈》開始吧。
原價76的手工油印版畫《動物有靈》,現在官方搞活動,打75折,感興趣的朋友,要速速下單啊。畢竟優惠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