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東山島,稱她中國海柳之鄉,一定有她獨特之處,一定有她屬於自己的故事。
東山島是一座海島,也是一個海島縣。東山真的是一個有故事的海角一隅,遊走東山島只有當你把全部身心都溶於海水之中時,你才能領略到海潮折磨出來的故事會是如此的精彩,才會感悟到那些故事又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因大海裡的一個特殊物種一一海柳,在東山可謂歷史悠久;因海柳而生的故事,在東山更是源遠流長。但如今的海柳之鄉,對海柳本地人不以為然,只緣身在此山中,外地人卻趨之尋覓,得之為快,如獲至寶;外行人不屑一顧,內行人視若珍稀,這也許就是大海物種神奇的魅力所在。
海柳,學名黑珊瑚,因其長成樹枝狀,枝條纖美,質地堅硬之中蘊藏著柔韌,而外形恰似於陸上的柳樹,故得名海柳。
海柳是珊瑚的一種,卻與人們常食用的海蜇是近親,通常生長在水深30多米以下的海底巖石上,因資源稀少而極其珍貴。海柳質地堅硬,水浸不腐,火燒難損,色澤光亮柔美而成為雕刻的珍貴原料和瑰寶級收藏品,故有"金玉可貴,海柳難求"之說。
精美的海柳雕藝術品彌足珍貴,一支由福建東山島手工藝人雕刻"雲龍搶珠"海柳菸嘴曾作為禮品當年送給了毛澤東主席,驗證了東山島是中國的海柳之鄉實至名歸。
1956年,時年24歲的東山雕刻藝人沙清河了解到毛澤東主席菸癮較大,產生了想用東山島海柳給毛主席雕刻一支菸嘴的想法。海柳有過濾尼古丁的保健作用,沙清河越想越堅定自己的夙願。為實現這一夙願,之後三個月他飽含激情,大膽以中國龍為題材,巧妙地創作雕刻了一支長15釐米,寓意吉祥喜慶、祖國繁榮昌盛的"雲龍搶珠"海柳菸嘴。菸嘴雕刻好後,如何送給毛主席讓他犯了難?這時沙清河想到了時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兼福州軍區司令員的葉飛將軍。
1953年,葉飛將軍曾指揮了"東山保衛戰",因為海柳雕,作為東山民間雕刻藝人,沙清河有緣在東山保衛戰後認識了葉飛司令員並結為好友,於是,他帶著這支「雲龍搶珠」海柳菸嘴,專程到福州去找當年的葉司令,鄭重地委託葉飛將軍把雕刻好的菸嘴帶去北京獻給毛主席。
1956年9月21日,沙清河意外的收到了中共中央秘書室寫來的回信,隨信還寄來了錢。信中說:"沙清河同志,1956年8月27日寄給毛主席的信和海柳菸嘴一個均己收到,謝謝你的盛意!另中央曾有規定,不收受群眾禮物,希望你今後不要再給毛主席送禮了。"
如今,這支菸嘴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東山島海域自古生有海柳,東山民間工藝藝術大師謝定水向筆者介紹說:"海柳質地堅硬,水浸不腐,火焚難損,富有光澤。東山島民間藝人,自古就有雕塑加工各種工藝藝術品的傳統。他們利用海柳奇特的形態、漂亮的色澤、細膩的材質等特點,經過取材、剪枝、鋸、打坯、鑽、雕、拋光等工序進行精心加工,雕刻出各種精美絕倫的菸嘴菸斗、擺件、手鐲、茶杯、戒指、佛珠等藝術珍品。根據海柳材料的特性雕刻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人物形象等不同圖案的藝術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堪稱藝術收藏品一絕"。
東山二中是國內較早開展校園海洋科普教育和成立海洋科技館的學校,在該校海洋生物標本館,許李易副校長介紹科普知識說:"海柳形如陸地上的絲柳,以吸盤與海底石頭相粘。自古海柳就被尊為海洋珍寶,但海底採集海柳很困難,加之其用途廣泛,因而被視為是海裡的珍稀之物。不少人以為海柳是海洋植物,其實它是地道的海洋動物,屬於腔腸動物的鐵木科。海柳中的一種赤柳,顏色鮮豔悅目,初出水面時,枝頭上的小葉閃閃發光,樹枝富有彈性,離水一段時間後,枝幹就變得十分堅硬。由於海柳出水時附有紅、白、黃色的水鬼體,風乾後能變為黑鐵色,所以又被稱為海鐵樹。更有趣的是,每當天快要下雨時,其表面顏色會變得暗淡無光,並分泌出微量的粘液,故有'小氣象臺'之稱"。
海柳渾身是寶,用途廣泛。東山島人世代利用海柳製作的藝術品古時曾是帝王將相的高貴玩物。1985年,東山島挖掘出一座宋代古墓,從棺柩裡岀土了一些用海柳加工的手鐲、戒指及酒杯等物,這些物件均完整無損,足見海柳質之堅硬耐腐。時至今日,東山島漁村常可看見人們嘴上叨著形態各異的海柳菸嘴。用海柳菸嘴吸菸,用起來涼喉爽口,並有天然過濾尼古丁的作用,對菸民來說,一支菸嘴在手,其樂無窮;如果丟失一海柳菸嘴,竟會嚎陶大哭。
海柳,當地人也稱柳珊珊。經對其結構測定及藥理和藥效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其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和解毒作用,還具有較好的降血壓、減慢心率、抗心律失常、抗血管及迴腸的痙攣和耐缺氧作用。
使用海柳菸嘴,有涼喉解熱,爽肺提神之感,能大幅度消除口臭、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能起到潤肺、清除肺部積熱的作用,能最大限度減少危害。
大海中一個小小的物種竟然是如此的神奇,著實令人驚嘆。為此,尋遍東山古城的幽深曲徑,覓找銅陵古鎮的大街小巷,只偶見十餘處雕刻加工海柳的手工作坊。與藝人攀談民間藝人介紹:"海柳有幾十個品種,其中常見的有血柳、紅柳、赤柳、烏柳、石柳、藤柳、珊蝴柳、金絲柳、虎斑柳等,烏柳最為常見,赤柳較為常見,而紅柳和血柳相對較為稀少和珍貴"。
東山島鄉紳郭炳堅是海柳收藏愛好者,他介紹說:「海柳還有「海底活化石」之稱,其壽命可長達幾千年甚至上萬年。海柳的生長極其緩慢,它是養不大的「千金」,經科學家測試海柳在海中每年只能生長5毫米。"
他還介紹:「海柳又有『海底神木』的尊稱,海柳渾身是寶,用途廣泛,特別是活的海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由於過去些年海柳連年被過度採集,以致海柳越來越少,已頻臨絕跡,價值越來越高。為此也更有了極高的收藏價值」。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東山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孫用川會長呼籲:「保護海柳,就是保護物種,就是保護東山島,就是保護海洋生態」。
作者簡介
李明春,《中國海洋報》資深記者,國土資源作協會員。
1968年入伍北海艦隊,中國海洋大學畢業,華師大結業。撰有新聞、科普、散文、評論、傳記、科幻等作品數百萬字。
出版《海權論衡》《海洋龍脈》《縱橫中國海》《海洋強國夢》專著,傳記《一代宗師——赫崇本》,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等30餘部。央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向陽紅09》《蛟龍潛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原標題:《潮說七十五|海柳之鄉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