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話的植物,如何療愈我們的心靈?

2020-11-21 騰訊網

北京的春天是被植物叫醒的。

進入3月,當人們還裹著棉衣瑟瑟發抖時,嶙峋的枝丫上已經悄悄吐露新芽,把天空和地面層層疊疊地染綠了。讓你雀躍的第一朵花或許是迎春,或許是玉蘭,或許是早櫻,沒幾天,又被如紫色雲霞的滿樹丁香迷醉,拍下一朵象徵好運的五瓣丁香上傳,才發現朋友圈裡已經是各色春花爭奇鬥豔了。

但是大多數時候,植物並不那麼為人注意。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如同空氣、水、陽光,不可或缺,但被熟視無睹。除非季節變換,花開花落,才會掀動心情的起伏。就像那樹開得正好的丁香花,你可能不知道它的第一朵花是什麼時候開的,如何被一陣風或一場雨影響,什麼時候落花,什麼時候結果,更不清楚它是什麼科什麼屬,和誰有親緣關係,它在漫長的進化史中如何被改變,又如何改變著大自然。

《貝拉的奇幻花園》劇照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親近植物?如何和植物建立更深一層的聯繫?這也是4月29日即將在北京開幕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要回答的。這場以植物為主角的感官盛宴,試圖重新認識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之間的關係。

我們已經習慣了「人是世界的主宰」,卻忘了植物歷史遠遠早於人類文明史,大多數樹木的壽命也遠遠長於人類。算一算,地球有45.5億年歷史,最早的菌藻類植物有32億年歷史,統治今天植物世界的被子植物有1.5億年的歷史。在只有4000年歷史的人類成熟的農耕文明到來之前,植物使地球從褐色變成藍綠色,而不足300年歷史的工業文明又使地球從藍綠色變成了灰褐色。

當人類需要更智慧地生存時,一個問題產生了:「植物可否成為人類的老師?」於是,世園會主場館之一的植物館直接把主題定為「植物,不可思議的智慧」。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植物館夜景。這一建築設計仿若千萬根植物根須。(世園會植物館供圖)

不同於傳統中展示植物奇觀的「水晶宮」,世園會植物館的玻璃溫室是隱藏在3156根懸垂金屬「根須」背後的。在植物館總建築師、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伙人王輝眼中,這個造型源於滋養植物的土壤。想像一下,如果將地平線抬升,就會顯露出神秘、豐富、頑強、智慧的根系,這是通常情況下看不到的自然,卻可以讓人聯想到自然。植物館由萬科集團負責建造和運營,作為館長的萬科高級副總裁丁長峰告訴本刊,人們看植物時總是看到花,看到葉,不會看到根系,但能夠使植物頂天立地、頂風冒雨的力量,正源於摸不到、看不到、想不到的根系。以「根系」為意象作為體驗「不可思議」的植物世界的序曲,也是希望開啟另一種看待植物的視角。

19世紀初,伴隨著「地理大發現」,建造觀賞型植物溫室開始在英國貴族花園中盛行。藉助工業革命帶來的鋼材和玻璃技術,植物溫室營造出一個潮溼酷熱的熱帶環境,來展示各種奇花異草,拓展人們狹隘的視野,喚醒新的世界觀。

英國皇家植物園的「蘭花節」上,植物園藝家漢娜·巴頓正在展示蘭花。「蘭花節」上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600 多種蘭花。

園藝家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雄心勃勃地將植物學家剛剛在亞馬遜流域新發現的「維多利亞王蓮」請到自己建造的玻璃溫室中,誘使它發了芽,開了花,還讓自己的小女兒坐在一片蓮葉上,展示了葉片纖維的強大支撐力,也讓帕克斯頓產生了效仿「王蓮」構造來設計溫室的靈感。他將蓮葉放大數倍,為1851年世界博覽會創造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玻璃建築——水晶宮,展品中就包括一株蠟制的「維多利亞王蓮」,聚合了這種壯觀植物的天然力道。《倫敦新聞畫報》的記者評論說:「就在前一天,我碰巧在植物園裡看到王蓮開花,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比這件仿造品更為逼真傳神的了。藍白相間的睡蓮環繞著花芽,宛如宮女們在侍奉著一位女王。」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成群結隊地進入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爭睹王蓮的華美姿容。培育王蓮的植物溫室,因為能夠在任何地域營造出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熱帶雨林環境,被一直延續下來,也是本屆北京世園會植物館的主體。但幾百年過去,獵奇性的新發現已經大大減少,那些植物在極端環境中抗爭、防禦、傳播、繁衍、誘惑等「不可思議的智慧」,則被研究和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邱園的溫室

植物館館長助理伍薔說起館裡一棵彌勒樹,這種樹生長在季節性乾旱地區,巨大的樹幹看上去就像彌勒佛的肚子一樣,儲滿了水分,即使一年不下雨,也不會有很大影響。「它剛來的時候半死不活的,很讓人擔心。最初測量的『胸圍』——枝幹最粗處是1.2米,前不久我發現,它身上多了很多綠色裂痕,有點像女性懷孕時候的妊娠紋,感覺『肚皮』被撐大了。我問植物專家,它是不是長大了?專家說是。我們找了養護工人再次測量,一量它的『胸圍』已經到了1.45米,不知不覺地,它半年長了25釐米。我們一開始還特別怕它突然死掉,沒想到冷不丁長這麼大了,很感動。我們打算以後每個月測量一次,看看它的生長速度。以後它就是『北京第一壯漢』『樹界的姚明』了。」伍薔說,朝夕相處下來,看到這些樹木的應對策略,逐漸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繫,很奇妙。

《這個殺手不太冷》劇照

可想而知,「植物的智慧」這一話題會激起人們多大的興趣。表面上看,植物不會運動,不會說話,如果能發現植物如何對環境做出反應,就能進一步理解我們身邊的這些綠色鄰居。

探討植物是否有智慧(Intelligence)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早在1976年,植物學家威廉·勞德爾·林德賽就寫道:「我發現,類似在人類身上表現出來的心智的某些特性,在植物中間也普遍存在。」關於植物生理結構和動物神經網絡之間的相似之處,甚至延展出一個「植物神經生物學」術語,以強調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似性。

一年一度的英國倫敦切爾西花展是愛花者的節日

最近,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植物生物科學中心主任丹尼爾·查莫維茨(Daniel A. Chamovitz)又將這個爭議性話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在他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What A Plant Knows)一書中,他認為,植物壓根就沒有大腦,沒有中樞神經系統,所以有意義的問題不是植物是否具有科學意義上的「智慧」,而是植物是否對周邊的世界有敏銳的「意識」。

研究表明,植物對視覺環境有意識,能夠區分紅光、藍光、遠紅光和紫外線,分別做出相應的反應。植物對周圍的氣味環境有意識,能夠對空氣中飄蕩的微量揮發物產生反應。植物知道什麼時候被觸碰,可以區分不同的觸碰。植物對重力有意識,能夠改變自己的形態以保證莖向上長,根向下伸。植物還對過去的經歷有意識——它們能記住過去的感染和所經歷的天氣條件,然後根據這些記憶改變當下的生理狀況。

《大魚》劇照

可以說,你家門前窗外一動不動的花草樹木,都具備極為精密的感覺系統——它們能「看到」「聞到」「嘗到」「聽到」「記住」,只是不為人知罷了。查莫維茨說,正因為植物不能運動,無法移向更好的環境,它們必須有能力抵擋和適應持續變化的天氣、不斷霸佔自己領地的鄰居和大舉入侵的害蟲。因此,植物演化出了複雜的感覺和調控系統,這使它們可以隨外界條件的不斷變化而調節自己的生長。

事實上,在基因水平上,植物是比很多動物都更複雜的生命。在整個生物學領域那些最重要的發現中,很多是通過研究植物而獲得的。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在1665年使用他製造的原始顯微鏡研究木栓時第一次發現了細胞。19世紀,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用豌豆得出了現代遺傳學定律。20世紀中葉,芭芭拉·麥克林託克(Barbara McClintock)則用玉米揭示了基因的轉座現象。

那麼,如果植物和人具有相似的意識——或者更擬人化地表述為「智慧」——都能對複雜的光環境、錯綜的氣味、多樣的物理刺激產生反應,會改變我們和植物的關係嗎?查莫維茨說,人類很容易以黑猩猩的眼光打量自己,也能在狗的身上看到人性。而從廣義上來說,和我們有相同生理特徵的不僅僅是黑猩猩和狗,還有秋海棠和巨杉。當我們打量一棵在牆上攀爬的常春藤時,我們看到的就不僅是植物,還是我們自己演化的另一種結局,在大約20億年前分道揚鑣的演化路線的結局。

比利時畫家查爾斯·巴格涅特作品《夏日的一天》

和地理大發現時期相比,人類對植物的關注點已經發生了變化。那一時期激動人心的植物發現——菸草、甘蔗、棉花、茶、罌粟、金雞納、橡膠等——已經改變了世界,我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植物。早晨醒來,倒一杯產自西湖龍井的早春綠茶,或者由衣索比亞的咖啡豆烹製的咖啡,套上埃及的棉花製成的T恤衫,在北美胡桃木製成的書桌上回覆郵件,然後開車去辦公室——汽車的輪胎由非洲橡膠製作,使用的燃料是汽油,也是由億萬年前死去的蘇鐵植物轉變而成。小麥曾引發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而其貌不揚的馬鈴薯則引發了大規模移民。

如今,新的物種發現已經越來越少,植物改變世界的力量似乎也沒那麼大了,為什麼人們對植物的興趣反而越發高漲了呢?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華傑梳理了包括植物在內的博物學傳統,他對本刊說,博物學在西方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帝國型」的,比如隨著探險船隻出行的博物學家在新大陸搜集新的物種;另一類是「阿卡迪亞型」,即田園牧歌型的,從懷特的《塞耳彭博物志》開始,到梭羅、繆爾、利奧波德、卡森等代表人物,寫作了一批人與大自然關係的優美博物學作品。隨著帝國擴張的結束,帝國型的博物就消退了,而阿卡迪亞型的博物傳統在民間一直綿延。

《明亮的星》劇照

當科學與實用意義上的博物學退潮,它「無用且美好」的一面反而越來越顯露出來。正如著名博物學家E.O.威爾遜(Edward Osborne Wilson)所說:「博物學涉及你周圍的一切。它可以是從山巔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狹長的遠景,可以是圍繞在城市街道兩旁的一片雜草,可以是一條鯨魚躍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淺塘裡水藻上長出的茂盛原生物。無論怎樣,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無限的活力,等著人們去探索,哪怕只有片刻。即使是路邊的雜草或者池塘裡的原生物,也遠比人類發明的任何裝置要複雜難解得多。

回到這期「封面故事」想要探討的「植物的智慧」,或許只是一種擬人化說法,但我們試圖由此打開看待植物、看待自然的另一種視角,也讓人重新思考人類在大自然的位置——那個關於「我是誰」的終極問題。

(參考資料:《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美]丹尼爾·查莫維茨著,劉夙譯,長江文藝出版社;《綠色寶藏》,[英]凱茜·威利斯、卡羅琳·弗裡著,珍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實習記者李秀莉對本文亦有貢獻)

大家都在看

點擊播放 GIF 0.0M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相關焦點

  • 如何用芳香園藝植物來療愈五感身心?
    有自然的庇護,我們是幸運的,因為花卉植物天生就具有生命力和療愈效果。研究證明,在自然環境中逗留一些時間,可以幫助減少精神疲勞並提高注意力。所以這是一篇具有療愈作用的文章,請毫無壓力地閱讀~ 為什麼植物能夠緩解焦慮? Why plants can resolve the anxiety?
  • 培育植物,具有療愈效果,可以幫助我們找回生活的節奏
    種植花草具有療愈效果,與生長中的植物共同度過時光,可以幫助我們找回生活的節奏。人類本身具有親近自然的天性。有學說講到,熱帶草原是人類心靈的歸屬。因為熱帶草原是人類祖先長期生存並不斷進化的場所,在人類基因裡、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是從這裡開始的。
  • 《最好的療愈》:醫學通過身體治癒心靈,音樂通過心靈治癒身體
    在用音樂療愈病人的這些年中,安德魯既見證了音樂給予生命的力量,也感受了一次次生死離別的溫情。音樂,不僅能治癒破碎的心靈,也能治癒病危身體。它給了病人新生的希望,也給了他們死亡之前最後的安詳。作者安德魯認為,我們感受到的痛苦與我們喜愛的歌曲和作品之間,有著一種根植於溫柔超然的共生形式的關係。所以,音樂療愈可以治癒每一個心靈或者身體受傷的人。02.
  • 關於心靈療愈層面的個人體悟
    如何覺知呢?覺知到自己的不對勁,自己有問題了。這個世界仍舊如常,但因為我們個人的原因:過度付出,過度被傷害…….久而久之,在我個人的頭頂上空形成了一團黑雲,這團黑雲在別人的頭頂是沒有的,別人的頭頂可能是一片明媚的陽光,但不能否認,你頭頂就是一片黑雲,首先是你要意識到你頭頂有一片黑雲,這個黑雲如果一直籠罩著你,那這片黑雲就是不正常的,它會影響你的生活工作,影響你的生命狀態,然後你什麼都沒有興趣,覺知到了後,我們要做的,便是如何驅散這片黑雲。
  • 搞懂「量子力學」,也就搞懂了「心靈/抑鬱療愈」與「能量提升」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心靈療愈是靈性心理學,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呢?這篇文章我會通過兩個抑鬱症痊癒的案例向大家講解:量子的振動是如何改變情緒能量的。二、量子共振與心靈療愈克裡說:「人類的本質是振動,所有疾病都是不和諧的振動」。用量子力學的話來說,是「大我」與「小我」的不和諧振動引發了抑鬱症、焦慮症等各種心理疾病。一切的療愈都是自我療愈,療愈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引領和穿針引線的作用。
  • 生命之園 ---阿育吠陀70中療愈植物04(神聖植物之02 蓮花+聖羅勒)
    一旦被喚醒,這條智慧之蛇通過一系列被描述為「蓮花脈輪」的心靈中心提升「蓮花纖維般的精細」,直到它到達最後和最高的脈輪,這個脈輪以「理解的千瓣蓮花」的形式打開,顯示出自我的光輝,就像沒有風可以摧毀的宇宙火焰。        恰當地說,蓮花非常有助於專注,而阿育吠陀吠陀科學從蓮花中提取藥物,這些藥物具有抗過敏、抗痙攣和收斂性。蓮花的美麗也被認為是一種藥物。
  • 精油,為何能療愈身心?
    心靈是情感和情緒嗎?什麼可以影響心靈呢?為什麼說精油可以影響心靈呢?羅馬時代的蓋倫醫生認為:心靈在大腦的深處 現在科學認為,心靈與大腦神經相連,人之所以有情緒,這與外界看見的、摸到的、吃的食物都有關聯
  • 花朵具有療愈情緒的神奇能量!
    花兒是植物精神的展現,植物把最美好的能量全都給了花朵,讓她綻放最耀眼的光芒,吸引眾人的目光。自古以來人們總是用花來表情達意,收到鮮花的剎那,再怎麼愁苦的人也會發自心底地展露笑顏,因為嬌豔的花兒傳遞出的訊息,提醒人們關於這世界美好的一面。我們對花兒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愛,可知道是為什麼嗎?
  • 圖片療愈:讓心靈做出自己的選擇 讓喜悅與安寧相伴前行
    讓心靈做出自己的選擇文:知樂 圖:網絡音樂歌單:Celtic Sea - Lisa LynneØ - the tumbled seaThe Old Bridge - Dan GibsonSanctus>Still Light On WaterVision昨天的日記本來只是一份記錄想不到收到了很多同學的留言還有來自微信上的反饋為什麼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這麼多人都同時同振到了這部電視劇呢也許我們都擁有相同的靈魂記憶吧在某些能量或是門戶開啟的時候昨天留言中@肖蓉蓉 同學的一段文字讓我特別的共鳴
  • 後疫情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一座「療愈花園」!
    不同於城市廣場的景觀,自然因素是療愈花園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植物是療愈景觀設計中關鍵的自然元素,提高植物種類,利用不同類型植物進行搭配,使人全方位地感受細節所帶來的趣味是療愈花園的必要條件之一。在經歷了艱難的2020年之後,我們希望在新的一年迎來身心的治癒。今天我們為大家搜集了世界上經典的療愈花園案例,一起來看看他們是如何發揮園藝療法的!泰國Ramathibodi Healing Garden項目位於Somdech Phra Debaratana醫療中心的10層。
  • 前世回溯催眠,可以讓一個人的身體與心靈得到極大的滋養與療愈
    前世所發生的事對我們今生有著強大的影響。可惜的是,前世回溯似乎還沒有被現代人正確的認識。前世輪迴並不是一種怪力亂神的迷信。相反的,許多精神醫學專家與人類學家,證實了前世回溯的科學性和對人生的重要意義。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心靈的旅程,幫助個案從前世催眠的體驗與經歷中得到正面、積極的啟示與幫助,幫助到他樹立更正確、積極的人生態度,從過去的困惑、無因病或陰影中走出來,勇敢的面對現在現實的世界,活在當下,更好地走向未來。在這個意義層面的深度心靈治療,可以說,催眠前世治療是獨樹一幟且有奇效的!
  • 如何喚醒你潛在的療愈能力,讓自己成為療愈師
    對,也許大家都這樣說,可是如果你不覺得成功得單靠一張文憑,那一定也不認為你需要有如同心靈導師般的身分地位才能喚醒你自身的療愈能力。療愈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學習閱讀與書寫能力般自然而然的我們打娘胎起就有療愈的本能,而你需要的不過如此;請跟隨我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讓自己成為一位療愈師 ,你所需要的是你的觸感與傾聽的能力,然後你會立即感受到不止是這其中的轉變,甚至覺得身心很放鬆。
  • 一周神諭,心靈運勢指引,最困難的已過去了,療愈自己相信自己
    請相信,天使們一直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傾聽我們的內心的祈求,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請求、聆聽,按照你內心的直覺採取行動。我們學習神諭卡,是為讓我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防止被刺傷而屏蔽來保護自己,學會自我療愈,享受生命的美好。請大家可以在閱讀之前,閉上眼睛深呼氣一下,讓心靈平靜下來。
  • 從心靈到肉體的形成模式及原理,心、電、化、物四層面
    這種電磁能,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被科學儀器檢測,比如我們所知道的磁場,某些經絡反映,神經傳導等,而針灸,電療,便是針對這一層面的治療。經驗豐富的醫生可以迅速的緩解症狀。但是電磁層面的能量來源於心靈層面,當心靈層面不產生負面能量時,人便健康,產生負面能量後,人便出現所謂的疾病症狀,這種負面能量可以通過對電磁層面的醫療手段來釋放,但當心靈層面再次產生負面能量時,症狀依舊會出現。
  • 水晶療愈師教你,如何找對你的能力水晶
    佩戴是最簡單的水晶療愈方法,來自日本的水晶療愈師岡田佳子則要講解升級版的水晶療法——「礦石排列」,讓我們一同體驗這一古老愈法的魅力吧。能量與色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要使用水晶療愈,就需要了解療愈石與脈輪能量的結合方法。如何找對你的能量水晶?
  • 蚌夾住鷸嘴還怎麼說話?它們進行的是「心靈對話」
    對於這類問題,身為教師該如何「啟」和「發」,大有講究。將鷸蚌對話拉到「寓言」的場域中去看起來,鷸蚌相爭課文確實「錯」得更離譜,兩者的嘴都相互被封住了,為何還能說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出自《戰國策》,在國內可謂家喻戶曉。要說對話,在寓言中也就是這短短幾句——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 懷舊是一種自我療愈
    > > > >   懷舊是一種自我療愈   一段過去的旋律,一張舊時的照片,一封陳年的信封,一句曾經的心情,都會把我們拉回過去,緬懷我們在壓抑中成長,好不容易獨立生活,卻發現我們已經習慣了被束縛,自由那麼誘人,又那麼可怕,在追尋的路上,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退縮。一次又一次的妥協,我們在徘徊,但依然堅持了下來,心很累!
  • 千裡睦視潛能訓練視力自然療愈如何加盟合作?
    千裡睦視潛能訓練視力自然療愈課程有科學依據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能夠看到繽紛五彩的世界,全都依賴於眼睛這一精密而神奇的器官。我們看遠看近,是依靠晶狀體的調節作用來實現的。當晶狀體收縮變小增厚時,我們看到的是近處的景象;當晶狀體拉伸變大變薄時,我們就能看到遠處的景象。晶狀體的變大變小,又是由我們眼球的懸韌帶和睫狀肌來拉伸調節的。由於我們不當用眼習慣和過度長時間看近,導致懸韌帶和睫狀肌痙攣時,我們的晶狀體的調節功能就失靈了,這時我們就會突然發現自己的視力下降了,看遠時盡然模糊不清了,這就是近視。
  • 植物也有心靈感應?與人如何溝通?
    人的心靈與情感可以和植物溝通。這種想法聽起來好像令人匪夷所思,人怎麼能和植物進行心靈溝通呢?可是近些年來,有些科學家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在美國,有個名叫奧克蘭·威妮的女士,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她從公園裡摘回兩片虎耳草的葉子,一片放在床頭柜上,另一片放在起居室裡。
  • 植物療愈健康——用40多盆花草裝點了一個大自然的家
    現代社會流行一個詞,叫做"療愈"。說的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尋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愉悅,從而影響身體機能,達到身體上的健康。我們的空氣品質越來越差,我們喝的水越來越不安全,這些,我們都沒有辦法改變,唯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讓它更平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它更環保;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讓他更綠色、更健康。植物療愈,是今天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