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不是好極了麼?計算機和程序開始思考,而人類則會停止。」
——《電子世界爭霸戰》沃爾特·吉布斯博士
時光網特稿 隨著
《盜夢空間》火熱的討論慢慢冷卻,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近期還有什麼科幻電影值得期待?恐非迪士尼出品,2011年1月11日將在中國上映的
《創:戰紀》(TRON: Legacy )莫屬了。《創:戰紀》是1982年的科幻電影
《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續集,本片一無大導演(導演是個徹底的新人),二無大明星(主演
傑夫·布裡吉斯雖然剛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對普通觀眾而言卻沒有票房號召力),三無高概念可炒作——像
《阿凡達》、《盜夢空間》、
《科洛弗檔案》那樣以一個新概念吸引觀眾的影片被稱作高概念電影。如此三無電影,卻號稱預算達3億美元,堪稱投資最高的科幻電影(之前被認為最昂貴的科幻片《阿凡達》預算現在估計也只花了2.37億美元)。為什麼迪士尼會把一部20年前票房成績平平的老片拿出來下大本錢拍續集?讓我們看看這部20年前的《電子世界爭霸戰》有何經典之處,對後世影響如何吧。
經典之一: 首部關於虛擬空間的電影1982年的時候,演員
布魯斯·巴克林納還是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演員,多在NBC的電視電影裡出演西部牛仔。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個新劇本,是一個叫斯蒂文·裡斯伯格(也就是後來《電子世界爭霸戰》的導演)的傢伙寄來的,問他有沒有興趣出演劇本中的一個角色。劇本講述的是一個叫凱文·弗林的傢伙,無意中墜入到電腦空間裡面去,那裡的程序像角鬥士一樣互相格鬥,或者駕駛著摩託進行競速。而這個凱文則將打敗這個空間裡的主控程序,解放所有的程序。
"電腦空間、程序、虛擬摩託競速……這都是些什麼東西!",布魯斯完全看不懂這個叫《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的怪名字的劇本——即使當時
《星球大戰》已經上映了五年,但對亞利桑那州的一個演員來說,或者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電腦空間還是個太過遙遠神秘的東西。布魯斯·巴克林納最終接受了影片中艾倫/TRON的角色,但這部影片在上映後票房卻相當平庸——1700萬美元投資,上映三個月才拿到2600萬美元票房,遠遠無法和當年暑期檔走紅的
《外星人》相比。這部片子對當時的觀眾來說太超前太複雜了。
主人公被掃描分解吸入電腦空間
科幻電影也隨之進入了賽博朋克時代
今天的觀眾看起來,也許覺得《電子世界爭霸戰》的故事已經不足為奇。但要知道,1982年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連計算機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賽博空間(cyberspace),也就是電腦裡的虛擬空間這一名詞都還沒有出現,直到1984年,一位從未接觸過網際網路、幾乎不懂計算機的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才在他的小說《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中提出這一革命性的概念。在小說中,人們可以通過"仿真刺激"(Simstim或Simulated Stimulation)技術和"皮膚電極"(Dermatrode)裝置,通過硬體平臺讓自己完全神馳於虛擬的網絡空間當中。你甚至可以藉助虛擬空間駕馭另一個對象,接收他感知到的所有信息。從此,科幻電影擺脫了老套的三種人題材:機器人、外星人、複製人,進入到賽博朋克(Cyberpunk)的時代。
影片也是對表演的一種考驗,那時候沒有幾個演員有過在藍幕或綠幕前表演的經驗。飾演MCP和薩克的演員大衛·華納回憶說:"那感覺非常奇怪,迪士尼的片場就像個彩排室。拍起電影來也還是像在彩排一樣。"為了燈光的需要,整個片場一片黑暗,"片場的地板上粘了很多帶子,還有些奇怪的盒子,剩下就是我們演員了。導演斯蒂文會說'從A走到B去'這就是所謂表演了。"
儘管《電子世界爭霸戰》既沒有像《星球大戰》那樣票房大賣,也沒有像
《2001太空漫遊》那樣成為影史經典,但它卻開啟了電影通向電腦世界的大門,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第一部描寫虛擬空間的科幻電影。幾乎之後所有同類電影都受到了本片的啟示——沃卓斯基姐弟就明確承認過它對
《黑客帝國》影響至深。
下一頁
《電子世界爭霸戰》
開創了CG電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