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地理·氣候——季風帶我去遠航

2021-01-15 南海網

航行在三沙海面上,總能讓人詩意澎湃。

激浪中翱翔的鰹鳥。

  三沙地理·氣候南海諸島四季如夏,溫暖溼潤,乾濕季分明,雨期集中,雨量充沛,且受季風影響,屬於典型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類型。

  39年前創作《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曲詞作者呂遠、蘇圻雄,日前再次聯手為三沙譜新歌《我愛三沙》,歌詞中描寫了漁民世代以海為家的生活。

  這些靠天吃飯的海南老漁民們,對於三沙的氣候再熟悉不過了。每年立春後出海,趕赴1月—5月的「大春海」漁汛,然後利用西南季風返回。每年的這兩股冬、夏季風,世世代代陪伴著漁民們,不斷書寫海上遠航的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陳彬 特約記者熊瑛 圖\海南日報記者宋國強

  「爺爺從小闖海走遍了三沙,漂過浩淼煙波春秋冬夏,揚帆撒網風吹雨打千百島礁,世世代代都是他的家……」

  39年前創作《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曲詞作者呂遠、蘇圻雄,日前再次聯手為三沙譜新歌《我愛三沙》,歌詞中描寫了漁民世代以海為家的生活。這些靠天吃飯的海南老漁民們,對於三沙的氣候再熟悉不過了。每年立春後出海,趕赴1月—5月的「大春海」漁汛,然後利用西南季風返回。每年的這兩股冬、夏季風,世世代代陪伴著漁民們,不斷書寫海上遠航的故事。

  兩股季風

  瓊海潭門鎮的何世軒,17歲時就開始到三沙打漁,至今已將近40年。「每年過完小年後,我們就開始出海,趕在5月份之前回來。到了立冬後再次出海,過年前回來。」何世軒說,以前天氣預報的條件落後,漁民出海一旦遭遇颱風,很多人就為此喪命,久而久之,漁民們發現每年的農曆4月18日前後,是一個颱風活躍的時間段,因此都會選擇在此之前返航。

  季風是指一年中隨季節不同而有規律地變換方向的氣流,它是由於大陸和海洋比熱容不同,造成吸熱和散熱程度不同,進而導致氣壓差異而產生的。南海諸島地區,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這種東北季風又與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東北信風相吻合,並互相加強,因而強勁而恆定,平均風力為4—5級;每年5月—9月,盛行來自南半球的西南季風,風力微弱,常有間斷,平均風力為3級。每年4月和10月,則是季風轉換時期,風向零亂而不穩定。

  季風的變換,給南海諸島帶來了不同天氣。東北季風來自乾燥的亞洲大陸,因而天氣較乾燥,降雨較少;西南季風來自熱帶海洋,帶來比較豐富的降雨。

  海南省氣象臺有關專家介紹,南海諸島四季如夏,溫暖溼潤,乾濕季分明,雨期集中,雨量充沛,且受季風影響,屬於典型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類型。從10月至次年2月,受冬季風影響,盛行偏北氣流,大風天氣頻繁;5月-9月受夏季風影響,盛行偏南氣流,高溫高溼,對流旺盛,雷暴和降水頻繁,熱帶氣旋活躍。

  熟悉三沙氣候的,除了經常出海的漁民以外,還有長期在島上工作的氣象觀測人員。三沙市氣象局局長助理陳長丘,從2000年開始到三沙永興島工作,對於那裡的一花一樹、一風一雨都十分了解。他告訴記者,每年的夏季風都會帶來大量溼潤氣流,高達82%的年平均相對溼度,加上水汽中蘊含的高鹽分,使得島上的建築、設施和花草樹木常常掛著晶瑩剔透的水晶或鹽晶,潮溼而鹹澀的空氣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室外的鋼鐵物件只要放置3天以上,一般都會生鏽,島上的建築設備等壽命相對較短。

  兩種颱風

  南海地區是全球檯風活動最頻繁的海區之一。影響南海的颱風有兩類:一類是來自西太平洋的颱風,稱為「客颱風」。南海地區活動的颱風大多數屬於該類,尤其是強颱風絕大多數都是從西太平洋移入的。另一類是在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稱為「土颱風」,具有範圍小、強度弱、不規則、來勢急等特點。

  三沙市氣象局預報員周海霞告訴記者,南海地區主要的氣象災害有熱帶氣旋、雷暴、暴雨、大風、乾旱。颱風實際上是強烈的熱帶氣旋,它形成於熱帶海洋上,具有暖心結構(即颱風眼),風力達12級以上,波及範圍廣、移動速度快,是最常見且影響最大的災害性天氣。

  據了解,颱風對三沙的影響,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對於漁民的生產影響,二是影響島上居民的物資補給。

  何世軒告訴記者,現在的氣象預報水平很高,能準確及時地把有關颱風的信息傳遞給漁民,但有時颱風持續影響的時間較長,會對他們的生產作業造成很大影響。他們經常會在附近的小島上長時間躲避颱風。

  「四高」氣候

  因各海區地理環境和環流影響不同,南海地區氣溫分布和變化仍有較大差異。氣溫隨緯度增加而下降,其變化範圍大約由南海北部沿岸區的年平均21℃升高至南海南部約28℃,南北年均溫差約7℃。且與季節變化有關,冬季氣溫由北向南升高,南北溫差較大,可達10℃以上;但夏季南北氣溫都高達27℃以上,差異很小。

  三沙的氣候特徵,可以簡單歸結為「四高」———高溫、高溼、高鹽、高日照。

  「長時間的日照、加上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使得在此生活和工作的人,常被曬到皮膚紅腫甚至脫皮、起泡。」陳長丘說,在三沙生活的人,有一個很特別的習慣,就是一年四季不管多熱,很多人還是喜歡穿長褲,甚至還要戴上護膝,因為這裡水汽中鹽分很高,很容易引發關節炎之類的疾病。

  何世軒也告訴記者,由於陽光強烈,白天走在沙灘上,任何時候人都是難以睜眼。由於紫外線強烈,每次出海捕魚,肯定要曬脫好幾層皮,用手一撕,都能扯出一大片脫落的死皮。

  周海霞介紹,西沙群島位於低緯度地帶,接受到的太陽輻射量多,再加上海洋的調節作用,常年溫度較高。根據1981年-2010年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27.0℃,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4.5℃(2006年5月12日),極端最低氣溫16.5℃(1986年3月3日)。

責任編輯:甘晨卉

相關焦點

  • 【地理技巧】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氣候、薩瓦那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這裡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小時,位於信風帶下,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為乾季。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時,赤道低氣壓帶移來,有潮溼的輻合上升氣流,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個月為乾季。溼季中蒸發量小於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000mm左右,降水變率很大。
  • 【地理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
    氣候的成因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 我的祖國之自然地理:季風氣候顯著,地形類型多樣,大江向東奔流
    我的祖國之自然地理(一)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地理沙龍」首先祝大家國慶節快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我和我的祖國」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對祖國獨特的感受。今天,我們從地理的角度來聊一聊我的祖國,通過有限的篇幅,先來了解下祖國的地形、氣候、河流、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狀況。
  • 辨析:熱帶季風氣候VS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VS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氣候的成因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
  • 三沙地理·珊瑚礁——三沙珊瑚礁:海底熱帶雨林
    三沙的珊瑚礁六成以上是環礁,圖為西沙鴨公島。 宋國強 攝  三沙地理·珊瑚礁 三沙市的島礁,幾乎都是珊瑚島礁,換句話說,三沙市就是珊瑚礁市。 同時,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海底地形複雜,有大陸架、大陸坡,有隆起於海底的高地,還有許多沿斷裂帶火山噴發而形成的水下火山錐。這些高地和隆起區都是最適宜珊瑚生長的場所,是南海珊瑚島礁發育的良好基地。  珊瑚蟲死亡後,留下石灰質骨骼,加上泥沙和其他海洋生物貝殼的積聚,長期堆積在海底上,形成了石質平原似的礁盤。巨大的珊瑚礁塊也會固結形成珊瑚石灰巖,新的珊瑚又在它的上面生長。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的比較!
    ,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一、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熱帶 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地區,如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高原等。本類型分布區 位於赤道低氣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降水集 中;當信風帶控制時期,乾旱少雨。
  • 如何區分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壓帶和風帶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所產生的影響也大不一樣。 對於熱帶草原氣候來說,分布的範圍在信風帶內,但是又靠近赤道低氣壓帶,由於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其在一年中會受到信風帶和赤道低氣壓帶的交替控制。
  • 初中地理《氣候基本特徵》說課稿
    本節課選自商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氣候的季風氣候顯著以及氣候覆雜多樣兩個典型特徵,並詳細說明了典型的氣候對我國氣溫降水的影響。本節課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節,同時也是了解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為後續綜合分析區域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 亞洲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亞洲獨有
    氣候是一個區域內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多年平均狀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光照等氣候要素組成。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熱帶草原在哪裡麼?
    ,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一、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熱帶 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地區,如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高原等。本類型分布區 位於赤道低氣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降水集 中;當信風帶控制時期,乾旱少雨。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亞歐大陸的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地區,介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也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這裡集中了所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印度和中國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也是典型的代表。
  • 東京||一種特殊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通常我們認識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是這樣的——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溼潤……        為什麼上海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多
  •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是同一種氣候嗎?
    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有氣溫、降水、光照等要素來組成。世界不同地區由於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狀況、下墊面狀況等因素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其中緯度位置,決定了當地的熱量狀況,也就是不同的溫度帶,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寒帶等不同熱量帶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是一種位於「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從緯度位置來看主要位於南北緯25°至35°之間,同時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顯著的氣候特徵是「季風」現象顯著。
  • 為什麼南亞地區的巴基斯坦不是熱帶季風氣候,而是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終年受到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從地理位置來看熱帶沙漠氣候多分布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很明顯,我們發現巴基斯坦地區的熱帶沙漠氣候夾在西側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東側的熱帶季風氣候之間,十分特別。
  • 【專題突破】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氣候判別(高中地理),務必...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及其移動對中緯大陸西岸氣候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幹的氣候特點。  季風環流是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一種大氣環流,同時季風環流本身就是一種氣候——季風氣候。
  • 溫帶季風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特點是什麼
    地球是一個多元化的星球,不僅擁有不同的種族,還有著不同的地區與氣候。全球各地由於不同的緯度位置,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溫帶氣候就是其中之一,這類氣候一般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大陸東岸。那麼,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什麼呢?
  • 為何季風氣候只出現在大陸的東岸?盤點世界上主要的季風氣候區!
    這個需要從季風的成因、地球上海陸分布情況以及大氣環流這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以下為小地的原創內容,歡迎點評!1、季風的成因季風是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區域內下墊面性質的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如大陸和海洋比熱的不同而形成的海陸間的熱力差異等,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這二者之間的熱力差異最為明顯,因此亞洲東部季風氣候最為明顯。
  •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地理考點:季風氣候類型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地理考點:季風氣候類型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已經進入了備考階段,行測常識判斷考點範圍很廣,考生們也覺得很難完全把握,甘肅中公教育老師總結下對大家有用的地理知識,希望考生們多多積累。
  • 「七洲五洋、氣壓帶風帶、季風氣候、冷暖洋流」四大天王傳奇故事
    氣壓帶風帶的故事:高低氣壓,東西信風(高壓低壓高壓低壓,東風東邊來,西風西邊來,信風東邊來)。洋流路線的故事:02號v領波浪球鞋。我國季風氣候的故事:大山外颳起三帶季風。背記技巧:02號v領波浪球鞋備註:氣候用氣溫和降水來描述,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地球上人向心力和重力都是萬有引力的分力,人運動會影響自己的自轉速度,從而影響向心力大小,重力方向變化,會產生地轉偏向力。
  • 季風氣候決定我國氣候資源和災害格局
    編者按:氣候是一種自然資源。隨著人口和物質需求的增加,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日益明顯,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便迅速提上日程。對此,林之先研究員將作系列論述,此為第一篇。  季風氣候造成了我國主要氣候資源  我國盛行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中冬季風來自高緯內陸,嚴寒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