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氣候決定我國氣候資源和災害格局

2021-01-15 中國氣象局

  編者按:氣候是一種自然資源。隨著人口和物質需求的增加,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日益明顯,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便迅速提上日程。對此,林之先研究員將作系列論述,此為第一篇。

  季風氣候造成了我國主要氣候資源

  我國盛行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中冬季風來自高緯內陸,嚴寒乾燥。從南到北我國大陸1月平均氣溫比同緯平均偏低5一18℃。夏季中大陸因比熱小於海洋而高溫,7月平均氣溫比緯圈平均反高出0-4℃;從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灣來的夏季風又使我國在陽光、熱量最豐富的夏季中雨水也最豐沛。因而,和世界同緯度相比,我國主要氣候資源特點是:第一,由於光、熱、水份資源同季出現,因而它們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作為對比,大陸西岸地中海型氣候冬雨夏幹,雨水和光熱資源便都沒有得以充分的利用),我國古代「季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中的「時」,說的就是夏季風雨季來得及時的意思。第二,由於大陸夏季高溫,新疆北部和東北大部7月平均氣溫比緯圈平均高3-4℃。這是十分寶貴的熱量資源,使我國一年生的水稻、棉花等高產糧棉作物分布緯度之北世界數一數二。第三,在世界上約15-30℃緯度上,由於高空副熱帶高氣壓的常年控制乾旱少雨,大部份地區成為回歸沙漠帶。而我國南方地區,東部阡陌縱橫,西部林海莽蒼,也就是說,夏季風帶來的夏雨使我國南方地區在回歸沙漠帶的緯度上創造了一個「大綠洲」。第四,由於我國幅員遼闊,高差顯著,氣候資源類型也很豐富。

  季風氣候帶來了我國主要氣候災害

  季風大陸性氣候造成的我國農業最大的災害(反資源)是,冬季風帶來的嚴寒使我國氣候帶大幅度南移(例如亞熱帶氣候北界比大陸西岸南移10個緯度以上);冬季風造成的漫長冬季使我國各地農作物生長期(平均氣溫零度以上)普遍縮短。例如北京年平均生長期只有269天,而緯圈平均已全年都是生長期。

不過,應當指出,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國農業對這些災害和資源都已基本適應,目前實際困擾我國農業的,還是季風本身年際不穩定所造成的氣象災害。例如,特強的寒潮冷空氣可造成華南橡膠等熱帶作物的寒害,70年代中期兩次強寒潮使雲南橡膠損失一半以上。春秋季冷空氣低溫可使長江中下遊春季發生爛秧和秋季發生寒露風災害;使華北地區發生初(秋季)和晚(春季)霜凍災害。1955年4月一次晚霜凍僅冬小麥一種作物就使我國減產25億公斤左右。而夏季冷空氣活動則使東北、寧夏等北方水稻等作物發生夏季冷害,例如建國後東北減產百億斤以上的就有3年。夏季風雨帶活動規律異常造成的災害常常更大,例如1959年,1979和今年季風雨帶從華南幾乎直接北上,使長江流域幾乎空梅無雨,出現大範圍嚴重高溫伏旱災害;而1931,1954和1991等年份則剛好相反,季風雨帶停滯江淮,使這裡發生特大洪水。

  克服敏感性 發揮優越性

  可見,我國氣候既有大利(資源),又有大害,和世界同緯度相比都是十分突出的。資源的優越性和氣候的多災性,統一在農業上就是敏感性。造成敏感的直接原因是變率大。例如我國年雨量變率不僅在夏季風雨帶終端(內蒙中部、寧夏)很高,就是廣大華北地區也高達20-30%,因而既易旱又易澇。冬季風的不穩定性不僅使我國氣候帶南移,而且梯度加大,例如我國亞熱帶北部(江淮地區)在寒冷年份裡實際上是暖溫帶氣候,這也就是武漢、合肥和南京一線雖是亞熱帶氣候但仍不能栽培柑桔的主要原因。

減輕氣候敏感性需要綜合措施。顯然,培育抗逆(寒、旱)性能更強的作物品種,更大規模地發展農田水利工程是其中主要的兩項。例如修中小水庫可把夏季雨水蓄到明春用;修大水庫可以把豐水期(年)的水留到枯水期(年)用;再如南水北調等。在極大地克服氣候敏感性的同時,便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氣候資源的優越性。 (來源於1994年9月5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林之光)

相關焦點

  • 辨析:熱帶季風氣候VS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VS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氣候特點是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分布在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等。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的比較!
    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氣候特點是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分布在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等。
  •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是同一種氣候嗎?
    其中緯度位置,決定了當地的熱量狀況,也就是不同的溫度帶,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寒帶等不同熱量帶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是一種位於「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從緯度位置來看主要位於南北緯25°至35°之間,同時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顯著的氣候特徵是「季風」現象顯著。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為什麼我國氣候特徵會呈現:氣候覆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氣候類型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五種,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總體而言,我國的氣候呈現出:「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為什麼我國的氣候會呈現出上述特徵呢?
  • 【地理技巧】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
    熱帶季風氣候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mm~2000mm,降水變率取決於夏季風強弱的不聽和熱帶氣旋活動次數的多少。熱帶草原氣候的年降水量一般在750mm~1000mm,降水變率很大。(2)雨季的長短不同。熱帶季風氣候的雨季有6個月以上。熱帶草原氣候的雨季通常不到6個月,且每年至少有1~2個月為乾季。而且,熱帶季風氣候雨季的降水量比熱帶草原氣候雨季降水量更為集中。
  •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基本格局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等,全球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
  • 我國為什麼沒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各種氣候要素如氣溫、降水和光照等通常表現為周期性的變化,一個區域氣候的形成受到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下墊面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是影響氣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 「一帶一路」氣候格局
    值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我們來分析「一帶一路」氣候格局,以期增進全社會對共建「一帶一路」氣候背景有進一步了解,分享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成果,增進各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為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大氣環流」是氣候形成原因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氣壓帶、風帶和季風環流,我們知道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是由於「三圈環流」的結果。而季風環流卻不是,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而發生顯著改變的現象,這種冬夏季節風向完全相反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而產生的。
  • 問答 |我國為什麼沒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地形、洋流、下墊面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是影響氣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地理位置主要可以分為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緯度位置主要決定熱量帶,也就是決定了所在地是屬於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還是寒帶地區。
  • 亞洲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亞洲獨有
    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氣象局局長:我國氣候變暖幅度是全球兩倍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昨日發表了題為《科學認知氣候關注氣候安全》的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  鄭國光介紹,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氣候種類多且複雜多變,各地氣候差異大。
  • 溫帶季風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特點是什麼
    地球是一個多元化的星球,不僅擁有不同的種族,還有著不同的地區與氣候。全球各地由於不同的緯度位置,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溫帶氣候就是其中之一,這類氣候一般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大陸東岸。那麼,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什麼呢?
  • 科學認識乾旱和應對南方極端氣候的建議
    近10年來我國乾旱頻繁發生,極端天氣頻發現象尤為明顯,我國由南澇北旱變成了北旱南也旱。以前是南方局部地區季節型乾旱,目前是許多地區發生持續乾旱,乾旱成為天氣預報和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焦點和難題之一。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抗旱節水及水資源高效利用將無疑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 強盛而無常的「季風」,在來去之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季風和季風氣候,是地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發揮著顯著的影響。季風氣候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分布,而最大的季風區就是位於亞洲東部,東南部的季風區。印度半島主要為這種氣候類型。我國海南島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 氣候專家解析我國入汛以來天氣氣候特點
    新華網北京6月1日電 今年汛期,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華南地區4月20日入汛,較常年偏晚。入汛以來,我國降水分布呈現怎樣的特點?夏季風爆發與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其背後有哪些原因?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
  • 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每年汛期,超標洪水、水庫風險、山洪災害最易造成損失,根據雨情水情超前調配資源、部署應對,事關生命安全。農業乾旱、低溫冷害等威脅我國糧食安全,提前知悉雨溫趨勢針對性作業,關乎農民「錢袋子」。……這些工作往往要提前半個月甚至一個季度部署,準確的氣候預測,是決策的重要參數。
  •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種季風氣候的國家
    關於季風氣候在11種主要的氣候類型中有三種季風氣候,分別是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都是只季風現象顯著的地區。不僅如此,季風氣候的夏季風,也就是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剛好是從海洋吹向陸地,所以夏季是季風氣候的雨季;而冬季風也就是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剛好是從陸地吹向海洋,所以冬季是季風氣候的乾季。
  • 我們如何區分氣候特徵十分相似的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全球不同的地區由於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地形海拔等因素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在熱帶地區有四種氣候類型,分別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