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觀測到超光速是因為看不見?這想法是錯誤的!

2020-12-07 懷疑探索者

之前,我在《民科總是以為:簡單一句話就能描繪複雜的宇宙》一文中,點評了一位叫做王民生的朋友的留言。這位王先生,僅看其姓名,估計年齡不小於65歲。這是因為,「民生」一詞用于姓名者,一般多為建國初期出生,取「人民的聲音」之意。這位王民生先生,是在碧玉蘭先生的《光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超光速運行的物質?》一文的留言區做了評述,正巧被我看見,於是點評了一下。然而,上次我點評了留言區的王先生的觀點,卻對正文《光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超光速運行的物質?》未加評述,殊為遺憾,故特此冒昧談一下我的讀後感想。

碧玉蘭先生,ID的全稱為「在靈鏡湖追星的碧玉蘭」,其在文章的後面自稱本名為孟軍保,工作單位是「河南、鄭州、新鄭市新華辦衛生健康服務中心」。碧玉蘭先生還特意在文末強調「獨家見解,請勿抄襲」,但是他的見解並無獨特之處,歷史上早已有之,我不知道有哪位會願意去「抄襲」。

開篇三處錯誤

縱觀碧玉蘭先生全文,文字篇幅很短,也就一二百字,既無理論推導,也無數學模型,只有直接給出的結論,卻無任何的依據支撐。且看,他的文章在開頭部分做了一個總結,他說:

宇宙無限大、粒子無限小、速度無限快!

在這裡,他的結論就有三個與主流科學結論是背道而馳的。

第一,「宇宙無限大」——依據現代宇宙學的觀點,宇宙的一個信息的總集合體,而信息是有限的,並無無限。假設宇宙是無限大的尺寸,則宇宙中將存在無限數量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引力場將在宇宙之中製造一場永遠不得平衡、停歇的引力拔河賽,這樣的後果就是所有的引力場的平衡狀態都會被攪亂。而依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觀點,既然物質和能量可以使得時空變得彎曲,則宇宙之中所有物質都會讓空間本身捲曲,從而製造出一個四維的球形宇宙。在這裡,宇宙是閉合的,所以也是有限大的。

宇宙是一個閉合體

第二,「粒子無限小」——依據量子力學的計算,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而是有一個物理學意義上的極限,即普朗克長度。普朗克長度的定量,是科學界確定的,為1.6x10-33釐米,是一個質子直徑的1022分之一。如果小於普朗克長度,就沒有物理學的意義。宇宙中所有的物理效應,都必須超過這個普朗克長度。

第三,「速度無限快」——這又與相對論理論所衝突。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指出,光速是宇宙之中傳遞信息的極限速度。光速是可以被測量出來的,但一開始它是通過數學推導出來的結果,其數值的大小,與測量工具的精確度無關。真空光速定義值為299792458m/s,即真空狀態下光在一秒鐘內走完29.9萬千米。

愛因斯坦之所以認為光速是最快的,是因為他使用了「四維時空」的全新觀念,在這個絕對的四維時空中,空間和時間是一體的,不可分割。如果我們佔據了時間,同時就要填充空間。反過來,如果我們佔據了空間,必然同時填充了時間。愛因斯坦巧妙的提出了一個結論,即:任何物體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合速度,總是無一例外的、精確無比的等於光的速度。

這樣,如果我們穿越一個絕對的時空,要麼耗費更多的速度穿越空間,要麼耗費更多的速度穿越時間,但是穿越時空的合速度保持不變,依然是光速。對於一個被激發的光子本身來說,它的全部速度就是穿越了空間,而穿越時間的速度為0。光子太快了,穿越空間的速度達到最上限,則相應的,穿越時間的速度就沒有了。在這裡,空間的位移佔去了這個光子在絕對時空中的全部速度。

有點繞口,我再簡化一下說明情況:

時間位移+空間位移=光速

時間位移大,則空間位移小,二者相加,等於光速

時間位移小,則空間位移大,二者相加,等於光速

如果空間位移一下子全部填滿,則就沒有時間位移的絲毫位置,這時候,時間位移為0,即時間處於靜止狀態。我們假設可以給一個光子身上安裝計算器,這個計時器是不會走動的,而是永遠處於靜止不動狀態。

光速是上限

據此,愛因斯坦認為,光速必須是宇宙之中傳遞信息的上限,否則,時空間就會混亂。

這裡,我們看出來愛因斯坦的時空觀是一種互補關係,穿越時間是一種運動,穿越空間也是一種運動,兩種運動是互補的,一種運動增加,另外一種運動就會減少。反過來,一種運動減少,另外一種運動就會增加。

我還要補充一下,現在很多物理學家甚至認為,光速其實不算物理性質,而是數學性質,即光速之所以是這樣的,是因為數學規律。而數學規律比物理規律更加高級和穩固。

碧玉蘭先生上訴的三點個人結論,都與主流科學界的結論截然相反,而且,他提出「無限大」「無限下」「無限快」的種種理念,都是其個人的直覺,毫無科學依據。

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

碧玉蘭先生在下文中,又推翻了科學界關於萬有引力的原有定義,他認為:

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宇宙空間中運行的高能粒子穿越物質時,一部分被攔截吸收從而形成弱能量區(愛因斯坦說的時空彎曲),這種弱能量區就是引力作用範圍mV2=E=Mv2(能量轉換守恆定律公式)。

他還向我推薦其《元素周期及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一文,說裡面有對萬有引力的全新闡述。

我先說說愛因斯坦的引力場論理論說了什麼內容。

愛因斯坦意識到,兩個物體距離遙遠,哪怕隔著真空,它們之間也能發生作用和聯繫。也就是說,兩個物體並不需要互相接觸,就可以傳遞作用力。

之前,麥克斯韋提出了「場」的概念,認為電磁場就是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讓物體之間不發生接觸就能夠傳遞電磁力。既然電磁場是客觀存在的,那麼萬有引力效應和電磁力效應是類似的,則和萬有引力相關聯的,是不是也存在一個「引力場」呢?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引力場」的概念。

在他看來,萬有引力也具有「場」力的特徵。而萬有引力,就是通過「場」誕生的。愛因斯坦又指出,一個平面內,如果出現了物質,則這個物質就會佔據一定的時空範圍,時空結構就發生了變化。而依據質能方程,物質和能量是可以互換的,所以既然物質可以改變時空結構,則能量也可以改變時空結構。愛因斯坦通過計算和推理,得出了結論,他認為,萬有引力就是時空結構之中的捲曲效應,由引力源造成,而引力源就是物質和能量。

萬有引力場

我們再看看碧玉蘭先生的說法。他認為,「高能粒子穿越物質時,一部分被攔截吸收從而形成弱能量區(愛因斯坦說的時空彎曲),這種弱能量區就是引力作用範圍。」對於他的這個結論,我認為他過於自信了。因為我並沒有找到「高能粒子被攔截」與「弱能量區」之間的任何關聯性,也沒有由此得出高能粒子被攔截會後與「時空捲曲」之間有何聯繫。我努力的推測碧玉蘭先生的思維方式,可能他是這樣理解的:

高能粒子無所不在——它們共同在宇宙中產生了一個高能量場,假設這個場的值為100——現在一部分高能粒子被攔截或者吸收了——於是在某一個區域,高能粒子的密度就下降了——密度的下降,意味著能量場的強度也隨之下降,假設這個弱場的值為50——外面的場為100,裡面的場為50,則形成一個能量的落差,落差造成向內的壓強——於是類似萬有引力場的東西誕生。

不知道碧玉蘭先生是不是這種思維模式?

也許是我想多了吧?可能並非是這樣?

總之,我感覺碧玉蘭先生的思維是非常混亂,且幼稚的。很簡單,事實是,高能粒子在宇宙中並非無處不在。所以,他的推導也是站不住腳的。

超光速粒子是根本不存在的

此外,碧玉蘭還在他的文章之中提出了所謂「暗物質」的全新定義。他的大大概意思是:

人的眼角膜可以接受一定速度範疇的光粒子,如果粒子速度超過光速,則眼角膜是接受不了的。既然接受不了,所以也就看不見它們。這些看不見的粒子,其實就是物理學家推測的「暗物質」。

原來啊,超光速粒子我們看不見,所以就是科學家打破腦洞也整不明白的「暗物質」!

這解釋多簡單粗暴啊。

關於所謂的「超光速粒子」,其實科學界早就予以否認了,因為這不符合相對論。而相對論是被證實可靠的科學理論。既然原本就不存在「超光速粒子」,所以也就不存在碧玉蘭先生的說法。碧玉蘭先生的說法,是在錯誤的理論上,繼續提出新的錯誤的幻想。根基一開始就錯誤了,自然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粒子對撞

我們之所以沒有發現「超光速粒子」,並非是我們「看不見」,或者科學儀器的靈敏度達不到,而是它們原本就不存在。「無法觀測到超光速,是因為看不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且無賴。

如果碧玉蘭先生一再堅持他的看法,請做一個捕捉超光速粒子的實驗如何?很簡單,不管這個粒子有沒有超過光速,它都會有一定概率與原子核發生碰撞,然後釋放出能量。只要存在,就跑不掉,肯定會被我們發現。一年發現不了,十年發現。中微子那麼難以捕捉,不是也被捕捉到了嗎?迄今為止,所有的大型原子對撞機,都已經否認了「超光速粒子」的存在。所以,碧玉蘭先生關於「超光速粒子」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限於篇幅,我先簡單評述一下。

我還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這位碧玉蘭先生喜歡在所有的天文帖下面宣傳他的個人理論。既然您這麼有熱情,為什麼不耐下心來多讀一讀書呢?

(下次,我抽空談一談「宇宙大爆炸」。)

作者:懷疑探索者

相關焦點

  • 黑洞噴流——無法解釋的超光速現象
    但是,在我們對宇宙的了解逐漸加深的同時,我們也通過真實的觀測和研究,發現了宇宙中無法解釋的超光速現象。我們將其命名為——超光速運動光速概念圖黑洞噴流,是現如今人類可觀測到的一種超光速運動。在2012年和2017年,天文觀測者錢德拉(Chandra)追蹤了位於黑洞附近900到2500光年的兩個X射線結的運動。X射線數據顯示的運動的表觀速度是靠近黑洞的X射線結的光速的6.3倍,而另一個則是光速的2.4倍。這一超光速現象,使得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都為之疑惑不解,至今對於這一現象學界都沒有權威的解答。但是大多數人相信這一現象是光學錯覺導致的,宇宙極限速度依舊是光速。
  • 觀測到黑洞噴射出物質,還產生了視超光速運動!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黑洞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噴射出物質,達到了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大角度距離(分離),這些觀測讓我們對黑洞物質是如何進入其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研究小組專注於研究瞬變天體物理系統,在短時間尺度上改變亮度的東西。
  • 超光速,宇宙中最塊的速度,並非是不可逾越的無極
    2011年9月22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在OPERA實驗中發現了一種超光速的中微子,如果實驗數據確鑿無誤,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的「超光速會形成黑洞」將會受到挑戰。但是該實驗最終錯誤,於2012年6月8日向世界公布實驗錯誤。
  • 如果永遠無法實現超光速飛行,人類該怎麼辦?愛因斯坦已指出明路
    更令人沮喪的是,這個範圍在可觀測宇宙中只能算是滄海一粟,因為整個可觀測宇宙的直徑高達930億光年。如此看來,如果人類無法實現超光速飛行,就很可能會被困在宇宙中的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遺憾的是,我們的物理體系明確地指出,凡是有靜止質量的物質,都不可能超過光速。
  • 人類可以藉助實現超光速飛行嗎?
    首先,光速確實上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快速度,我們經常提到的一些「超光速現象」,例如「宇宙膨脹的速度」「量子糾纏」,甚至還有人說思維的速度也超越了光速,其實這幾個現象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超光速。而一些人認為「思維的速度超越光速」,其實也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人類思維的速度並不快,從人類的反應速度就可以看出來,大多數人對外界的變化是比較遲鈍的,如果人類的思維真的可以達到光速級別,相信人類的科學技術早就連續突破探索其他維度了。
  • 中微子為什麼會被認為超光速?
    這件事就要說到2011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OPERA實驗宣布了一個震驚科學界甚至是整個吃瓜群眾界的消息,他們觀測到中微子的移動速度超過了光速!消息一出輿論譁然,這簡直就是一個科學領域的重磅炸彈!最後也被證實是一次烏龍實驗,相對論大廈的基礎依然堅挺!那麼OPERA實驗是如何得出超光速這個結論的?
  • 我們的「目光」是超光速嗎?看到的宇宙星空都是虛像?
    但實際上這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我們肉眼看見一個物體,是因為這個物體自身發射的光或者反射的光,被我們的眼睛所接收到從而成像。而不是我們的眼睛發射出光線,射向看到的物體,我們又不是超人,無法發射鐳射眼。
  • 有一根長一萬光年的棍子,在一端推到它一下另外一端是否超光速?
    這種辦法無法實現超光速,另一端的人也不會立即察覺愛因斯坦關於光速的準確描述如下:1.有靜止質量的物體達不到光速,理論上只能無限接近於光速,光子沒有靜止質量所以速度等於光速;2.信息的傳遞速度不能超光速,突破不了時間光錐的限制;目前科學上認可的超光速有兩個一是宇宙的膨脹速度超光速,宇宙誕生於148.2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但目前可觀測宇宙直徑已經達到了930億光年;二是處於糾纏態的兩個量子超光速,量子糾纏也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們之間的作用是瞬時的超距的。
  • 超光速現象如何解釋,相對論是錯的?愛因斯坦很偉大,科學需進步
    事實上,科學家們在宇宙中觀測到了很多超光速事件,並且已經確定這些速度確實超過了光速,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錯誤的嗎?其實相對論並沒有錯, 或者說我們只是錯誤的理解了」光速無法被超越」這一概念.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總時空「氣球」的遠端超光速膨脹嗎?這是現代「天大」的疑問6-3
    ,也就是螺旋係數逼近1,那麼從奇點黑洞到地球附近5億光年半徑的螺旋係數從3.567降低到1。而且,一旦奇點黑洞存在,總時空形成螺旋時空結構,那麼,星系的紅移很好解釋,而且遠端的星系紅移不可能超光速,因為星系是沿著螺旋時空的總體方向運動,而現在紅移的設定方向是基於奇點黑洞的中心輻射。
  • 宇宙學中的超光速
    與哈勃等交談之後,愛因斯坦後悔莫及,趕快聲明要撤回那個他認為是他「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添加項。可惜弗裡德曼這時候早已去世,沒能聽到這個他的理論得以證實的好消息,他1925年37歲時在一次乘氣球飛行中因感冒導致肺炎而死。是哈勃第一次將人類的眼光投向銀河系之外。之後,越來越多的河外星系被觀測研究,才使得物理宇宙學得以建立在大量觀測數據堅實的基礎上。
  • 真假超光速
    在這裡,如果太空人看不出星球B的距離縮短了,因為他也沒有什麼測量工具,只是在地球上的時候,科學家告訴他,星球B距離地球上千光年,但是他只用了十幾年就到了,於是他就會想,原來我的飛船已經達到了超光速啊!這就是太空人的超光速感受,這種感受與上述科學家面對近光速運動的粒子時的困惑是一樣的。
  • 這個例子可以解釋超光速現象,科學家:相對論無法否定超光速
    存在即合理.這句話可以套用在浩瀚無垠的宇宙身上,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一個空間區域的存在會有與之相配的衡量度存在.以地球為例,在人類進入到現代社會前,很難走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這是因為沒有與地球尺度相匹配的交通工具.
  • 背道而馳的兩束光疊加在一起能夠超光速嗎?
    這就是說,真空光速是我們世界最快的速度,任何有靜止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更無法超越,1個電子也不行。經過百年實踐檢驗,現在認定與光速並駕齊驅的只有引力波,其次是中微子,但其由於靜質量不為零,就比光速略慢一點點。而所謂超光速或可能超光速的幾個事物,如宇宙膨脹、曲速航行、蟲洞穿越、量子糾纏不屬於物質運動速度,沒有能量和信息的傳遞。
  • 哥本哈根詮釋並沒有違反狹義相對論中的信息傳遞速度不能超光速
    因為信息傳遞的速度一旦超光速就會違反因果律,因果律說的是第1個事件(因)和第2個事件(果)之間的關係,其中在時間線上,因必須要在果之前。舉例說明:你今天買了張彩票,明天一看中獎了。首先這個信號是無窮快的,多遠的距離都是瞬間抵達,因為這個飛船的速度導致的時間延緩效應地球上這是從1月1號過到了1月10號,過了大概10天,而飛船上也就是過了5天左右,也就是說飛船上的時間是在3000年的1月5號接收到我的信息。那麼再來看看飛船上的你的眼裡發生了什麼事?
  • 人眼睛看不見的就是不存在的嗎?科學家:還有很多看不見
    這其實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早在2000多年前,科學家就在思考。首先,什麼是看不見的?科學家的定義與一般人的定義並不一樣,很多有超自然體驗的人堅持自己真的感受到了一些「確實存在」但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科學的定義完全不局限於眼睛,只要是可以被任何客觀物體捕捉的東西,都是存在的。
  • 超光速飛行能夠實現嗎?只要掌握了它,或許就可以縱橫宇宙
    以這樣的速度自然無法走遍世界,無法真正詳細地了解這個世界。而視野的局限也阻礙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直到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交通工具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從最初的自行車到現在的火箭,速度是越來越快。人類依靠速度的優勢能夠快速走遍地球的第一個角落,對地球表面也有了全面的認知。
  • 可觀測宇宙有多大?是宇宙年齡 x 光年嗎?
    而這僅僅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宇宙,我們看不見的部分或許有無限那麼大。可觀測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的大小,我們無法知道不可觀測部分的大小。如果宇宙的年齡只有138億年,並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運動的光速快,那麼453.4億光年的大小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 科學家推測可觀測宇宙有2萬億個星系,更遠的星系已經看不見了
    儘管有一些人已經意識到宇宙包含的不止有銀河系,但他們「大膽的想法」還是被淹沒在了主流的說法中。直到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通過造父變星發現仙女座大星系的距離遠遠超過銀河系直徑,不可能位於銀河系中,才解決了這次紛爭。至此人們相信,銀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座「小島」。在宇宙這片茫茫大海中,還有更多和我們一樣的星系。
  • 宇宙以3.3倍光速膨脹,人類註定永遠無法離開可觀測宇宙嗎?
    早期的宇宙非常熱,也非常緻密,光子無法自由傳播,宇宙是不透明的。經過38萬年的空間膨脹,宇宙變得足夠冷、足夠大之後,光才在宇宙中發射出來,這被稱為最後散射面。當我們觀測宇宙時,最遠只能看到最後散射面,再遠就無法通過電磁波手段進行觀測。通過計算可知,當年的最後散射面因為空間膨脹已經退行到了465億光年之外,這就是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