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民科總是以為:簡單一句話就能描繪複雜的宇宙》一文中,點評了一位叫做王民生的朋友的留言。這位王先生,僅看其姓名,估計年齡不小於65歲。這是因為,「民生」一詞用于姓名者,一般多為建國初期出生,取「人民的聲音」之意。這位王民生先生,是在碧玉蘭先生的《光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超光速運行的物質?》一文的留言區做了評述,正巧被我看見,於是點評了一下。然而,上次我點評了留言區的王先生的觀點,卻對正文《光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超光速運行的物質?》未加評述,殊為遺憾,故特此冒昧談一下我的讀後感想。
碧玉蘭先生,ID的全稱為「在靈鏡湖追星的碧玉蘭」,其在文章的後面自稱本名為孟軍保,工作單位是「河南、鄭州、新鄭市新華辦衛生健康服務中心」。碧玉蘭先生還特意在文末強調「獨家見解,請勿抄襲」,但是他的見解並無獨特之處,歷史上早已有之,我不知道有哪位會願意去「抄襲」。
開篇三處錯誤
縱觀碧玉蘭先生全文,文字篇幅很短,也就一二百字,既無理論推導,也無數學模型,只有直接給出的結論,卻無任何的依據支撐。且看,他的文章在開頭部分做了一個總結,他說:
宇宙無限大、粒子無限小、速度無限快!
在這裡,他的結論就有三個與主流科學結論是背道而馳的。
第一,「宇宙無限大」——依據現代宇宙學的觀點,宇宙的一個信息的總集合體,而信息是有限的,並無無限。假設宇宙是無限大的尺寸,則宇宙中將存在無限數量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引力場將在宇宙之中製造一場永遠不得平衡、停歇的引力拔河賽,這樣的後果就是所有的引力場的平衡狀態都會被攪亂。而依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觀點,既然物質和能量可以使得時空變得彎曲,則宇宙之中所有物質都會讓空間本身捲曲,從而製造出一個四維的球形宇宙。在這裡,宇宙是閉合的,所以也是有限大的。
第二,「粒子無限小」——依據量子力學的計算,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而是有一個物理學意義上的極限,即普朗克長度。普朗克長度的定量,是科學界確定的,為1.6x10-33釐米,是一個質子直徑的1022分之一。如果小於普朗克長度,就沒有物理學的意義。宇宙中所有的物理效應,都必須超過這個普朗克長度。
第三,「速度無限快」——這又與相對論理論所衝突。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指出,光速是宇宙之中傳遞信息的極限速度。光速是可以被測量出來的,但一開始它是通過數學推導出來的結果,其數值的大小,與測量工具的精確度無關。真空光速定義值為299792458m/s,即真空狀態下光在一秒鐘內走完29.9萬千米。
愛因斯坦之所以認為光速是最快的,是因為他使用了「四維時空」的全新觀念,在這個絕對的四維時空中,空間和時間是一體的,不可分割。如果我們佔據了時間,同時就要填充空間。反過來,如果我們佔據了空間,必然同時填充了時間。愛因斯坦巧妙的提出了一個結論,即:任何物體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合速度,總是無一例外的、精確無比的等於光的速度。
這樣,如果我們穿越一個絕對的時空,要麼耗費更多的速度穿越空間,要麼耗費更多的速度穿越時間,但是穿越時空的合速度保持不變,依然是光速。對於一個被激發的光子本身來說,它的全部速度就是穿越了空間,而穿越時間的速度為0。光子太快了,穿越空間的速度達到最上限,則相應的,穿越時間的速度就沒有了。在這裡,空間的位移佔去了這個光子在絕對時空中的全部速度。
有點繞口,我再簡化一下說明情況:
時間位移+空間位移=光速
時間位移大,則空間位移小,二者相加,等於光速
時間位移小,則空間位移大,二者相加,等於光速
如果空間位移一下子全部填滿,則就沒有時間位移的絲毫位置,這時候,時間位移為0,即時間處於靜止狀態。我們假設可以給一個光子身上安裝計算器,這個計時器是不會走動的,而是永遠處於靜止不動狀態。
據此,愛因斯坦認為,光速必須是宇宙之中傳遞信息的上限,否則,時空間就會混亂。
這裡,我們看出來愛因斯坦的時空觀是一種互補關係,穿越時間是一種運動,穿越空間也是一種運動,兩種運動是互補的,一種運動增加,另外一種運動就會減少。反過來,一種運動減少,另外一種運動就會增加。
我還要補充一下,現在很多物理學家甚至認為,光速其實不算物理性質,而是數學性質,即光速之所以是這樣的,是因為數學規律。而數學規律比物理規律更加高級和穩固。
碧玉蘭先生上訴的三點個人結論,都與主流科學界的結論截然相反,而且,他提出「無限大」「無限下」「無限快」的種種理念,都是其個人的直覺,毫無科學依據。
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
碧玉蘭先生在下文中,又推翻了科學界關於萬有引力的原有定義,他認為:
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宇宙空間中運行的高能粒子穿越物質時,一部分被攔截吸收從而形成弱能量區(愛因斯坦說的時空彎曲),這種弱能量區就是引力作用範圍mV2=E=Mv2(能量轉換守恆定律公式)。
他還向我推薦其《元素周期及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一文,說裡面有對萬有引力的全新闡述。
我先說說愛因斯坦的引力場論理論說了什麼內容。
愛因斯坦意識到,兩個物體距離遙遠,哪怕隔著真空,它們之間也能發生作用和聯繫。也就是說,兩個物體並不需要互相接觸,就可以傳遞作用力。
之前,麥克斯韋提出了「場」的概念,認為電磁場就是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讓物體之間不發生接觸就能夠傳遞電磁力。既然電磁場是客觀存在的,那麼萬有引力效應和電磁力效應是類似的,則和萬有引力相關聯的,是不是也存在一個「引力場」呢?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引力場」的概念。
在他看來,萬有引力也具有「場」力的特徵。而萬有引力,就是通過「場」誕生的。愛因斯坦又指出,一個平面內,如果出現了物質,則這個物質就會佔據一定的時空範圍,時空結構就發生了變化。而依據質能方程,物質和能量是可以互換的,所以既然物質可以改變時空結構,則能量也可以改變時空結構。愛因斯坦通過計算和推理,得出了結論,他認為,萬有引力就是時空結構之中的捲曲效應,由引力源造成,而引力源就是物質和能量。
我們再看看碧玉蘭先生的說法。他認為,「高能粒子穿越物質時,一部分被攔截吸收從而形成弱能量區(愛因斯坦說的時空彎曲),這種弱能量區就是引力作用範圍。」對於他的這個結論,我認為他過於自信了。因為我並沒有找到「高能粒子被攔截」與「弱能量區」之間的任何關聯性,也沒有由此得出高能粒子被攔截會後與「時空捲曲」之間有何聯繫。我努力的推測碧玉蘭先生的思維方式,可能他是這樣理解的:
高能粒子無所不在——它們共同在宇宙中產生了一個高能量場,假設這個場的值為100——現在一部分高能粒子被攔截或者吸收了——於是在某一個區域,高能粒子的密度就下降了——密度的下降,意味著能量場的強度也隨之下降,假設這個弱場的值為50——外面的場為100,裡面的場為50,則形成一個能量的落差,落差造成向內的壓強——於是類似萬有引力場的東西誕生。
不知道碧玉蘭先生是不是這種思維模式?
也許是我想多了吧?可能並非是這樣?
總之,我感覺碧玉蘭先生的思維是非常混亂,且幼稚的。很簡單,事實是,高能粒子在宇宙中並非無處不在。所以,他的推導也是站不住腳的。
超光速粒子是根本不存在的
此外,碧玉蘭還在他的文章之中提出了所謂「暗物質」的全新定義。他的大大概意思是:
人的眼角膜可以接受一定速度範疇的光粒子,如果粒子速度超過光速,則眼角膜是接受不了的。既然接受不了,所以也就看不見它們。這些看不見的粒子,其實就是物理學家推測的「暗物質」。
原來啊,超光速粒子我們看不見,所以就是科學家打破腦洞也整不明白的「暗物質」!
這解釋多簡單粗暴啊。
關於所謂的「超光速粒子」,其實科學界早就予以否認了,因為這不符合相對論。而相對論是被證實可靠的科學理論。既然原本就不存在「超光速粒子」,所以也就不存在碧玉蘭先生的說法。碧玉蘭先生的說法,是在錯誤的理論上,繼續提出新的錯誤的幻想。根基一開始就錯誤了,自然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我們之所以沒有發現「超光速粒子」,並非是我們「看不見」,或者科學儀器的靈敏度達不到,而是它們原本就不存在。「無法觀測到超光速,是因為看不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且無賴。
如果碧玉蘭先生一再堅持他的看法,請做一個捕捉超光速粒子的實驗如何?很簡單,不管這個粒子有沒有超過光速,它都會有一定概率與原子核發生碰撞,然後釋放出能量。只要存在,就跑不掉,肯定會被我們發現。一年發現不了,十年發現。中微子那麼難以捕捉,不是也被捕捉到了嗎?迄今為止,所有的大型原子對撞機,都已經否認了「超光速粒子」的存在。所以,碧玉蘭先生關於「超光速粒子」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限於篇幅,我先簡單評述一下。
我還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這位碧玉蘭先生喜歡在所有的天文帖下面宣傳他的個人理論。既然您這麼有熱情,為什麼不耐下心來多讀一讀書呢?
(下次,我抽空談一談「宇宙大爆炸」。)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