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動力電池的現狀必須考慮研發與使用情況,對此,企業和研究機構看法並不一樣。
電池企業進行研發注重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能量密度;二是成本平衡設計。這兩條曲線與經濟學的供需曲線相似,在某個位置形成平衡點。這個平衡點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價格為1元/Wh。在這個平衡點之下,三元/石墨體系的電池會成為流行趨勢,隨著能量密度提升,矽基負極體系、固態電池等會顯示出優勢。
從監控數據來看,安全性成為動力電池的首要問題,在2010~2016年間,動力電池起火事故中有67%的原因來自動力電池,充電引起的起火佔14%,其他原因佔19%。
動力電池從磷酸鐵鋰轉向三元體系後,能量密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瓶頸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燃料電池和固態電池被大家認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了搶佔未來的制高點,我國企業出現了較有代表性的現象:不少整車企業偏向燃料電池,動力電池企業偏向固態電池研發。
長城汽車在電動汽車研發上步伐較慢,但一起步便瞄準了燃料電池,長城汽車宣布,2022年推出首款燃料電池車型。
比亞迪曾是磷酸鐵鋰電池的龍頭企業,隨著技術迭代發展,比亞迪也投入到燃料電池的研發之中。
吉利汽車也積極投入到燃料電池的研發中,目前形成了純電、混動、氫燃料電池、替代燃料四條路線。
上汽集團是我國最早從事燃料電池汽車研發的企業,旗下上汽大通的燃料電池汽車已正式上市銷售。
我國動力電池排名前十的企業都涉足固態電池的研發之中,力神、國軒、微宏等企業都建立了研發團隊並進行了相關布局。
與我國的情況不盡相同,國外整車企業並沒有一邊倒地選擇燃料電池。未來燃料電池車可能在日本以外遭遇困境,難以在全球範圍獲得光明前途。大眾汽車也表示正在研發續駛裡程超過1000公裡的固態電池,並將在2025年量產。
6月13日,福特汽車表示,福特與戴姆勒正在逐步關閉一家開發汽車燃料電池技術的合資企業。雙方表示計劃在內部進行各自的燃料電池技術開發,顯然雙方的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受阻。
研發出全球第一款量產燃料電池汽車的豐田,也並沒有把寶全押在燃料電池上,目前,其也在積極進行固態電池研發。
目前來看,整車企業與電池企業對未來電池的看法產生了分歧,市場上關於燃料電池和固態電池的爭論也不時傳出。
燃料電池主要依靠氫氧化學反應,固態電池的種類較多,常見的聚合物固態電池有聚環氧乙烷(PEO)、聚環氧丙烷(PPO)、聚丙烯腈(PA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偏氟乙烯(PVDF)等,這些聚合物固態電池主要進行的是鋰氧化學反應。氫氧的理論能量密度為3525Wh/Kg,鋰氧為5217Wh/Kg,兩者有較大差距。
儘管如此,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目前,大家只關注燃料電池系統本身,與氫相關的技術和基礎設施發展並不理想。產業更應重視氫能技術,即前端的氫燃料,比如製取、運輸、儲存、壓縮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