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位於敦煌的西面,與陽關共同扼守河西走廊的西大門,是前往西域的重要基地。玉門又被稱小方盤城,在二千多年前,漢武帝為抗禦匈奴,於是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闢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築障塞烽燧,漢武帝下令修建的這「兩關就是陽關和玉門關。
玉門關曾經是漢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綢之路交通要道,在那個年代,中原與西域就是從這裡取道,西域商賈和中原人士絡繹往來的必經之地,可以說這裡是古代中國對外開放交流的門戶之一。玉門關的名字就是來源於和田美玉自古從這裡輸入中原。
眼前的玉門關,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沙塵,歲月的侵蝕,早已損失了當年的樣貌,眼前是廢墟與蒼涼。現在的玉門關看似是一個夯土堆的遺蹟。是戈壁灘上四四方方一座黃土城。城牆黃膠土夯築,中間夾有蘆葦、草蓆,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知有多少人是衝這兩句詩不遠千裡的來到敦煌,來到玉門關,而出現眼前的玉門關,只留下風化已久土墩子,為什麼依然有那麼多遊客前來參觀?吸引他們的除了詩句還有什麼?
站在砂石之上,看眼前的蒼涼之美景觀,用心品味這裡的歷史,想當年漢軍西徵,遙想過去無數的將士徵戰沙場,馬革裹屍,長眠於這戈壁大漠,金戈鐵馬的烽煙歲月已經過去,留下的只有已逝的痕跡 。,歷史的進程在歲月的長河中終究是滄海一慄。
如今的玉門關已看不到昔日繁華景象,也沒有了兵馬喧囂。留下一排排枯牆,廢棄殘留的方城,立於黃沙之上,吸引遊人的也許更多的是人們對詩詞世界嚮往,對歷史的追對。站在空曠土地,只能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