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說:職業的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家都是出賣自己勞力,體力或腦力,換取薪資報酬
80、90後印象比較深的《新華字典》裡關於前途的語句: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現在讀起來,自己還是會覺得心酸好笑。
職業的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就是一個假命題,雖然有各行各業做著不同的貢獻,但是無形之中就有高低之分。
古代有三教九流,也有「仕 農 工 商 醫 卜 道 僧」說法,也有刑不上大夫說法,為什麼,不還是因為大夫這個級別本身享有一定特權,古人也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言論,但是接著就是」學而優則仕「的說法。
從小我們就接受父母不厭其繁的教導:我們沒啥本身,就希望你好好學習,長大出人頭地,不要再向我們一樣當農民(工人)。
什麼叫出人頭地呢?不就是劃分了職業差異,默認農民或工人辛苦(低下),通過努力改變現狀,不要再從事這行業?
我們歌頌教室為人類的園丁、歌頌醫生為白衣天使,可是有多人歌頌農民和工人呢?歌頌者又是站在什麼角度寫出那些話的呢?
從心底裡,大家覺得哪些職業是高大上,哪些又是低下的呢?收入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骨子裡別人的認可。
在某乎評價東北職業觀的時候,很多人都提到,只有公務員才是最受尊敬的,其他的都比不上?
公務員的收入高嗎,比起很多行業只能說是中等,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是好職業呢?
之前,有一篇「一線城市職業經理年收入50萬,回村還不如省裡科技部一個科員受尊敬」的貼子引發了眾人的圍觀和評論,為什麼呢?
行業無差異就是笑話,你在不同行業接觸的人就是不同的圈子,我們嘲笑「皇帝的金鋤頭「笑話,為什麼呢?因為那人的目光就覺得了他不會想像他人的生活。
從古到今,從小到大,我們都會經歷各種篩選考核,決定不同的從業方向,如果無高低貴賤,為什麼某些就要求是最優秀的呢?
我們工作的意義,一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給自己和家人一個可靠的保障;二就是為自己子女鋪路,為他們的未來打下良好基礎,希望他們能更容易改變人生。
所以不要用這種話麻痺自己,努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