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王海曾在杭州打假。 新華社 資料照片
著名打假人王海起訴「六個核桃」被法院駁回,他說今年打假可能會虧
有打假人坦言,風口上豬也能飛,他們的風就是法律,現在風向好像要轉
職業打假這條路,不好走了
近日,著名打假人王海買了「六個核桃」,喝了以後認為自己沒變聰明,將生產商和代言人陳魯豫告上法庭,要求其退貨並賠償500元。目前一審法院以依據不足為由駁回王海訴訟請求,王海已上訴。
27日,錢報記者在王海微博上看到,他依然在繼續對此事發聲。
王海可以說是職業打假人的代表,實際上在杭州,也有這樣一群人,以打假為生,他們有自己的江湖,有自己的規矩,甚至有自己的鄙視鏈。
錢報記者輾轉採訪了幾位職業打假人,試圖一窺他們的江湖。
有意思的是,他們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最近都在研究一個案子——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此前公布的10大典型案例中排在第一位的劉某買奶粉一案,因為這是法院首次對職業打假人進行了界定,並且不利於他們。
「不好混了,我已經在考慮轉行。」有職業打假人向記者坦言。
打假人:我反感整天去超市找過期商品的
錢報記者輾轉找到杭州一位資深職業打假人老周,記者提出是否可以跟隨他去打次假,被他一口拒絕。他說,一是自己要低調,二是自己不是那種每天逛超市的打假人,他一年三五個案子就吃飽了。
他告訴記者,今年他最大的一個案子是針對省內某品牌鐵皮石斛的。「上半年的事,私了的,拿了二十幾萬賠償,不算多,但現在大環境不好,差不多就行了。」他說,「其實就是鐵皮石斛裡多糖含量的問題,我跟了三個月才拿下。」
老周說,職業打假大致分三類:公司化運作,比如王海和之前劉殿林的北方狼公司;二是合夥,三五人為多,分工明確,找目標、打假、打官司,然後分成;三是單幹,散兵遊勇,一般就是找超市的過期商品之類的,每月賺幾千塊零花。
「說實話,我看不起這些整天逛超市打假的,丟人。」他說,這些人會故意把快過期的商品藏起來,過幾天去找出來再索賠。「我們職業打假人的名聲,就是毀在這些人手裡。」
老周說現在職業打假人高低分化很嚴重,像他們這樣做大單的全國也就幾十個,但跑超市或者專做網購打假的,多如牛毛。「我們要學的東西很多,最主要是法律。前幾年就有個成都的,舉報電視臺索賠,結果成了敲詐勒索,被判7年,這就是不懂法。」
老周說,職業打假出來,有20來年了,他們圈子越來越專業,有人專攻食品,有人專攻廣告,像他是專攻藥品保健品的。
「做藥的利潤高,談的餘地大,口碑對他們很重要,同時國家對藥品監管力度大,10倍的頂格賠償也意味著我每單能賺的錢更多。」他說,「行有行規,我搞過你一次,肯定不會再搞了,還會幫你分析原因,對商家來說,就是學費。」
對於自己的職業,老周笑了笑,「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也沒那麼壞。我們這是商業打假,王海早就說了,打假和正義無關。」
現狀:職業打假人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最近,老周在研究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此前公布的10大典型案例中排在第一位的劉某買奶粉一案。「因為這個案子明確職業打假人不屬於消費者,這就糟了。」老周感慨,「現在這個案子還沒生效,但是我們擔心會有示範效應,聽說王海已經向最高法寄信了,就是希望明確消費者的認定標準。」
老周說,這幾年流行一句話,風口上,豬也能飛,但是風停了,豬就摔死了。對我們來說,風就是法律,法律吹起這個行業20幾年了,現在,我感覺風要停了。「如果有一天,職業打假人在法律上明確,不屬於消費者了,那我立馬轉行,其實我現在已經在考慮了。」
像老周這樣專做大單的職業打假者,受法律層面影響最大,而一些專門逛超市的打假人的麻煩,則來自於同行。
錢報記者通過老周的關係找到專門逛超市的打假人趙小來(化名),他說,最好的時候一年能有20萬進帳。「現在是年底,在以前都是我們發財的時候,但今年不行,一來官司不好打,二來超市商場背後都有被招安的同行支招,紕漏不好找。」
讓趙小來鬱悶的還有前些年冒出來的打假培訓班,當時打假日子好過的時候,有些人劍走偏鋒,搞打假培訓班帶徒弟,結果來學打假的培訓三五天就上陣了。「素質差水平低,想錢想瘋了,亂打官司,把一些基層的工商部門和法院都搞煩了,連累我們。」
趙小來恨恨地說,目光短淺!對於未來,他還沒想好,「但留給我們打假人的時間,可能不多了,我聞出味道了。」
被打假者:我被職業打假者打到關門
80後陳曉(化名)之前在杭州某大型商場開了家服裝店。她就遇到了好幾撥職業打假人,直接把她的店給「打垮」了。
2015年,她的店開業,不久就遇到了幾個奇怪的買家。「先來買一件衣服,然後過了幾天,又來幾個人,把我店裡所有的這個款式的衣服,全部買走。然後,一次性拿著所有衣服來找我索賠,理由是標識有問題,一開口就是5倍賠償。」陳曉說,「所謂的標識問題,有的是標著100%真絲,但是按規定,要標明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我們的貨源很多,有時廠家沒標那麼細,就吃虧了。」
這一年,她僅僅5萬以上的賠償就賠了好幾筆。這生意還怎麼做,不久她只能關店。她說,這些職業打假人非常專業,背後肯定是有技術支撐,而且他們最喜歡她這樣開在大商場裡的店,因為一旦鬧上去,商場為息事寧人,會給店家壓力。
「他們不要銀行轉帳的,只要現金,有人曾經提了個行李箱,裝了幾十萬賠償款,揚長而去。」陳曉說,本來做實體店就難,圈子裡不少都是因此而退出商場的。
新趨勢:網絡打假造就一批「老司機」
這幾年,隨著網購的興起,網購市場成了職業打假人的新戰場。錢報記者通過QQ群,很容易就找到大量的職業打假群。有些還要付費入群,有的標註著「專招大量新人,手把手教你成為人生贏家。」記者隨意申請加入一個打假群,申請很快就通過,群裡消息密密麻麻,群文件裡還有新手需知和案例教程。
群裡還時不時跳出「開車了,開車了,上車的買票」這樣的消息,下面會附上一個連結。記者點開一看,是某平臺商家一款衣服的購買連結,價格是79元。
記者查詢新手教程,發現都是黑話。所謂開車,就是發現目標,準備打假。發這種連結的一般是群主或者老手,以「老司機」自稱。所謂上車買票就是招呼多人一起去買,然後集中索賠。比如那個衣服就是仿冒大牌的,只要賣家說是正品或者高仿,他就完蛋了,肯定賠錢。而所謂「車票」就是返給老手的費用。記者看到,這個群裡「開車」頻率還挺高,半小時就跳出來三個單子。有老手說,成功率很高,有八九成。
據媒體報導,就連王海,近幾年也把打假的注意力放到了網上。他近日表示,這幾年每年開支400萬,今年可能會虧。
職業打假人的起伏和法律息息相關
1994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施行。
1995年,22歲的王海在北京以12副假冒索尼耳機開始他的打假人生。這一年,是職業打假人的元年。
著名打假人楊連弟曾分析:1995-2000年是第一代打假人的時代,來錢快。2005年後,一些人過分看重打假索賠謀利的一面,致使打假屢屢受阻。2009年後是第三個階段,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可索賠10倍,一大批人加入索賠大軍。
職業打假人被打是常事,出人命的也有。據新華社報導,震動最大的一起案件發生於2003年,「民間調查員」黃立榮在偷拍、監視紫禁城國醫館老闆時被發現,被活活打死後拋屍。
但這些年來,從法律層面來看,對職業打假人,是有利的。
2014年1月9日發布的《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規定,被解讀為法院支持「買假打假」,這讓職業打假人有了底氣。但是,近幾年,風向似乎有所轉變。
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送審稿)》徵求意見。其中有這樣的表述: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以牟利為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不適用本條例。
今年6月,最高法的一份回覆意見中提到,將「逐步遏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這一意見無疑對職業打假人不利。
今年8月底,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發布10大典型案例,其中在對排名第一的劉某買奶粉一案的解讀中,首次對職業打假人的概念進行界定:職業打假人是指以牟利為目的,知假買假並向生產者、經營者主張懲罰性賠償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同時明確,本案原告應認定為非消費需要的牟利性行為,其不屬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消費者。
在不少職業打假人看來,法律已經不站在他們這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