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少校在大衛鮑伊的職業生涯中一直是反覆出現的人物,但他真的是一位真正的現役太空人嗎?
1967年,大衛鮑伊在英國發行了他的第一張專輯。這張專輯包含一首關於一名名叫少年湯姆的太空人的蹤跡,他呼籲有人告訴他的妻子,當他漂浮在太空中時,他愛她。這首歌曲「Space Oddity」及其中心人物可能很容易被當作迷幻60年代的創意產品。胡椒人? - 直到十多年後,湯姆少校再次出現在另一個鮑伊音軌中。1980年的專輯「Ashes to Ashes」是「Space Oddity」的續集,將湯姆少校視為一個吸毒者,「在天堂的高空中展現出來。」
當然,鮑伊以他狂野的想像力著稱,所以即使這個角色出現在兩首不同的歌中,仍然沒有什麼重要理由可以認為湯姆少校是以真正的太空人為基礎的。然後,1983年德國藝術家彼得席林再次出現在星際旅行中。席林的調子,「少校湯姆(我是回家)」重播了湯姆少校悲劇性的故事,歌曲中充斥著完全不同的歌詞比Bowie的原始。
繼續閱讀下面
當然,多位藝術家引用這位不幸的太空人的事實意味著他一定是以真人為基礎的,對吧?在現實生活中,有兩位名叫湯姆的阿波羅太空人,既不是一名少校,也沒有發生事故安全返回地球 - 即阿波羅10號的託馬斯P.斯塔福德和阿波羅16號的託馬斯K.馬丁利[資料來源:The Straight塗料 ]。
那麼「少校湯姆」從哪裡來?由於它的發行日期在60年代末期,該曲目於1969年在美國發布,就在月球著陸的時候。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月球登陸激發了鮑伊的歌聲。相反,鮑伊在2003年的一次採訪中透露,「大湯姆」這個角色其實是受到了斯坦利庫布裡克的「 2001:太空漫遊 」的啟發,並結合了大量藥物[來源:Hutchinson ]。
當他回到湯姆少校的「灰燼中化灰」時,鮑伊很可能會利用這個角色來引用他自己與濫用藥物的鬥爭[來源:The Straight Dope ]。至於彼得席林的參考資料 - 雖然他的曲目顯然是原版鮑伊歌曲的續集 - 但他從未公開談及他發布曲調的動機。他可能只是捎帶鮑伊的名字和成功 - 「少校湯姆(我是回家)」是席林最大的國際影響力,也是他在美國唯一的前4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