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瓿」是音譯外來詞,《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都有注釋,我們編《詳解詞典》時也收了這個詞。我們怎樣繼承兩典的釋義而有所改進呢?先要弄清兩典釋義的優劣,才能繼承優點,克服缺點,寫出一個更好的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6版6頁:
【安瓿】ānbù 【名】裝注射劑用的密封的小玻璃瓶,用藥時將瓶頸處弄破。[英ampoule]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3版6頁:
【安瓿】ānbù【名】 英語ampoule音譯。裝有注射用水或注射用藥的密封小玻璃容器。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中「用藥時將瓶頸處弄破」不是必要義素,而且安瓿的使用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不宜在這裡說。《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取消這一句是正確的。但《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中用「注射用水或注射用藥」代替《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中的「注射劑」,是很囉嗦的;用「小玻璃容器」代替「小玻璃瓶」,擴大外延,不夠準確。
安瓿原用普通玻璃製成,藥液易變質,後改用硬質玻璃才解決了這一問題,而用硬質玻璃是一項重要發明。所以應該把「硬質玻璃」納入釋義。另外,安瓿有直頸和曲頸兩種,也應納入釋義。
根據以上信息,我們給出以下釋義:
【安瓿】ānbù 【名】英語ampoule音譯。裝注射劑用的密封小玻璃瓶,用硬質玻璃製造(注射劑不因容器而發生變質);有直頸和曲頸兩種。
上面對「安瓿」的釋義比《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更準確、豐滿。我們的做法是否可行,歡迎大家批評。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一本詞典與另一本詞典在釋義上有相同之處,就認定是雷同。其實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今天偶然發現「可親」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簡稱《現漢》)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簡稱《現規》)的釋義完全一樣,除《現漢》示例標符有差異外,都是「【形】使人願意親近 ▷和藹~。」這引起了我的興趣。
翻查歷史。《現漢》增補本(2002年)之前沒有收【可親】,直至第5版(2005年6月)才收錄,釋義是「【形】使人願意親近:和藹~。」6版、7版相繼延續,釋義未作修改。
而《現規》第一版(2004年1月)就收錄了【可親】,釋義是「【形】使人願意親近的 ▷和藹~。」可見《現漢》晚於《現規》,只是釋義時去掉了「的」字,似乎是怕雷同《現規》。有趣的是《現規》第三版(2014年)竟也刪去了釋文中「的」,無意中「撞衫」《現漢》,造成《現規》雷同《現漢》的錯覺。我相信此類情況還有不少。
當然,詞典釋義應當力避如此一字不差的「照搬」,特別是示例,但詞典編纂是一個相互借鑑、相互學習的過程,不能簡單地判以「雷同」,更不能以某詞典為圭臬,而枉下「抄襲」的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