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走出「數學分析」考場的時候,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一年級學生荊子「感覺還可以」。而這學期開始的時候,對於該院歷史上首次在非數量經濟專業開設這門課,荊子和她的同學們曾因其「高難度」而「痛苦不已」。
「數學分析太難了」
2004年7月,美籍華裔經濟學家田國強受聘擔任財大經濟學院院長,他的第一項改革措施就是調整當年
入校的本科生的課程,形成一個強化經濟學基礎理論教學的新體系。其中一項就是將「高等數學」改成「數學分析」,請數學系專業老師來上課。當二年級的師兄師姐還在上《高數》時,一年級的新生走進了《數分》的課堂。「太難了!」荊子在學院的調查表上寫下這句話時,加上了5個感嘆號,一個半小時的課下來,她覺得「一頭霧水」,「鬱悶啊!《高數C》都不可與《數分》同日而語啊!」雖然有70%的同學表示理解《數分》的價值,但是幾乎所有同學對課程難度都「心有戚戚焉」。
輔導員張沁悅聽到了很多學生的心聲。有的學生說「看不出數學分析比高等數學對未來工作更有用」;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拔苗助長,「並不是每個人都想日後成為大經濟學家。」有的學生甚至提出轉學《高等數學》。
必須為大學時代加壓
老師們深知《數分》的高難度,國內給本科生開這門課的經濟學院也屈指可數。對此,田國強為記者畫了一個「拋物線」:「中國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拋物線,頂點是高考,這是學生最苦的時候,而之後的大學生活非常美妙,碩士、博士一路輕鬆下去,經濟、人文專業的學生甚至臨陣突擊就可應付考試。」他又畫出一條向上延伸的曲線,「美國的學生往往有一個愉快的童年,之後逐步增加難度,到大學是學真本事的,而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的博士比比皆是。」
這種觀點在學生中也得到了印證。讀大學的朋友曾經告訴荊子「大學沒有壓力」。張沁悅說:「經歷高考的新生進入大學很容易鬆懈,如果這時玩野了,大三大四就來不及了。」
「數學分析重在邏輯思維,不是靠套用公式就能解決問題,每一步都要問個『為什麼』。」雖然深知數學分析的難度,但田國強認為,它給學生們帶來壓力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數學分析終身受用
「數學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學不好就會成為將來的攔路虎。」身為博士的張沁悅對學生進行「身教」:「我現在閱讀經典文獻,感覺最困難的是數學方面的問題,於是我不得不重新自學《數學分析》。」而一些研究生、高年級的學生也紛紛來到《數學分析》的課堂「蹭課」。
去年12月從美國回來後,田國強專門和大一學生座談,「數學分析能訓練你的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會使你終身受用。」他把學《數學分析》比喻成「吃藥」:「苦,但是有用。」他希望在當今基礎經濟學轉型的關鍵時刻,為培養一流經濟學人才打下堅實的數理基礎。
對於學生「分數低影響就業」的擔憂,經濟學院已經決定,《數學分析》成績採用國際通用的等級分數制,如有必要,會按照一個公式把分數相應提上去,從而增加與其他課程橫向比較的可行性。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荊子和同學們對經濟學和數學的密切關係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於這次考試的成績,荊子很有信心,而令田國強和張沁悅高興的是,在這一屆130名學生中,勤奮、上進的學風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