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 |
— 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教授吳孟超 |
吳孟超,男,1922年出生於福建,中國科學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教授、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建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理論、技術體系和學科體系。1996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6年,他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全世界55%的肝癌病人都在中國,所以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研究肝癌的診治。」
最近的福建省閩清縣後壠村,異常熱鬧,很多人慕名來到這裡。後壠村是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教授吳孟超的老家。前不久,歷時兩年多籌建的「吳孟超院士館」在這裡開館。
該館展現了這位醫學大家成就卓著的一生:吳孟超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醫學家;作為一名軍人,他是一級英模,1996年被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海軍軍醫大學,近距離感受了吳孟超傳奇的醫學人生。
帶隊勇闖「生命禁區」
2014年,記者曾面對面採訪過吳孟超。採訪當日下午,在等了一個半小時後,記者終於見到了當時已92歲高齡的吳孟超。他並非沒有時間觀念,他的秘書偷偷地跟記者說:「吳老一到病房就走不出來了,他願意待在那裡。」
的確,數十載心系患者,讓他難以放下治病救人的責任。
2017年8月,95歲生日的前一周,吳孟超還在手術臺上工作4個小時,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中肝葉腫瘤。如今,雖已光榮退休,但他仍捨不得放下手術刀,一如既往地查房,一有空就研閱最新的學術資料。他說:「中國『肝癌大國』的帽子還沒有扔進太平洋,我還要繼續同肝癌鬥爭!」
我國是肝癌高發的國家,肝臟外科卻一度被認為是「生命禁區」,相關手術的成功率極低。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肝癌防治領域還處在一片空白的狀態,身為外科醫生的吳孟超開始開墾這片「荒地」。一位國外專家看到吳孟超簡陋的研究環境後傲慢地說:「中國肝臟外科要趕上我們的水平,起碼要30年!」
吳孟超聽後,憤然寫下了「臥薪嘗膽、走向世界」8個大字,立志將自己的奮鬥方向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
「禁區」裡根本沒有路。原本用來養殖實驗犬的窩棚成了吳孟超的實驗室,全部的實驗設備就只有幾張破舊的桌椅和幾把剪刀。
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解剖實驗,1957年,以吳孟超為核心的「三人小組」首次提出肝臟結構「五葉四段」解剖理論,中國醫生從此闖進了「生命禁區」。1960年,吳孟超主刀完成我國第一例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實現了中國外科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幾年時間,吳孟超就將中國的肝臟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不願只當「開刀匠」
在肝臟外科研究上,身高只有1.62米的吳孟超,卻是一個世界巨人。
吳孟超不願只當一名「開刀匠」。他常說,他開了一輩子刀,但開一刀只能延長一個病人的生命,這對於每年新增幾十萬肝癌患者的中國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肝癌難題,必須靠基礎研究,找出肝癌的發病機理,找出肝炎向肝癌轉化的根本原因,在早期預測、早期診斷和預防上做好文章,進而一舉解決困擾世界的肝癌問題。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由吳孟超領銜的「三人小組」開始向肝癌發起挑戰時,他們就遵循了這個思路——科研從臨床中來,最終要應用到臨床上去。他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肝癌專業性基礎研究實驗室,1993年他又組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癌研究基地——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研究所,把肝癌研究推向分子水平和生物治療領域。
199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分子生物學家王紅陽剛從國外回到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時,她向吳孟超提出,一定要在醫院新建一個消化內科,這樣她就可以建立基礎研究與臨床結合的基地和轉化平臺。
吳孟超聽後一口答應。「全世界55%的肝癌病人都在中國,所以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研究肝癌的診治。」吳孟超說。
「當時,還沒有所謂研究型醫院的概念,將我的實驗室建在醫院,並新建消化內科,需要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吳孟超毫不猶豫。」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紅陽心中滿是感激。
為後人搭建抗癌平臺
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來說,大他31歲的吳孟超可以說亦師亦友,最讓他敬佩的是吳孟超的開創精神。
「在學術領域,最強調的是開創。」陳孝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吳老翻譯出中國第一部肝外科教材《肝膽外科入門》,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五葉四段』的解剖學理論,建立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的肝臟止血技術,率先成功施行以中肝葉切除為代表的一系列標誌性手術,建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的學科體系……這些方法和理論被沿用至今。」
可吳孟超並不滿足。
他知道中國每年新發肝癌病例近40萬,要想提升治癒率,僅靠手術和各個單位的分散工作,是遠遠不夠的。
「我從醫70餘年,其中有60多年是和肝癌打交道。如今,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給肝癌研究的後來人搭建一個攻克肝癌的平臺,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希望!」吳孟超說。
「我們建議,組成打破部門界限、學科界限的肝癌攻關協作組……」2006年春天,已84歲高齡的吳孟超聯合其他6位院士向國家有關部委呈送報告。
此時,吳孟超剛剛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站在人生輝煌的頂點,他沒有停下腳步,依舊牽掛國家的肝臟健康事業。
報告引起重視,2010年的最後一天,國家肝癌科學中心正式落戶上海。在此期間,吳孟超近百次赴京協調溝通。一次,他生病剛打完點滴,又要去北京匯報。從首都機場出來時,他走幾步就要休息一下。隨行秘書心疼得直掉眼淚:「吳老真是不要命了。」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勸吳孟超,您都80多歲了,早已功成名就,也該享享清福了,再站上手術臺,萬一有個閃失,別影響了一輩子的聲譽。吳孟超卻笑著說,「我不就是一個吳孟超嘛,名譽,那算啥?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