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在太陽系之外發現的行星數量迅速增加,估計所有類似太陽的恆星中約有三分之一擁有行星系統。銀河系包含大約一百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因此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數十億顆行星。所有這些擁有行星的恆星最終都會死亡,留下被稱為白矮星的燃盡殘留物。目前尚不清楚這顆行星的行星系統會變成什麼樣,但在某些情況下,有些行星將倖存並保留在白矮星周圍的軌道上。美國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研究團隊觀測發現有一顆行星以每1.4天的周期經過白矮星WD 1856 + 534。這項發現不僅證明行星確實可以在恆星死亡中倖存,而且可以使我們瞥見太陽系的遙遠未來。
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將氫融合到其核心的氦氣中,產生大量能量,這些能量可用來支撐自身以防止重力坍塌。恆星誕生時蘊藏著巨多的氫,但最終這種供應會耗盡。太陽已經消耗掉了大約一半的氫。當這種能源用完後,在五十億年內,太陽以及整個太陽系的其餘部分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當僅剩餘少量氫時,聚變將繼續圍繞太陽核心的殼層進行。這將導致太陽的外殼膨脹到巨大的尺寸。在最大程度上,太陽的表面可能會一直到達地球的軌道,吞沒水星,金星,甚至可能吞噬地球本身。然後太陽將開始迅速將其外部殼層彈出到星際空間中。太陽質量的下降將導致其他行星向外移動遠離太陽以保持角動量平衡。當最後一個殼層被彈出時,太陽的核心將被暴露出來:像一個地球大小的白矮星,然後在餘下的時間裡慢慢冷卻。
在這種情況下,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很可能會被吞噬和破壞。但是火星、小行星帶和所有巨大氣體行星將可能倖存下來,並停留在太陽遺骸周圍變化的軌道上。越來越多的證據以小行星倖存的形式出現,這些小行星徘徊在白矮星附近,有的被強烈的引力撕裂。來自這些小行星的碎片降落到許多白矮星的表面,於是我們就可以發現它。一直以來還沒有直接檢測到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直到安德魯·范德伯格研究團隊使用NASA系外行星調查衛星任務收集的數據,檢測白矮星WD 1856 + 534的周期性變暗。這種變暗是由一顆行星在白矮星和地球之間經過引起的。因為白矮星非常小,所以行星的遮擋非常明顯:白矮星的光有56%被遮擋,而氣態行星遮擋的白矮星只有1-2%。WD 1856 + 534的過渡行星的大小類似於木星,因此直徑約為白矮星的十倍。
我們非常期望許多白矮星擁有殘留的行星系統,因為這預示著將來有一天太陽爆炸了,地球可能會倖存,人類仍然可以依靠可控核聚變技術構建溫室存活於浩瀚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