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古裝影視劇中,娘娘們手上長長的指甲套,十分吸引人的眼球。在《如懿傳》中,如意就算進入了冷宮,還依然保留著蓄指甲,帶指甲套的習慣。這些華麗的指甲套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學問?不同地位的人,帶的指甲套,又有怎樣的講究?指甲套的來源又是什麼呢?
指甲套流行的起源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在臨街小樓上看到了一位青春貌美的女子,只覺這女子端莊秀麗,一雙玉手指甲修長。康熙很快便下詔賜封為皇妃,等皇帝巡五臺山,結束之後,接女子一起返回皇宮。
這女子想著入宮以後如何服侍皇帝,因為擔心為皇帝寬衣解帶之時,會傷到皇帝的龍體,思忖之後還是決定剪掉最愛的指甲。康熙皇帝自從見了那女子一面之後,心裡時時掛念,待他再次見到那女子之後,挽起她的玉手,卻發現沒有了長指甲,一時間大失所望。自此,宮中的娘娘妃子都知道皇上喜愛長指甲,於是便形成了留長指甲的習慣。為了防止指甲斷裂,指甲套便隨之產生。古代長長的指甲就是這麼流行起來的。
長指甲之所以能留起來,是因為有些人天生富貴,有人服侍不用幹活,長指甲也逐漸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值得一提的是,就長指甲與指甲套的起源來看,在漢代以及隋代墓葬中,指甲套都比較少見,到了清代才流行起來。而從製作材料來看,指甲套絕大多數用金銀製作,有少數為琺瑯和銅質的,也可以採用玻璃作原材料。佩戴的時候可以戴幾個,也可以每個手指都套上。
手指審美觀造就了指甲套
在中國古代,對於女性的手指審美標準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尖,長,白。為了讓手顯得細長,很多女子都會選擇留長指甲,可見古人對首飾格外重視的,留長指甲更成了一種潮流和時尚。然而指甲長了就很容易斷,所以,指甲套對於保護指甲,有非常大的作用。
歷史上記載最早佩戴指甲套的女子,是慈禧的婆婆孝賢純皇后。然而指甲套的流行是在鹹豐年間。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就將其專屬的金屬指甲套或者景泰藍指甲套在中指或無名指上,增加指甲的長度,也顯示其尊貴的地位。還有另一種說法,清代指甲套之所以流行,其原因也有可能和滿族婦女的服裝有關係。滿族貴婦的髮髻高聳向上延伸,腳上穿的是厚達四十五寸的高底鞋。雙手佩戴現成的護指,可以達到服裝和諧統一的裝飾目的。
指甲套是身份的象徵
指甲套乍一看都差不多,但對於後宮不同級別的女人來說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同等級的妃子所用的指甲套,製作的材料就不一樣。身份越尊貴的妃子,所佩戴的指甲套,使用的材料越高級,製作細節就會越精緻。就比如慈禧太后的指甲套,她的指甲套主要戴在中指和無名指上,左手戴的指甲套是用翠玉做的,右手戴的指甲套是黃金做的,上面還鑲嵌著紅寶石和珍珠,如此奢華的指甲套,也只有太后級別的人才能佩戴。
從目前現存的各種畫像和照片上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對於指甲套的喜愛已經深入骨髓,她可以忘記微笑,但絕對不可能忘記帶指甲套。她每天會花大量的時間保養指甲,還下令工匠設計了不計其數的指甲套,就在她病重的時候,都不忘交代宮裡的人將她平日最愛的指甲套作為殉葬品。
現存的指甲套都是以金屬鏤空為多,長度從五公分到十幾公分都有。背面多為樓雕,這樣的設計方面空氣的流通,夏天戴著也不至於悶熱。在晚清的時候,指甲套的製作工藝達到了巔峰,考慮到手指的彎曲程度,直接套用翡翠,玳瑁等材質。極大地滿足了宮內各位娘娘的需要,舒適度也大大提高。
還有一種說法是用作防身,通過各種影視劇,大家也都能了解到,後宮佳麗的爭鬥非常激烈,很多時候為了爭權奪勢,都會有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影視劇中,把墮胎藥藏在指甲套裡,或者趁別人不備下個藥,這都是很平常的手段。所謂物盡其用,就是這個道理吧。
在現代,這樣的護甲套就越來越少了,畢竟華而不實,現如今也只能在博物館裡見到。從這點來看,古代女子愛臭美的毛病一點都不遜色於現代人。雖然沒有護甲套了,但是現在的美甲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與時尚。由此可見,追求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