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
通過物質的正反形態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五種光子:正負偏電荷光子;正反光子;由正負偏電荷光子對偶聚集形成的巨光子。
正負偏電荷光子是正反光子的離子形態,是相對不穩定的光子形態:獲得核外電子,它們就轉化為正反光子;相互糾纏,它們就轉化為巨光子。一個正反光子與305個巨光子結合,就是正反質子形態;再加上306個巨光子組成的中子,就是正反質子、中子對形態的正反「氘」結構;中子擴大一倍,就是正反「氚」結構。
沒有正反光子,就沒有正反質子,沒有正反物質的其他形態。沒有正負偏電荷光子,就沒有正反光子和「巨光子」,沒有正反物質的其他形態。所以,正負偏電荷光子的存在非常重要。
偏正電荷光子其實是偏正電子光子,由兩個正電子、一個負電子組成。偏負電荷光子也是偏負電子光子,由兩個負電子、一個正電子組成。正負偏電荷光子相互糾纏,對偶聚集,才能獲得正負電荷的相對均衡,取得相對穩定的形態。獲得核外電子,也能取得正負電荷的相對均衡,得到相對穩定的形態。所以,偏電荷形態是一種過渡形態。
偏電荷光子的存在決定了一般物質的偏電荷現象:它們的離子形態和分子形態都可能導致物質的偏電荷現象。雖然微弱,但是集沙成丘,也會形成正反物質的對偶聚集,星系就是這樣形成的。
電子為什麼會出現偏電荷聚集,我不清楚,只能分析現實存在。沒有光子的偏電荷現象,就沒有物質的偏電荷現象,沒有原子的核外電子現象,沒有正反物質形態。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正物質星球,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反物質和正反物質的分子形態,說明正物質星球排斥反光子和反物質形態。我們也可以據此推論反物質星球排斥正光子和正物質形態,只有在星際距離上相互吸引,組成星系。
我是通過原子分析光子,自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否存在光子的其他形態,如一個正電子、一個負電子組成的光子形態,我不清楚,所以不做分析。
正負偏電荷光子與正反光子、巨光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卻不能跨界轉化。進一步的轉化只有裂變為電子,重新組合才能實現。
所謂弱作用力特指中子衰變為質子的過程,應該是「氚」結構中子中一個偏電荷光子裂變為正負電子的過程,體現了「氚」結構的不穩定性。一個正反光子能夠聚集起那麼多的巨光子組成原子,是什麼作用力我不清楚,只能承認現實。
通過正負電子對偶聚集的現象分析,我發現了同電相聚、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客觀規律,解釋了核外電子和星球、星系現象形成的原因,否定了萬有引力,為基本物理作用力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是,我仍然不能解釋原子形成的原因,質子、中子與一定數量巨光子的關係。
人類認識上的進步是長期努力的結果,科學進步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