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
在瀋陽市三好街租房時樓下有一盞路燈,為我提供了夜間的照明。夜深人靜時,我開始思考光是什麼?想到光來自電,於是認為光可能是電子的受激反應。
自學大學本科物理化學以後,我發現光子可以裂變為正負電子,於是想到電線裡流淌的可能是正負兩種電流,其一不暢,就可能電流受阻。
分析《元素周期表》,我發現核外電子的數量受制於核內質子的數量,核外電子的分布可能反映核內質子的分布,核外電子的存在不是由於萬有引力,而是正負電荷的對偶聚集。於是想到了星系的形成可能是相同的道理,提出了原子是縮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和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認識。
進一步分析原子結構,沒有發現反質子的存在,同一星球也沒有相反物質形態的存在,於是提出了同電相聚可能是客觀規律。
接著,就是偏電荷現象的分析:質子的偏電荷只能來自光子的偏電荷,因為原子可以裂變為光子,必定由光子組成。沒有光子的偏電荷,就沒有原子的偏電荷和正反兩種物質形態。於是提出了光子五種形態的猜想:兩個正電子、一個負電子組成偏正電荷光子;兩個負電子、一個正電子組成偏負電荷光子;它們分別擁有核外電子達到正負電荷的相對均衡,就有了正反光子;它們相互糾纏,對偶聚集,就有了巨光子的可能。
書上介紹質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與質子的偏電荷現象存在矛盾,倒是與中子的巨光子組合相仿,於是大膽修訂為中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質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4倍。也就是質子由一個正反光子、305個巨光子組成;中子由306個巨光子組成。質子與中子相差兩個電子質量,而不是一個電子質量;質子的離子形態與中子相差一個偏電荷光子。以上勢必影響到中子衰變為質子的分析。
我關於光子類型和質子、中子質量的分析應該可以得到證實,只是我沒有證實的條件。誰來證實,有可能獲得諾獎!
質子與核外電子只是正負電荷的相對均衡,而不是質量的相對均衡,星際關係與此類似:偏電荷的相對均衡可能取代偏電荷物質的相對均衡,無形均衡可能取代有形均衡,直到有型均衡取代無形均衡。
物質存在離子形態和分子形態,存在核外電子共軛的可能,必定產生偏電荷現象,為星系的形成帶來了可能。
同一星球不僅沒有正反質子組成的原子形態,甚至沒有正反原子組成的分子形態,我們只能認為正反物質在微觀形態相互排斥,相反光子也可能受到排斥,可能是「黑洞」形成的原因之一。
正反物質微觀環境的相互排斥不等於宏觀環境仍然相互排斥:正反物質的離子和分子形態必定導致偏電荷現象,產生一定範圍相反電荷和偏電荷物質的對偶聚集,這是星系形成的合理解釋。萬有引力只是同電相聚的片面表象,正負電荷對偶聚集才能產生星系。
還有,任何物理作用力都有作用範圍,所以宇宙物質不可能聚集為一個,或兩個奇點。
現在我們可以討論偏電荷現象了。坦率的說,我也不知道偏電荷現象的物理原因,只能承認是客觀規律。有偏電荷光子存在,必定有多核星系,雙子星系。兩個或數個內核雖近,不會合二而一,星系的懸臂現象可能源於多核的存在。「多核」現象可能存在於同一星系,也可能存在於對偶星系,同樣需要證明。
電子可能是電荷聚集的一種極值現象,多核星系的「多核」現象說明星球的形成也可能存在極值現象。不同電子可以共存於光子統一體,不同星球也可以共存於星系統一體。書本上的所謂「核力」,就是不同物質星球遠吸、近斥的物理現象。仔細分析,原子結構屬於同電相聚,找不到強作用力是什麼東西。中子只能依附質子存在,脫離質子只能存在15分鐘。所謂弱作用力是「氚」結構中某個中子的衰變現象,成為基本物理作用力有些牽強。去掉萬有引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基本物理作用力只有同電相聚、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和電磁作用力了,宇宙不就是正負電荷的不同存在形態嗎?
通過宇宙射線物質成分的分析,我們知道太空環境只能形成「氫」、「氦」兩種元素,原始星球只能由這兩種元素構成,通過元素重組才能產生多元素星球。所謂「大爆炸」,不過是局部星球的元素重組過程。宇宙物質不可能聚集為奇點,也不會形成於奇點的爆炸。
大爆炸可能產生局部非常高的光子密度和重力環境,形成新的元素。元素的形成是光子轉化為原子的過程,是吸熱反應。越是高端原子,形成所需能量越多。不同重力環境和光子密度產生不同原子,伴隨降溫過程形成星球層次,對偶產生相反偏電荷和偏電荷物質的聚集,形成星系。
由於星球層次是依次產生的,星際關係不是星球對偶,而是對偶層次對偶組成共同磁場,交流正負電荷。初始太陽有五個對偶層次,只有表層對偶銀核對偶層次的一部分組成共同磁場,其餘四個對偶層次對偶形成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磁場,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吸引,產生磁場傾角。
初始地球只有一個對偶層次,形成地核的過程對偶產生月球,形成地日和地月兩個磁場,也是相互排斥,在地核與地幔之間產生古登堡面,古登堡面是磁懸浮面。
地球、月球、太陽、銀核是複雜的星際關係,不僅吸引力產生潮汐現象,排斥力也會產生潮汐現象,合力更會產生大潮。
地球表面屬於地球第一對偶層次,主要受太陽對偶層次和地日磁場影響,月球的影響是間接的。
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對偶太陽的不同層次形成,擁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磁場,同極相向,相互排斥,所以即使排成一條直線也不會是地球末日。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