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3.光子、核外電子、星系與星際關係

2020-10-18 王東鎮

2020.6.1

在瀋陽市三好街租房時樓下有一盞路燈,為我提供了夜間的照明。夜深人靜時,我開始思考光是什麼?想到光來自電,於是認為光可能是電子的受激反應。

自學大學本科物理化學以後,我發現光子可以裂變為正負電子,於是想到電線裡流淌的可能是正負兩種電流,其一不暢,就可能電流受阻。

分析《元素周期表》,我發現核外電子的數量受制於核內質子的數量,核外電子的分布可能反映核內質子的分布,核外電子的存在不是由於萬有引力,而是正負電荷的對偶聚集。於是想到了星系的形成可能是相同的道理,提出了原子是縮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和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認識。

進一步分析原子結構,沒有發現反質子的存在,同一星球也沒有相反物質形態的存在,於是提出了同電相聚可能是客觀規律。

接著,就是偏電荷現象的分析:質子的偏電荷只能來自光子的偏電荷,因為原子可以裂變為光子,必定由光子組成。沒有光子的偏電荷,就沒有原子的偏電荷和正反兩種物質形態。於是提出了光子五種形態的猜想:兩個正電子、一個負電子組成偏正電荷光子;兩個負電子、一個正電子組成偏負電荷光子;它們分別擁有核外電子達到正負電荷的相對均衡,就有了正反光子;它們相互糾纏,對偶聚集,就有了巨光子的可能。

書上介紹質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與質子的偏電荷現象存在矛盾,倒是與中子的巨光子組合相仿,於是大膽修訂為中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質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4倍。也就是質子由一個正反光子、305個巨光子組成;中子由306個巨光子組成。質子與中子相差兩個電子質量,而不是一個電子質量;質子的離子形態與中子相差一個偏電荷光子。以上勢必影響到中子衰變為質子的分析。

我關於光子類型和質子、中子質量的分析應該可以得到證實,只是我沒有證實的條件。誰來證實,有可能獲得諾獎!

質子與核外電子只是正負電荷的相對均衡,而不是質量的相對均衡,星際關係與此類似:偏電荷的相對均衡可能取代偏電荷物質的相對均衡,無形均衡可能取代有形均衡,直到有型均衡取代無形均衡。

物質存在離子形態和分子形態,存在核外電子共軛的可能,必定產生偏電荷現象,為星系的形成帶來了可能。

同一星球不僅沒有正反質子組成的原子形態,甚至沒有正反原子組成的分子形態,我們只能認為正反物質在微觀形態相互排斥,相反光子也可能受到排斥,可能是「黑洞」形成的原因之一。

正反物質微觀環境的相互排斥不等於宏觀環境仍然相互排斥:正反物質的離子和分子形態必定導致偏電荷現象,產生一定範圍相反電荷和偏電荷物質的對偶聚集,這是星系形成的合理解釋。萬有引力只是同電相聚的片面表象,正負電荷對偶聚集才能產生星系。

還有,任何物理作用力都有作用範圍,所以宇宙物質不可能聚集為一個,或兩個奇點。

現在我們可以討論偏電荷現象了。坦率的說,我也不知道偏電荷現象的物理原因,只能承認是客觀規律。有偏電荷光子存在,必定有多核星系,雙子星系。兩個或數個內核雖近,不會合二而一,星系的懸臂現象可能源於多核的存在。「多核」現象可能存在於同一星系,也可能存在於對偶星系,同樣需要證明。

電子可能是電荷聚集的一種極值現象,多核星系的「多核」現象說明星球的形成也可能存在極值現象。不同電子可以共存於光子統一體,不同星球也可以共存於星系統一體。書本上的所謂「核力」,就是不同物質星球遠吸、近斥的物理現象。仔細分析,原子結構屬於同電相聚,找不到強作用力是什麼東西。中子只能依附質子存在,脫離質子只能存在15分鐘。所謂弱作用力是「氚」結構中某個中子的衰變現象,成為基本物理作用力有些牽強。去掉萬有引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基本物理作用力只有同電相聚、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和電磁作用力了,宇宙不就是正負電荷的不同存在形態嗎?

通過宇宙射線物質成分的分析,我們知道太空環境只能形成「氫」、「氦」兩種元素,原始星球只能由這兩種元素構成,通過元素重組才能產生多元素星球。所謂「大爆炸」,不過是局部星球的元素重組過程。宇宙物質不可能聚集為奇點,也不會形成於奇點的爆炸。

大爆炸可能產生局部非常高的光子密度和重力環境,形成新的元素。元素的形成是光子轉化為原子的過程,是吸熱反應。越是高端原子,形成所需能量越多。不同重力環境和光子密度產生不同原子,伴隨降溫過程形成星球層次,對偶產生相反偏電荷和偏電荷物質的聚集,形成星系。

由於星球層次是依次產生的,星際關係不是星球對偶,而是對偶層次對偶組成共同磁場,交流正負電荷。初始太陽有五個對偶層次,只有表層對偶銀核對偶層次的一部分組成共同磁場,其餘四個對偶層次對偶形成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磁場,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吸引,產生磁場傾角。

初始地球只有一個對偶層次,形成地核的過程對偶產生月球,形成地日和地月兩個磁場,也是相互排斥,在地核與地幔之間產生古登堡面,古登堡面是磁懸浮面。

地球、月球、太陽、銀核是複雜的星際關係,不僅吸引力產生潮汐現象,排斥力也會產生潮汐現象,合力更會產生大潮。

地球表面屬於地球第一對偶層次,主要受太陽對偶層次和地日磁場影響,月球的影響是間接的。

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對偶太陽的不同層次形成,擁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磁場,同極相向,相互排斥,所以即使排成一條直線也不會是地球末日。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4129.不同光子相互轉化的思考
    正負偏電荷光子是正反光子的離子形態,是相對不穩定的光子形態:獲得核外電子,它們就轉化為正反光子;相互糾纏,它們就轉化為巨光子。偏正電荷光子其實是偏正電子光子,由兩個正電子、一個負電子組成。偏負電荷光子也是偏負電子光子,由兩個負電子、一個正電子組成。正負偏電荷光子相互糾纏,對偶聚集,才能獲得正負電荷的相對均衡,取得相對穩定的形態。
  • 核外電子運動規律
    能量單位用電子伏(符號eV, 1電子伏相當於1個電子通過電勢差為1伏的電場時所獲得或減少的能量)。圖中最下一條橫線是n=1,是離核最近且能量最低的能級,表示氫原子處於基態,如果由外界獲得10.2eV (即E2-E1)的能量,原子的內能增大,原子中的一個電子就跳到n=2的第二個能級。再獲得1.89eV (即E3一E2)的能量,電子就跳到n=3的第三個能級,在後兩種情況下,氫原子都處於激發態。
  • 4378.擁有較高核外電子相對「缺位」的元素
    2020.5.5核外電子相對「缺位」,是各周期元素與本周期0族元素的核外電子構型比較存在的相對「空位」。例如:「氫」與「氦」比較存在一個核外電子相對「缺位」;「鉀」與「氪」比較存在兩個層次8+9個核外電子相對「缺位」。核外電子相對「缺位」可能產生核外電子相對「互補」,結成比較牢固的分子形態。跨層次「互補」,分子形態可能更為牢固。
  • 初中化學-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1核外電子排布模型簡而言之,原子的核外電子,像行星模型、像洋蔥、像俄羅斯套娃,電子一層一層分布在相應的殼上。電子,又稱核外電子,也就是原子核外面的電子。那麼每一層的電子是隨便畫的嗎?一般的原子有多少個電子層呢?層與層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 4232.複雜星際關係產生的複雜磁場現象
    2019.6.3傳統天體物理學建立在萬有引力的基礎之上,星際關係是質量和重力關係,解釋不了複雜的星際磁場。我認為:星系由正負偏電荷物質對偶聚集形成,也就是正反物質星球對偶聚集,通過交流正負電荷產生核力,依靠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客觀規律組成系統。
  • 核外電子軌道是「磁力矩」
    原子核是由金屬氫堆積形成的,所謂的核外電子「軌道」是金屬氫的「磁力矩」。可見,所謂的電子是能量,沒有體積;事實上原子沒有「特殊空間」。核外電子軌道是「磁力矩」,是虛擬的;或者說,金屬氫就是電子,因為電磁波的傳播離不開金屬氫「磁力矩」的震蕩,具有波粒二相性!
  • 核外電子排布式和外層電子排布式
    1.核外電子排布式多電子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表達式稱為電子排布式。例如,鈧(Sc)原子,由於原子核外有21個電子,按照能量最低原理、pauli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則,它的電子分布式為:Sc最外層4s軌道已被電子填滿,而次外層3d卻未充滿。
  • 電子和光子有什麼關係?電子能變成光子嗎?
    簡單說,電子是電子,光子是光子,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並不能相互轉化,電子並不能變成光子。同時電子和光子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電子是微觀粒子,是有大小的,雖然電子很小,但確實是有尺寸的!
  • 光子與電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經常聽到「光電相互轉換」、「光子能產生電子」的說法,這些不準確的提法容易對公眾造成誤導,因此決定寫一篇文章進行澄清,希望對大家認識光子與電子有所幫助。光子與電子都是極小的「東西」,我們能看見光,但看不見電子,這並不代表電子比光子更小,事實上電子是這個世界上目前已知第二小的粒子,比電子更小的是中微子。那麼光子呢?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核外電子的排布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核外電子的排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核外電子的排布   (1)原子結構示意圖   (2)最外層電子數與原子化學性質的關係(原子序數前20的原子)   原子種類 最外層電子數 原子的化學性質   金屬原子 __<4__個 原子易__失__電子   非金屬原子 __≥4__個 原子易__得__電子   稀有氣體原子
  • 宇宙中的光子發射出來以後,又最終會去哪兒呢?
    宇宙中的光子既是一種能量的載體,也是一種基本的粒子。在粒子的標準模型中,光子同電子一樣都是不可再分的,且光子是一種傳遞傳遞電磁作用力的媒介粒子。那麼,宇宙中的光子的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呢?我們把距離原子核較近的電子軌道能級叫做E1,把距離原子核較遠的電子軌道能級叫做E2,原子在收到高能量的受激輻射後,高能級的電子向低能級的電子躍遷會伴隨著能量的釋放,這種向外釋放的能量就是光子。光子的能量為E1-E2。而光子的消失大部分是被其他物質所吸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通過核聚變而通過光子向外發射能量,照射到宇宙塵埃及較大的星體時的光子被當作一份能量被吸收。
  • 結構工程師基礎知識輔導:核外電子的運動
    原子結構  1.核外電子的運動特性  核外電子運動具有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統計性的特徵,不能用經典的牛頓力學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2.核外電子的運動規律的描述  由於微觀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所以在量子力學中用波函數Ψ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以代替經典力學中的原子軌道概念。  (1)波函數Ψ(原子軌道):用空間坐標來描寫波的數學函數式,以表徵原子中電子的運動狀態。  一個確定的波函數Ψ,稱為一個原子軌道。
  •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遵循什麼規律?
    科學家歸納大量的光譜事實得出的結論:從氫原子開始,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原子核每增加一個質子,原子核外便增加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按構造原理示意圖(如下)的能級順序填充,填滿一個能級再填一個新能級,這種規律稱為構造原理。
  • 2020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之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之核外電子排布規律,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1.每個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個。   2.最外層不超過8個(若最外層為K層則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若次外層為L層則不超過8個);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
  • 也說光子究竟是什麼(原創首發)
    我在我的其他文稿中已經說過,燃燒和爆炸是物質分解過程的表現,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核外電子——分解過程的表現。物質在以燃燒和爆炸的方式分解的最終產物是熱粒子(即組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核外電子這些基本粒子的最終粒子,或曰最小粒子、無能量粒子。可參見本人的相關文稿)。
  • 八 能量與空間一一對應及其關係的規律
    比如,雖然我們現在也許無法準確測量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體積(即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的系統空間的量)及其變化,但是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體積(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的系統空間的量)是存在的、是變化的,而且始終是變化的。
  • 怪不得星空那麼黑,宇宙中的很多光子,還沒到達地球就消失了!
    包括伊曼紐爾·康德·波羅的海聯邦大學(IKBFU)物理和數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教授Andrey Savelyev在內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改進了一個電腦程式,該程序有助於模擬光子與星際空間中溢出氫相互作用時的行為,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在宇宙中,有像「耀變體」這樣的銀河系外物體,它們能產生強大的伽馬射線流,來自這條伽馬射線流中光子的一部分直接到達地球。
  • 光速運動的粒子是光子還是電子——物理學前沿最大是非問題
    認識到:光源電子流在元子場中激勵出光傳輸電磁場,正負電子構成的元子成為電磁場的光子,以正電子形成的磁場力和電子形成的電場力,使光源電子得到光子的磁-電交替的電磁力以不變光速移動一個光子長度:λ。憑想當然認為:「光子是正負電子相遇湮滅了靜止質量,成為純粹能量形態的光子,本能以光速運動」。元子說認識到微觀的電磁場光子的正電子形成的磁場力,等於電子形成的電場力:fc=e²c²/Gρm²r²=e²c²/Gc²ρq²r²=e²/Gρq²r²=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