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電子運動規律

2020-12-03 生活常伴學習小日記

19世紀初,美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理論,他認為原子是物質存在的最小單元,是不可分割的。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遜發現了電子,從而否定了原子不可分割的說法。(註:原子與電子的由來)

1903 年湯姆遜提出一種原子模型,認為正電荷平均分布在整個原子的球形體積中,而電子則平均分布在這些正電荷之間。然而,這種原子模型被盧瑟福的a粒子散射實驗否定了。(註:原子模型被否定)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認為原子像一個縮小的太陽系,中心有一個幾乎佔有全部質量且帶正電的原子核,核外有若干個帶負電的電子繞核運轉,如同行星圍繞太陽運轉一樣。這種原子模型得到了人們的公認,但它與古典電磁理論有矛盾,對原子的線狀光譜也無法解釋,因而存在很多缺陷。(註:原子核最初的認識)

1913年,丹麥科學家玻爾運用量子論思想對原子有核模型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提出了原子軌道和能級的概念,並對原子發光機理做出了解釋。玻爾的原子理論假設可概括敘述如下:原子中的電子沿著圓形軌道繞核運行,各條軌道有不同的能量狀態,叫做能級,各能級的能值都是確定的。

正常情況下電子總是在能級最低的軌道上運行,這時的原子狀態稱作基態。當原子從外界吸收一定能量時,電子就由最低能級跳到較高能級,這一過程稱作躍遷,這時原子的狀態稱作激發態。激發態是一種不穩定狀態,所以電子將再次躍遷回較低能級,這樣,先後兩個能級的能值差就會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出來。(註:激發態的產生與認識)

即:hv=E"一E'

式中hv_光量子能量:

E"_較高能級的能值:

E'_較低能級的能值。

以氫原子為例:氫原子的能級圖如圖1-1所示,圖中各定態軌道的量子化的能量狀態即能級,用主量子數n表示。能量單位用電子伏(符號eV, 1電子伏相當於1個電子通過電勢差為1伏的電場時所獲得或減少的能量)。圖中最下一條橫線是n=1,是離核最近且能量最低的能級,表示氫原子處於基態,如果由外界獲得10.2eV (即E2-E1)的能量,原子的內能增大,原子中的一個電子就跳到n=2的第二個能級。再獲得1.89eV (即E3一E2)的能量,電子就跳到n=3的第三個能級,在後兩種情況下,氫原子都處於激發態。基態的氫原子獲得13.6eV的能量,電子就能完全脫離核的引力,成為自由電子(即E=0).受激的電子是不穩定的,它不能在高能級停留太久,接著就跳回較低能級。電子從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時,內能降低,釋放出1個光子,如果電子是從第三能級跳到第一能級,則放出的光子應具有12.09eV (即E3- E1)的能量。

圖1-1氫原子的能級

現代科學用量子力學研究很觀粒子。從量於力學的觀點看,玻爾原子理論也存在缺陪。

實際上,核外電子並不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所謂原子軌道只是在三維空間中找到該運動電子的某個區城。由於核外電子任一時刻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準確測出,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只能採用統計的方法。把電於在空間出現的概率密度分布用圖像表示出來,稱作電子云。描述原子軌道和電於雲的參數共有三個,即:

1, 主量於數n。用於確定原子的電子層和軌道能組(各電子層分別用K、L. M, N..……表示)。

2.角量子數L。用於確定每個電子層所包含的分層,同時還代表了電子的角動量和原子軌道形狀(各分層分別用5,p. d, f.表示)。

3.磁量子數m。用於確定原子軌道在空間的伸展方向。此外,還有一個用於確定電子的自旋方向的自旋量與數m.

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特別是最外層結構,對元素的化學性質有很大影響。根據元素周期性變化的規律,按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順序把元素排列起來,並使具有相同電子層的元素排在同一橫行,化學性質相似的各元素處在同一縱行裡,就構成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反映了元素間性質相互聯繫及其對原子結構的依賴關係。(註:對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認識,元素周期表的由來)

本文由來:教材、網絡資料、、個人注釋

相關焦點

  • 初中化學-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居原子的中央,電子就在核外的空間做高速運動。那麼電子所處的「空間」具有怎樣的規律呢?核外電子是分層運動的,又稱為分層排布,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原子,相應的核外電子,最少的1層,最多的7層。從裡往外數的話,是第1層、第2層…。那麼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的數量(電子數),是平均的嗎?這些數字是否有什麼規律呢?
  • 結構工程師基礎知識輔導:核外電子的運動
    原子結構  1.核外電子的運動特性  核外電子運動具有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統計性的特徵,不能用經典的牛頓力學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2.核外電子的運動規律的描述  由於微觀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所以在量子力學中用波函數Ψ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以代替經典力學中的原子軌道概念。  (1)波函數Ψ(原子軌道):用空間坐標來描寫波的數學函數式,以表徵原子中電子的運動狀態。  一個確定的波函數Ψ,稱為一個原子軌道。
  • 2020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之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之核外電子排布規律,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1.每個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個。   2.最外層不超過8個(若最外層為K層則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若次外層為L層則不超過8個);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
  • 2015年最新初中化學基礎知識點: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2015年最新初中化學基礎知識點: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 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最外層不超過8個。每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為2n2個(n代表電子層數),即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第三層不超過18個;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只有1個電子層時,最多可容納2個電子)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遵循什麼規律?
    科學家歸納大量的光譜事實得出的結論:從氫原子開始,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原子核每增加一個質子,原子核外便增加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按構造原理示意圖(如下)的能級順序填充,填滿一個能級再填一個新能級,這種規律稱為構造原理。
  • 2020中考化學常考知識點之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化學常考知識點之核外電子排布規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   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最外層不超過8個。
  • 2020年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原子的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
    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最外層不超過8個。每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為2n2個(n代表電子層數),即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第三層不超過18個;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只有1個電子層時,最多可容納2個電子)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 4383.光子、核外電子、星系與星際關係
    分析《元素周期表》,我發現核外電子的數量受制於核內質子的數量,核外電子的分布可能反映核內質子的分布,核外電子的存在不是由於萬有引力,而是正負電荷的對偶聚集。於是想到了星系的形成可能是相同的道理,提出了原子是縮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和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認識。
  • 核外電子軌道是「磁力矩」
    原子核是由金屬氫堆積形成的,所謂的核外電子「軌道」是金屬氫的「磁力矩」。可見,所謂的電子是能量,沒有體積;事實上原子沒有「特殊空間」。核外電子軌道是「磁力矩」,是虛擬的;或者說,金屬氫就是電子,因為電磁波的傳播離不開金屬氫「磁力矩」的震蕩,具有波粒二相性!
  • 核外電子排布式和外層電子排布式
    1.核外電子排布式多電子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表達式稱為電子排布式。例如,鈧(Sc)原子,由於原子核外有21個電子,按照能量最低原理、pauli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則,它的電子分布式為:Sc最外層4s軌道已被電子填滿,而次外層3d卻未充滿。
  • 4378.擁有較高核外電子相對「缺位」的元素
    2020.5.5核外電子相對「缺位」,是各周期元素與本周期0族元素的核外電子構型比較存在的相對「空位」。例如:「氫」與「氦」比較存在一個核外電子相對「缺位」;「鉀」與「氪」比較存在兩個層次8+9個核外電子相對「缺位」。核外電子相對「缺位」可能產生核外電子相對「互補」,結成比較牢固的分子形態。跨層次「互補」,分子形態可能更為牢固。
  • 為什麼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電子核外運動是電子云形式而不是軌道?
    這說明玻爾理論還沒有完全揭示微觀粒子運動的規律。後來的物理學研究者認為,這個理論的不足之處關鍵在於保留了經典粒子的觀念,仍然把電子運動看做經典力學描述下的軌道運動。,提出了一個描述核外電子運動的薛丁格方程,這個方程是關于波動的二階偏微分方程,它的解的模平方,如果用三維坐標以圖形表示的話,就呈電子云形式,也就是說,某時刻電子在核外空間某點附近運動,只能用單位體積內出現概率的多少來描述,而不能再把電子運動看做一個具有確定坐標下的質點軌道運動了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核外電子的排布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核外電子的排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核外電子的排布   (1)原子結構示意圖   (2)最外層電子數與原子化學性質的關係(原子序數前20的原子)   原子種類 最外層電子數 原子的化學性質   金屬原子 __<4__個 原子易__失__電子   非金屬原子 __≥4__個 原子易__得__電子   稀有氣體原子
  • 從聲波運動規律研討電磁波的運動規律
    ,這些知識可能對研究電磁波的運動規律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而當人們在其他相對與空氣有一定運動速度的運動物體中觀測聲波時,其運動速度則符合經典物理學的速度疊加原理。因此,我們可以類比聲波在空氣中的傳遞規律對電磁波的運動規律作如下假設:1、電磁波是由於電子相對於原子核的運動狀態的改變而導致原子外部電磁場的變化所形成的一類波(也就是說:在電子相對於原子核的運動狀態不變時,不產生電磁波)。
  • 運動電子過磁場有洛倫茲偏轉,若電子靜止,會發生洛倫茲偏轉嗎?
    根據慣性定律與最小作用量原理,自由電子的運動,例如太空中的等離子體電子,應該是作測地線循環運動,其運動速度遠低於約束電子,估計低於1600km/s。核外電子的繞核運動,即電荷運動,受到原子核質子固有磁矩/磁場的作用,勢必加速電子繞旋速度,估計在2200km/s。人造的勻強電場提供了大於質子固有磁場的能量,必然加快核外電子運動速度。不過磁場是無形的,你怎麼定義它的運動?
  • 易錯24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
    【易錯分析】(1)在寫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圖時,常出現以下錯誤:【知識清單】1.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電子排布遵循構造原理,能使整個原子的能量處於最低狀態,簡稱能量最低原理。構造原理即基態原子核外電子進入原子軌道的順序,示意圖如下,從圖中可以看出,構造原理中的排布順序,其實質是各能級的能量高低順序,能量大小規律是ns<(n-2)f<(n-1)d<np,構造原理是書寫基態原子電子排布式的依據,也是繪製基態原子電子排布圖(即軌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據之一。【變式練習】(1)鉀和碘的相關化合物在化工、醫藥、材料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 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真空嗎?真空未必真空,它充滿了反物質
    在一百多年前,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的質量越大,其外圍就會籠絡越多的電子。可是當時的科學家卻認為,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就像是行星繞恆星那樣規矩。這種觀點認為,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有很大的真空。有人計算過,如果原子核直徑是1米,那麼電子大約就在原子核100公裡開外的位置上運動。形象地比喻,原子核如果是一個在北京的成年人,那麼遠在天津就有一群小屁孩圍繞著他在運動著。
  • 八 能量與空間一一對應及其關係的規律
    比如,光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它們的創造和形成都是由於其內部能量的變化和流動創造並形成了它們的系統空間和系統時間,再由其系統空間和系統時間及其不斷變化來表現或表徵它們的存在和它們具體運動的存在。因為如果現在我們無法確定和驗證光子和電子基本粒子等是有什麼樣的具體物質的運動創造並形成的,那麼我們只能判斷這些量子粒子必定是由一定量的運動創造並形成的。
  • 運動的絕對性和運動軌跡的相對性
    原子和太陽系符合哲學結構論的「等效原理」,然而,原子的「行星結構」表現為量子態,電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既符合經典的電磁理論,也符合量子理論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行星在恆星周圍的分布符合克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是,不存在行星分布的「不相容原理」。
  • 新運動定律
    新運動定律定律1所有物體只有通過與另外的物體進行動量的交換來改變自身運動狀態,否則自身運動狀態不會發生改變。即原來靜止或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與其它物體進行動量的交換,將永遠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物體的運動狀態只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才會發生改變。就是說,先有力的作用,才有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所以,力的作用是促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是物體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在因果律的大前提下,面對以下幾種情況下,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外因是啥?或者說這裡的作用力是什麼力?成為了完善當時的科學理論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