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以來,韓國電影在不斷崛起,加之前幾天電影《寄生蟲》在奧斯卡上大放光彩,也難怪全世界的媒體都在說:
屬於韓國電影的時代來臨了。
但是今天,我不想提熱門電影《寄生蟲》,而是想和大家談一談,另外一部韓國電影《釜山行》。
作為一部由動畫《首爾站》改編過來的真人電影,這部《釜山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封閉空間裡,被放大的人性
其實在電影《釜山行》之前,韓國導演也拍了一部以列車為題材的電影《雪國列車》,在那輛滿載著人類最後希望的列車上,人性的醜陋與善惡,被無限放大。
而在這部《釜山行》裡,導演也用了同樣的手法,將社會的各個階層,將年齡的各個階段,都放之於一輛封閉的列車裡。
在沒有「喪屍」這個火種之前,他們可能都是社會名流,可能都是成功人士,好好先生,但是當導演在他們這一群人中間,丟進了一個「喪屍病毒」的火種。
他們的偽裝,他們的真面目全都暴露了出來,首先暴露出來的是成功人士,也是本劇的男主角帶著孩子的中年父親孔劉。
在馬東錫帶著孕妻逃命的時候,他首先自私的關上了列車隔斷的玻璃門,當然也許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他的處境,首先他是一個父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不受可能遭遇的風險,作為父親的他必須,也只能把門給關上。
但是這還僅僅只是人性暴露出來的冰山一角,在後來爆發的數起衝突中,醜陋的人性都給觀眾上了記憶深刻的一課。
比如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孔劉和馬東錫,好不容易帶著一群人,穿過喪屍群,就要抵達安全車廂的時候,身處在安全車廂的一群人,卻將玻璃門死死的擋住了。
門外的人,拼盡全力想要求生,門內的人,拼盡全力阻止他們生存。
當然也會有惻隱之心,當然也會有同情之心,可是當自身安全受到威脅,可是當自身也處於險境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維護自己的利益。
於是《釜山行》最經典的一幕出現了,馬東錫一人扛住了所有的喪屍壓力,而另一邊孔劉帶著棒球少年,拼了命,才打開了安全的大門。
人只有在封閉空間裡才能尋求到安全感,但是為了自身的安全,卻將別人關在在危險之內,這確實讓人有點不寒而慄。
(二)韓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不同之處
其實喪屍片的鼻祖,當屬美國好萊塢,而談論人性,談論善惡,我倒覺得亞洲人,我倒覺得韓國電影人更細膩一些。
比如在這部《釜山行》中,看起來滿滿都是「血腥」,看起來滿滿都是「恐懼」。
但是,除開恐懼和害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中人物的角色變化,比如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男主角孔劉。
一開始,他其實也和車廂裡的大多數一樣,都是自私的,都是自利的,都是只顧自我死活,不顧及他人感受的,比如在發現「喪屍危機」以後,他首先想到的是將馬東錫等人關在門外,比如在下站以後,他首先想到的是通過關係,走特別通道。
但是在一次被馬東錫救了一命,另外一次被瘋子救了一命以後,這個人物立刻就有了鮮明的反轉,內心深處的善,內心深處的同情心,立刻被激發了出來。
也會同大多數人一起抵擋喪屍部隊,也會同馬東錫一起暴打喪屍,甚至也會為了救人,奮不顧身,即便對方只是一個不名一文的瘋子,即便對方只是一個素不相識的過客。
這種細微的心理變化,和美國電影中的英雄主義,和美國電影裡的拯救世界的情懷是不一樣的!
而最能體現東方文化的一幕,大概是電影中這一對老年姐妹花的故事,當妹妹親眼看著自己的姐姐被關在門外,被喪屍感染以後,她的心中其實已經有了計較。
那就是報復,讓這一車廂冷漠的人陪葬,讓這一車廂道貌岸然的人陪葬。
這恰好就體現了東方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哲學思想,也是整部電影的人性光輝之所在。
(三)電影大結局與隱喻
大多數人在看完這部電影以後,都會提到這麼幾個詞彙:
一個是嚇人,一個是暖心。
對於一部《喪屍片》,對於一部恐怖片,能同時傳遞給人兩個截然不同的觀感,這本身就是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
而真正讓人扎心的大概是電影大結局這一幕:
在通往釜山的最後一刻,孔劉發現自己也被感染了,在失控的最後幾十秒,他做了如下事情。
第一個:教會唯一的大人,也就是最後的孕婦,認識什麼是剎車,讓她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停下車。
第二個:鎖好了列車室的門自己一個人走到了車尾。
爾後,站在列車尾,在陽光最燦爛的日子裡,回想起第一次抱起女兒的時候,回憶起第一次當父親時候的欣喜和歡愉。
而韓國影史上最經典的一個鏡頭,也出現了,在陰影裡,孔劉慢慢從列車上跌落了下去,他將死亡留給了自己,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女兒。
這就是父親,這就是父愛。
之所以這部《釜山行》,會以這樣一種鏡頭結尾,之所以會讓一個孕婦,一個小女孩走到最後,其實是符合人性道德的。
畢竟從社會道德角度而言,生的希望就應該留給老弱病殘,生的可能就應該留給孕婦,幼兒,這個社會道德觀,是在任何國家,任何電影裡都應該保有的一個準則。
而最後當這一個孕婦和一個小女孩走出長長的隧道,當聽著歌聲的士兵放下手中的狙擊槍的時候,其實也將這部電影的隱喻給說透了。
那就是,即便一個人走在漫漫長夜,但只要你堅信光明,只要你心懷希望,長夜過後,光明就在眼前,希望就在眼前。
(四)結語
這部2016年在韓國上映的《釜山行》,不僅僅創造了韓國電影史上觀影人數最多的奇蹟,同時給世界電影圈也造成了轟動效應。
雖然這部電影最終在坎城電影節上並沒有收穫任何獎項,但是也確實讓韓國電影人出了圈。
從《釜山行》到最近奧斯卡奪冠的《寄生蟲》,韓國電影的每一步成功,每一個腳印都是值得我們中國電影人學習,都是值得我們中國電影人深究的。
電影的核心首先是故事框架,其次是背後的真實人性,而《釜山行》,在探求人性方面,確實為後來的電影開了一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