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青海囊謙,清晨有監控拍到一不明飛行物從天空划過,並且伴有刺眼的光!
這則新聞妥妥上了熱搜,「天外來客」看著怪嚇人的,不過仔細想想,人類300萬年的歷史,地球幾乎很少有受到隕石大規模衝擊的記錄,所以隕石離我們挺遠的?
其實不然,小撞擊至今還是很多,只是地球大氣層能攔住絕大多數。
1988年到2020年10月22日的火流星分布
當然,越大的撞擊體,發生頻率越低,越小的發生頻率越高。以能引起全球性災難為標準的話,撞擊體至少得有幾公裡至十幾公裡量級。對如今的地球來說,這樣的撞擊平均每1000萬-1億年發生一次,所以300多萬年沒遇到過一次災難性的撞擊是非常正常的。
嗑嘮到這裡,可能有人要感嘆了: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月球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你看看月球都被砸成什麼樣子了!
這個其實也是巨大的誤區哦!科幻片看多了,我們常常以為地球和月球是這樣的↓
而實際上呢,地球和其衛星月球是這樣的關係↓
無論是地球的引力大小,還是體積大小,都讓地球比月球更容易成為隕石的主要目標!只不過:一者,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氣層,沒有一定水準(質量、體積)的隕石無法逃脫與大氣層摩擦帶來的燃燒;
二來,地球上有豐富的河流、降水,以及永不停歇的風等,它們時刻雕琢著地表,但凡不太平整的地方終究會逐漸被抹平,這其中當然包括隕石坑啦;
世界上最古老的22億年前的隕石坑已被歲月抹平稜角
最後,地球上8成面積覆蓋著水,真正能穿透大氣層落到地表的隕石,又更大概率的成了海洋的「腹中之物」。
所以啊,隕石光臨地球的頻率還是不低的,只是時間要拉到一個比較長的尺度上去討論。地球已經46億歲了,數不清的隕石來過地球,只是它們躲在哪兒了呢?
南極!
南極大陸很冷,表面多被冰雪所覆蓋,那些藏有隕石的冰層在重力作用下,也會像流水一樣極其緩慢的「流動」。這部分冰蓋受到山脈阻擋便會堆起,翹起的冰層不斷消融,久而久之就會把隕石送到表面。而冰層繼續流動,漸漸又把後面的隕石推出來,就好像天然傳送帶一樣,把隕石收集在一起。
加上一片雪白的南極,但凡看到一些集中在一起的黑色,除了企鵝就很可能是隕石了。
目前南極貢獻了全球9成以上的已發現隕石,科學家們不停在它們身上尋找著過去的故事,以及改變未來的密碼。這些離我們有些遠的小石塊,在以另一種形式繼續發光發熱!
筆者:陳山,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氣象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