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0日報導(文/華義)日本大阪府18日發生6.1級地震,目前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370多人受傷。雖然此次地震震級不算很大,但由于震源很淺,最高震度達到6弱。慶幸的是,此次地震沒有造成多少房屋倒塌,這不得不歸功於日本的建築抗震高標準。
在日本,地震發生後除了播報反映地震釋放能量的震級之外,媒體上還播報各地震度,這能直接反映地震時不同地區的地表晃動程度。震度和震源的深淺以及距離震中的距離相關,震源越深震度越小,距離震中越近震度越大。日本的震度等級從0到7共分為10級(0、1、2、3、4、5弱、5強、6弱、6強、7),此次大阪地震的最大震度6弱屬於次次頂級震度,可導致家具傾倒、部分建築倒塌。最大規模地震時的最高震度為7,例如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9級大地震。
此次地震震級雖只有6.1級,但由于震源深度只有13公裡,對地表的破壞力並不小,電視臺播放的監控顯示地表持續劇烈晃動。截至目前,地震共導致4人死亡,370多人受傷,死亡4人是由於磚牆倒塌或家具傾倒而遇難。其中一名9歲小學生上學途中被學校的磚牆砸中遇難,已經查明這個從1.9米加高到3.5米的磚牆違反了日本的《建築基準法》(限高2.2米),大阪府高槻市市長已出面謝罪,日本全國開始對中小學生的上學經路進行安全檢查。
此次地震除了部分建築物受損、數棟民宅起火等,沒有報告一棟房屋倒塌情況,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對較小。多數情況下,日本地震傷亡處於全球較低水平,這與「地震大國」日本重視地震預防和預警分不開。
《建築基準法》是日本建築業最核心的法律,《建築基準法》對建築物抗震性能要求較高,符合抗震標準的建築在地震時不易倒塌。日本《建築基準法》頒布於1950年,之後幾經修改,不斷嚴格建築抗震標準。1981年,日本修訂《建築基準法》,將住宅抗震等級從舊標準抵禦震度5左右地震提高到震度6強至震度7地震。此後,日本也多次修訂《建築基準法》,不斷細化抗震指標,提高建築抗震標準,並要求對老舊建築進行抗震加固。
日本2016年4月的熊本地震有較多建築物倒塌,因為熊本縣較長時間沒發生大地震,很多抗震不達標的老建築損毀嚴重。但在達到最高震度7的熊本縣益城町,一些新建築「毫髮無損」,也沒有出現校舍損毀。在日本,學校成為人們遭遇地震時的「諾亞方舟」。在熊本地震中宇土市有半個世紀歷史的市政府大樓被震毀,據日本媒體報導,由於當地財政緊張,只能把財政支出優先安排給校舍改造。
日本在地震預警方面的技術也很先進,已經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全國各地密集安置的地震監測儀組成一個網絡,一旦地震發生,可以利用地震波橫波與縱波時間差的傳播特點快速發出預警,民眾可以通過手機等接收預警信息,在地震襲來前爭取到數秒至數十秒的反應時間。新幹線在收到地震預警時可提前減速停車,工廠等可採取應急手段,減少或避免發生事故。由於地震多發,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驚擾,記者將手機接收地震預警的震級設置為震度4以上,只有本人所在地出現震度4以上的地震時手機才會發出預警。
此外,日本注重培養民眾的地震預防安全意識,學校經常舉行抗震防災演習,告訴學生發生地震、火災後的自救措施,這對地震後的應急處置很有幫助。日本的抗震經驗表明,那些處於地震帶的國家不但要加強建築物的抗震設計,還應加強民眾的防災意識和日常防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