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靈山是一座神秘的山,引無數學者競相湧入科考,採集標本發現了許多不曾命名的植物,從而也就誕生了38種以霧靈山命名的模式種。北魏酈道元多次考察霧靈山,載於《水經注》。明代顧炎武多次考察霧靈山,載於《昌平山水記》。乾隆年間英國使節馬卡尼的秘書斯塔溫頓來霧靈山考察並採集標本,1799年載入《大使館一份向英國國王關於中國皇帝的真實報導》。1917年德國學者林普瑞考察霧靈山,採集大量標本,並發表新種霧靈茴芹(Pimpinella limprichtii),1922年載入《關於中國和西藏的植物報告》。1929--1930年我國植物學家劉慎鄂考察霧靈山,採集大量標本,並發表一些新種,載入《東北植物志》。1933年9月日本植物學家中井猛之進、本田正次、北川正夫考察霧靈山,發表許多新種,1936年載入《第一次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報告》。東北師範大學日籍教授竹內亮,考察霧靈山,採集大量標本,載於《中國東北經濟植物相概況》、《中國經濟樹木圖志》、《植物地理景觀圖譜》。1963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賀士元考察霧靈山並採集標本,載於《北京植物志》。
霧靈香花芥,屬於十字花科、香花芥屬,是霧靈山38種模式種之一,為多年生草本,高50-110釐米。木質根較為粗大,堅硬單一的直立莖稍有稜角,不分枝或上部分枝,莖上逆生長硬毛及水平伸展的短毛。葉互生,基生葉倒披針形或寬條形,頂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淺齒,兩面及葉柄有長硬毛及短毛;莖生葉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基部寬楔形,近抱莖,有尖齒、波狀齒或尖銳鋸齒。紫色花瓣具長爪,總狀花序直立頂生,直立的長角果四稜狀圓柱形,花、果期6-9月。
霧靈香花芥花形優美,花期長,是霧靈山最重要的的觀賞、蜜源植物,常見於山坡或陰坡巖石地。但是在霧靈山有一種花期與她交錯長相比較相似的花叫柳蘭,一定不要弄混,柳蘭是葉如柳葉、花似蘭花、種如柳絮的一種花,在葉子的寬度和無限花序的形狀有著明顯的不同,最重要的是二者明顯不屬於一個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