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晚,不管你在做什麼都沒關係——你應該仰望天空,152年來超級月亮、藍月亮和月全食將首次同時出現。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超級藍血月」刷了屏。記者對此採訪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普學者。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主任張暘說,只要天公作美,1月31日晚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用肉眼直接觀賞這一罕見天象,中東部可見月食全過程,西藏西部和新疆西部部分地區看不到半影食始和初虧現象,但可看到初虧後面的過程。
「天狗吃月亮」是民間對月全食的通俗解釋。當月全食發生時,月亮逐漸暗淡最終呈現暗紅色,月食結束後又恢復明亮,被稱為「紅月亮」。而此次天象之所以吸引網友廣泛關注,不僅因其難得一見,更因「藍血月」的名稱而更加罕見。
「月全食的原理是月球運行進入了地球的本影,地球擋住了原本照亮月球的太陽光。」張暘解釋道,由於地球大氣層對太陽光有折射和散射作用,而其中波長最長的紅光落在月面上的最多,因此,月球會顯現出暗紅色,月全食也被稱為「血月」。
而「藍月」並不是藍色的月亮,是指在同一個月份內出現第二次滿月。「一般而言,兩次滿月之間的相隔時間為29.5天左右,即天文學上的『朔望月』,而陽曆規定的每月天數一般在30或31天,這就出現了一個時間差。因此平均每過32個月,一個公曆月中就會出現兩次滿月,也就是『藍月亮』。」張暘告訴記者,今年1月就有兩次滿月,上次出現在1月2日。
此外,「超級月亮」是指月球運行到近地點時顯得更大、更明亮;相對的,「迷你月亮」就是月球運行到遠地點的時候,從視覺上看,「超級月亮」一般比「迷你月亮」大14%,亮度高30%。
「超級月亮」常有,但與月全食同時出現,還碰巧與上一次滿月出現在同一個月份,就稀奇了。「『藍月亮』其實和一般滿月沒有區別,所以公眾看到的還是一個因全食產生的紅月亮。」張暘說。據新華社
現場>>>
武漢師生與天文發燒友
齊觀月全食
1月31日晚,武漢睿升學校20多名學生聚集在教學樓天台上,與10多名天文愛好者一同觀看月全食。19時許,學生們就在學校天文老師孟憲的帶領下,早早架起了天文望遠鏡。19時48分初虧開始,月亮出現缺口,並逐漸擴大。同學們不斷調整望遠鏡,以觀察月亮變化。為了記錄月全食過程,有的學生反覆嘗試,將手機攝像頭對準望遠鏡的目鏡,拍下不同時刻變化形態的照片。
睿升學校高一學生王一帆帶著自己的雙筒望遠鏡來到天台,在孟憲的指導下,除了觀看月食,他還嘗試著觀察了M44星團、昴星團等天體。王一帆告訴記者,這樣完整、仔細地觀看月食,他還是頭一次。
44歲市民王海平是一名天文愛好者,當晚,他也來到睿升學校天台「夜觀星象」。王海平說,2018年7月前後,預計還將迎來一次「行星季」,屆時,火星、木星、土星、金星等行星可以「圈進」同一個畫面,普通市民在市內藉助望遠鏡就可以觀看,也是比較少見的天文現象。(記者鄧小龍)
鬥魚直播間
40萬人次共賞家鄉紅月
1月31日,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鬥魚直播,對當晚北京、雲南、廣東、新疆等全國16個城市的月全食盛況,進行直播。
截至1月31日21時30分,共有40萬人次進入鬥魚直播間,共賞家鄉紅月。
鬥魚直播科普頻道負責人汪海倫介紹,此次直播,鬥魚和新浪科技、在線天文、北冕天文臺、龍眼傳媒合作,專業級的天文望遠鏡信號輸出,藉助直播軟體如OBS等推流到鬥魚直播間。同時,用畫中畫形式,專業主播出鏡解說並互動。直播間裡,業內著名的業餘天文臺——北冕天文臺,其臺長及技術團隊坐鎮解說。同時,北京高校天文社團聯盟負責人,帶著全國天文發燒友一起享天文盛宴。
據了解,這不是鬥魚直播第一次「觀天」。2017年美國日全食時,鬥魚「追日」追到了美國。鬥魚科普頻道「鬥魚航天局·觀星計劃」正式建立《2017北美英仙座流星雨、超級日全食與極光直播》項目,主播兵分三路分別在美國俄勒岡州、愛達荷州進行現場直播。(記者李佳 通訊員胡佳 李喆)
來源: 長江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