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於傳染病的英語詞彙」由教育優選整理而出,希望能幫到您!
Typhoid Mary
傷寒帶菌者;疾病傳播者;壞事傳播者
跟Mary Mallon相比,你聽到更多的可能是Typhoid Mary。雖然馬倫的故事已經漸漸不為人所知,但她造成的惡名遠揚的疾病並由此產生的疾病別名卻進入了英語語言。根據《牛津英語辭典》(OED)的研究,Typhoid Mary很快便成為了一種用來描述傷寒攜帶者的方式——甚至更廣泛地被用來描述傳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攜帶者(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
不過,在現代用法中,Typhoid Mary常常用來表示「不受歡迎的意見、不良情緒或態度的傳播者」之類的意思。《牛津英語辭典》詞條中收錄的有關此種喻義的最早用法可追溯至1913年。在此之前,Mallon的用法一直局限在用於永久隔離(permanent quarantine)這一範圍內。你可能會讀到一些與其喻義相關的句子:「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respect of spreading the germs of revolution, is the Typhoid Mary of Spanish America」,來自邁爾斯?多布森(Miles Dobson)1914年撰寫的書籍《礦井邊緣》(At the Edge of the Pit)。
Patient Zero
首例病患;第一感染源
上世紀80年代愛滋病開始流行,這期間patient zero便成為了流行詞彙。通常情況下,patient zero的使用不像Typhoid Mary一樣蘊含貶義,但有時也用來表示「具有惡意或不良企圖」之意。patient zero被用來指「某種傳染性疾病爆發時的首位被確認病原攜帶者」。
雖然論及比喻義的重要性,patient zero不如Typhoid Mary那麼有名,但是該短語也有自己的特別之處。莫妮卡?萊溫斯基說到她與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的外遇遭媒體曝光後,就使用了「patient zero」一詞來描述了她所遭受的網絡欺凌,稱自己是第一個在網絡上遭到廣泛羞辱的人。
Quarantine
檢疫;隔離;檢疫期;封鎖
quarantine的歷史淵源非常有趣,它在Typhoid Mary流行時期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容小覷。起初,quarantine(從後古典拉丁文quarentena演化而來)一詞用來指耶穌被禁食四十天的地方。到了14世紀,該詞便用來指代另一種性質的「被隔離」的四十天——如果一位寡婦想得到分配給她的那份亡夫的遺產,她必須在丈夫去世後在亡夫家裡待夠 40天。最後,quarantine一詞被用來廣泛地表示四十天這一時間段。
quarantine的用法出現轉折開始於用來表示「強加在外來人身上的一段時期」,藉此防止可能的疾病傳播。forced isolation(強制隔離)這種用法很快便成了quarantine的喻義。甚至,在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甘迺迪等人的演講中,都將quarantine 作為blockade(封鎖;阻塞)的同義詞來使用。
Epidemic與 pandemic
流行的;傳染性的與全國流行的;普遍流行的
雖然epidemic與pandemic這兩個詞彙都起源於古希臘語,但這兩個詞彙進入英語語言卻經歷了不同的過程。Epidemic來自法語詞彙 épidémique,而épidémique是由希臘語epidēmia(「疾病的流行」)演化成為後拉丁語並進入法語詞彙。而其最終來源於詞彙 epidēmios(epi「在…之上」+demos「人們」)。如果你用「epidemic」來形容某樣東西,你想表達的便是「突然的、普遍發生的一種特別不受歡迎的現象」,通常用來指傳染性疾病。
而另一詞彙,pandemic的形成更為明確。Pandemic起源於希臘詞彙pandēmos(來自pan「所有的」+demos「人們」),用來指一種「在全國或世界範圍內流行」的疾病。這樣解釋或許能夠體會到Epidemic與Pandemic的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