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星星忽明忽暗,天文學家終於弄清了背後的原因

2021-01-09 騰訊網

2016年7月和8月,天文學家們注意到蓋亞空間天文臺的數據中有一些非常奇怪的東西。一顆遙遠的星星奇怪地變亮了,然後又變暗了。幾個星期後,它又亮了起來,又暗了下來。

這種奇怪的行為並不是因為恆星在做什麼,而是因為我們之間一個看不見的物體的引力扭曲了時空的結構,在恆星穿過時放大了光線。

現在,天文學家們已經弄清楚了這個不可見的物體是什麼:一顆雙星,距離我們2544光年,因為太暗了,我們根本看不到它。 然而,根據恆星的引力放大光線的方式,天文學家們能夠計算出它的質量、距離和系統的軌道。

據天文學家們介紹,這些技術可能是定位銀河系中其他隱藏的大質量天體的一種方法,比如估計有數百萬個孤立的恆星質量黑洞。

根據一組天文學家的說法,關於這個系統的性質,最大的線索是源天體的反覆變亮和變暗。 這項活動後來被命名為 Gaia16aye。

波蘭華沙大學的天文學家說:「如果你有一個單一的透鏡,由一個單一的物體引起,那麼亮度只會有一個小的、穩定的上升,然後隨著透鏡經過遙遠的光源,然後移開,亮度會平穩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恆星的亮度不僅急劇下降而不是平穩下降,而且在幾個星期後它又變亮了,這是非常不尋常的。 在500天的觀察中,我們看到它變亮變暗了5次。」

這表明一個雙星物體產生了所謂的引力微透鏡,這是愛因斯坦預測的效應,當前景物體的引力導致時空彎曲,放大其後面的東西時,就會發生這種效應。

在更大的尺度上,這使我們能夠研究遠距離的物體,但是較小的鏡頭也可能有用。

對於 Gaia16aye,微透鏡是一個由高倍區域組成的複雜網絡。 經過這些區域的背景光源會迅速變亮,然後隨著這個區域的移動又立即變暗。

在 Gaia16aye 微引力透鏡事件中對這些模式的仔細研究揭示了一個名為2MASS19400112 + 3007533的雙星系統,兩顆紅矮星以57% 和36% 的太陽質量計時。 它們每2.88個地球年圍繞一個共同的質心旋轉一周。

天文學家 Przemek 說: 「我們根本看不到這個雙星系統,但是只看到它作為背景恆星上的一個透鏡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就能夠了解它的一切。」他曾供職於華沙大學,現供職於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我們可以確定系統的旋轉周期,其組成部分的質量,它們的分離,它們的軌道形狀,基本上所有的東西,而不需要看到雙星組成部分的光。」

研究小組希望這些技術能夠幫助他們找到孤獨的恆星質量的黑洞,這是蓋亞數據中尋找明亮和暗淡恆星的自動化工具的目標之一。

目前,我們知道有幾十個這樣的黑洞。 當它們與周圍空間中的物質相互作用時,比如它們正在主動地吃一顆恆星,或者它們處於一對正常恆星中時,我們就能發現它們。

然而,到目前為止,休眠的黑洞仍然難以捉摸。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發現組合起來小於太陽質量的不可見的紅矮星,這些技術可以揭示恆星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的質量下限通常是太陽質量的五倍。

相關焦點

  • 卡西尼號揭秘土星大家庭 星星背後的物理(十六)
    卡西尼號對土衛五(圖5b)有兩個驚人的發現:一是它的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二氧化碳,兩者的比例約為5∶2。與地球相比,土衛五的大氣非常稀薄,但無論如何,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發現存在以氧氣為主的大氣。
  • 夜空中的星星為什麼會閃爍?
    如果你在夜晚觀星,你會發現星星經常在不停的閃爍、忽明忽暗。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星星會閃爍?」然而當你觀察某顆閃爍不止的星星時,可能恰恰發現它平靜的亮著。它們之所以有明暗變化,都是你的眼睛、星光和地球大氣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地球大氣的溫度和密度會因為高度的不同而變化。
  • 世界上最適合觀星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看到的星星不會「閃」
    天上的星星本身並不會閃,而我們看到它們會閃,是地球大氣層的作用。由於地球大氣的溫度在不斷變化,上層的冷空氣會下沉,下層的熱空氣會上升,這使得空氣的密度也在不斷地變化,進而空氣的透光效果也在不斷變化。那些星星發出的光,要經過空氣的多次折射,才能到達我們的眼睛,因此在這動態的空氣的影響下,我們看到的星星就會忽明忽暗的,簡單來說就是會「閃」。
  • 星星閃爍的原理
    在看著美麗夜空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星星為什麼會閃呢?其實是由於地球的大氣層分布不均勻,猶如層層透鏡,射入其中的光線便會發生多次折射層層彎折。遙遠的星光要到達我們的視野同樣需要穿過大氣層的多次折射和彎折。
  • 百歲傳奇天文學家,她用望遠鏡與手搖計算機破解了星星的奧秘
    當時的她不會想到,她將成為破解這些星星奧秘的一位關鍵人物。瑪格麗特的父母與外祖父都進一步培養了她對天文的興趣。父母為她訂閱了《孩童之報》,這份周報每次出版時都有一份內頁,裡面描寫星星的位置與月亮的圓缺變化,這使她從非常小時就開始感受天文現象背後的某種規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現象層面。
  • 星星:閃爍的「天空之眼」
    古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將天空中的星星按區域分為88個星座,又按星星的亮度分為6個等級:最亮的那些是「1等星」,人眼勉強能看見的暗星為「6等星」。而更暗的星星,人類的肉眼也無法看到了。 這樣一來,只要我們擁有足夠的耐心,依次數完每一個星座的星星,再按照它們的等級分別計數,用不了幾個晚上就可以把天空中的星星數清了。
  • 神秘的行星環|星星背後的物理(十七)
    我們現代人可能很難體會他當時的心境。他的確很了不起,作為人類的普通一員,能夠第一次欣賞到這麼多的「地球之外」的美麗,足夠引為自傲了!例如,卡西尼號發回的最新資料,與剛才的說法就有點不同,對F環而言,起著守護作用的似乎主要是普羅米修斯,沒有看出很多潘朵拉對F環的影響。普羅米修斯的運動不僅警衛F環中的粒子,還改變F環的形狀,見圖10。普羅米修斯也並不是規規矩矩地只在F環以內自己的軌道上運轉,有時還穿到F環的粒子中間去「忽悠」一會兒,是個十分有趣的「牧羊犬」。
  • 一個令天文學家倍感失落的故事:宇宙的星星真的數不清
    這其實是一個很「機車」的話題,因為誰都不會一個個去數恆星的數量,但事實上天文學家還真的數了,而且數星星方法上還真有一套。南北天區目視可見的星星大約有6000-7000顆,這在十八世紀赫歇爾的兒子約翰·赫歇爾把天文臺建到澳大利亞時就已經知道這個數目了!但各位知道是誰第一個數了銀河系的星星呢?
  • 十萬個為什麼之——星星會眨眼
    遙遠的星光要到達我們的視野同樣需要穿過大氣層的多次折射和彎折。而且由於大氣層(尤其是其中的對流層)非常不穩定、一直在無規則的湍動,經過彎折的星光會隨之改變方向:星光有時偏離我們,星星便好像消失了一樣;有時則剛好射進我們的眼睛,星星便也重新出現,因此星星變得忽明忽暗、「一閃一閃」的。這個原理如同豔陽下看到遊泳池底晃動的明亮條紋。水面猶如大大小小的透鏡,某些地方陽光比較集中,看起來比較明亮,有些地方則比較暗。
  • 天文學家在遙遠宇宙中發現奇異的一幕
    該組星系過於遙遠和昏暗,由藝術家進行描繪更為直觀。這是天文學家最近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在遙遠的宇宙中看到的奇異一幕。將這些星系和黑洞連接起來的氣體網絡跨度接近銀河系的300倍。由於距離遙遠,天文學家所見到的景象,實際上發生在宇宙誕生後僅9億年的時候。這是天文學家首次在宇宙誕生後不足10億年的時空中發現如此緊密的星系群。
  • 天文學家是怎麼看星星的?
    可能有不少小夥伴好奇,天文工作者是怎麼看星星的?還能咋看,搬個小板凳坐那看唄……其實天文觀測分為很多種,我們今天在這裡就和大家說說比較容易理解的光學天文觀測,天文學家都看到了什麼。第一個原因,是光經過衍射形成的艾裡斑。第二個原因,就是大氣的擾動,大家平時說「星星會眨眼」。
  • 天文學家證實了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
    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Farout在僅僅兩年後就失去了它的「王冠」。據悉,Farfarout是目前已知的太陽系中距離最遠的天體。它目前距離太陽 132AU(天文單位),也就是距離太陽約 197 億公裡,而天體 Farout 距離太陽僅 120AU(約 179 億公裡)。在拉長軌道上,天體 Farfarout 最遠距離太陽 175AU(約 261 億公裡)。
  • 天文學家發現遙遠冰質天體 或因太空碰撞而成
    天文學家稱,在海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內觀測到一個遙遠的冰質天體。當時它從一顆明亮的恆星前短暫地掠過,天文學家得以觀測到這顆遙遠的天體。天文學家對位於柯伊伯帶的「KBO 55636」進行觀測研究。柯伊伯帶位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  【科技訊】12月9日消息,據媒體報導,天文學家稱,在海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內觀測到一個遙遠的冰質天體。
  • 天文學家發現已知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新華社洛杉磯12月6日電(記者郭爽)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6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觀測到了迄今已知最遙遠的超大黑洞,其質量約是太陽的8億倍。  這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美國航天局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以及位於智利的麥哲倫望遠鏡,在遙遠的宇宙深處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其中心存在一個巨大黑洞,這個黑洞正在吞噬周圍的物質。  類星體是天文學家對一類遙遠天體的稱呼,它們通常包括一個中央黑洞和周圍的星雲,由於黑洞吞噬周圍物質時所釋放的大量能量,它們在宇宙中顯得非常明亮。
  • 如果不能把星星摘下來,那麼如何提取星星的「DNA」來獲取數據呢
    在這龐大的宇宙中,有多少顆星星呢?不要談其他的,就以恆星來說,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他的著作《千億的千億》中提出的一個猜測,認為宇宙中有1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1000億個恆星。而據此天文學家又進一步推測各星系恆星數量約為1000億的一萬億倍。
  • 小米10屏幕忽明忽暗問題找到原因,並非bug,而是主題導致
    不知道大家的小米10更新MIUI12後有沒有遇到過,在關閉自動亮度後,屏幕偶爾還會忽明忽暗,這個問題我在MIUI12內測初期就有遇到過,本以為是bug已經修復,而而換到小米10更新最新開發版後,又遇到了這個問題,本以為bug仍然存在,但同樣使用小米10的朋友卻並沒有遇到這個問題
  • 在沉默中滅亡的星星
    它徹底地消失了,消失地就好像那顆星星似乎從來不曾存在。然而,據我們所知,藍巨星不會憑空消失,在消失之前它會先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這顆星星去哪了呢?天文學家們一直都在定期觀察著金曼矮星系,很難錯過超新星爆發這樣的大事。然而,這顆恆星的確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對這顆恆星「消失」的原因,最新研究的作者們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第一種可能是,恆星進入了一個極其安靜的階段,以致於它的光芒被星系中的塵埃所掩蓋。第二種想法就有趣多了,有可能它經歷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核心坍塌,直接跳過了超新星爆發而形成了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遙遠行星 距地球38億光年
    另外一張引力透鏡系統RXJ1131-1231圖像,中心可以看到前景星系,以及周圍的四個背景類星體鬼影   北京時間3月1日消息,藉助類星體微引力透鏡技術,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宣布發現了一群流浪行星
  • 夜晚的星空中究竟有多少顆星星?
    此外,天空中的星星雖然都在動,地球也在公轉,太陽也在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但由於星星的本體之間距離十分遙遠,星空的樣子幾千上萬年也不會有多大變化。,由於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因此看上去就是點光源。其實,夜空中每顆星星都具有不同的亮度。為此,天文學家發明了星等這個概念,對星星(天體)的亮度進行定量描述。溫度有攝氏溫度、華氏溫度等,類似的,由於基準劃分的不同,星等也分多種類型,這裡只介紹目視星等和絕對星等這兩個概念。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NASA白點圓點代表了遙遠背景天體經過前景星系時的成像。從太陽系內到太陽系外,從銀河系內再到銀河系外,人類探索遙遠行星的腳步從未停止過。瑞典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就是憑藉1995年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圍繞主序星運行的行星,共同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次,研究人員如何發現這顆銀河系外的候選行星?發現這顆候選行星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