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戰爭武器威力,目前公認最具威力和有效的,就是戰略核打擊武器。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一種比核武器技術含量更低、體積更小、成本更低、殺傷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軍用武器——生化武器。
長久以來,生化武器由於對人類極高的致命性和傳染性,一直是國際公約嚴禁使用的武器。但遺憾的是,翻閱人類戰爭史,生化武器卻總不缺席,而且不斷升級換代。
歷史淵源
最早的記載於文字,故意利用病毒殺傷對方的戰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年間,匈奴故意將病死的牲畜扔到漢軍水源上方。據民間說法,霍去病就因為飲用了這種汙染的水,英年早逝。
1345年冬到1346年,蒙古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拋進城內。這一行動使鼠疫在歐洲肆虐了3個世紀,導致2500萬餘人喪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傷亡的細菌戰。
一戰和二戰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生化武器都被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一戰中德軍在索姆河中使用的毒氣彈十分笨重,需要大量人力搬運,而且使用時需要配合氣象條件。這種毒氣可以使人致盲、皮膚潰爛,直至死亡
到了二戰時,僅是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隊就研製出天花、霍亂等多種生化武器,可通過空投、物品傳遞、空氣傳遞等方式施放,使人產生發熱、皰疹等症狀,喪失行動能力直至死亡。這種生化武器偽裝成流行病狀,不易發現,致死率高,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損失。
可以肯定的說,兩次世界大戰中生化武器的使用,標誌著生化武器正式列裝,並走上了軍事開發運用的軌道。最為恐怖的潘多拉武器魔盒被打開了。
現代戰爭和恐怖主義正隱藏著更大的威脅
世界大戰後,動蕩的世界格局和局部衝突,使得恐怖主義迅速蔓延。相對飛機、飛彈等高價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能自行配製、體積便攜的生化武器無疑更受恐怖主義分子的青睞。
1995年3月20日早上,日本邪教組織人員在東京地下鐵三線共五列列車上施放沙林毒氣,造成13人死亡及5,510人以上受傷。
2001年秋天,美國參議院辦公室及各大媒體屢屢收到含有白色粉末的信件,後證實粉末為炭疽病毒。該襲擊事件造成22人感染,5人死亡。事件由一名美國科學家策劃實施。
與恐怖主義單純殺傷造成恐慌效果的目的不同,現代軍事化的生化武器正向基因武器、定向武器、複合型武器發展。隨著現代基因技術發展,生化武器打擊目標正由敵方軍事力量、有生力量向戰略物資延伸。根據媒體資料,美國和俄羅斯都在研製以糧食為目標的病菌,甚至是昆蟲,主要以稻瘟病和牛瘟為代表,威脅戰略資源安全。
據稱,新一代生化基因武器是根據人類種族基因特性進行開發,所研發的病毒、細菌只在特定種群中傳播,殺傷性更強更隱蔽。而且這些武器都不是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病毒,而是經過基因改造的複合型病毒,除非能快速準確進行基因檢測,針對研發特效治療手段,否則極難控制。
不難看出,在這種烈度的生化武器戰對抗中,科技不對等的國家將輕易喪失戰略主動權,在沒有一絲硝煙的情況下,地區局勢就能迅速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