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 Some Aspects in Research Training

2021-02-22 華中大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

        11月4日晚21:00,華中科技大學第263期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在機械學院報告廳舉行。複合材料專家、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蒞臨我校,以 「Some Aspects in Research Training」 為題,就怎樣看待研究生教育,怎樣在研究生階段進行科研創新,怎樣撰寫學術論文和呈現學術報告等問題,和在場師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研究生教育能讓我們得到什麼?

        「人類所有的知識就是一個圓圈」,葉林教授講道。從小學開始,我們就不斷往外摸索。而直至研究生階段,我們才得以深入一個專業,在某個方向上達到這個圓圈的邊緣。這時,只要我們努力,就有可能把人類的知識往前推進一步。「當我們真正站到圓圈邊緣的時候,我們便會進入一種全新的狀態」,葉林進一步補充道,「我們發現的問題會比我們解決的問題更多」。於是,研究生教育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此外,我們也需要學會做出決定,應對這些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決定都有結果,既然做了決定,就應當預期相應的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

        同時,葉林指出: 對於為什麼讀研究生,我們也應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而明確目標,把握機遇。葉林強調,上帝是公平的,每個人都被平等地賦予機遇,把握這個機遇,就能夠改變人生。

葉林教授分享自己的見解

怎樣進行科技創新?

       葉林指出,科技創新的核心是品質 (Quality)和影響(Impact)。所謂品質,是指創新必須有一個全新的事物,而這個全新的事物必須能夠付諸實踐、投入應用,最後帶來一個良好的結果。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會嘗試著把自己的東西傳授給別人,使之認識到這一創新的意義和價值,這便是創新的影響力。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開啟創新之路呢?首先,精準地認識自己、完整地考量問題是關鍵;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合理面對壓力,解除顧慮。那麼,創新之路上又有沒有可遵循的原則呢?對此,葉林做了肯定的回答,即: 重視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從全局高度考察問題(Thinking out of the box),以模型化方法探索新知(Modeling),嘗試多學科、多尺度的交叉性研究(Smart twist)。這樣,我們的研究才真正具有深度和影響力,而我們也不必苦惱於為了創新而創新。

 怎樣撰寫科研論文和呈現學術報告?

       科研論文和學術報告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素質培養重要憑藉。對此,葉教授深入細節,對其文字符號排版、語言表達、寫作和講演技巧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詳盡的講述。

       葉林指出,科研論文寫作,不外乎要求簡潔凝練(concise)、綜合全面(comprehensive)和連貫一致(consistent);而學術報告,也不過呈現信息(informative)、定量表達(quantitative)以及鼓舞人心(motivating)。實際上,學術報告的目的在於把自己對某一特定問題的想法和見解傳遞給別人;科研論文的寫作亦然。這便是二者的基本要求。此外,明確目的、展現細節、建立自信,即可矣。

 

校研究生院院長解孝林教授致總結辭

       講演結束後,葉林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隨之,校研究生院院長解孝林教授致總結辭,對葉林教授的出席表示了誠摯的感謝。至此,本次講座完滿結束。

華中科技大學

「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
   Science Spirit & Practice Lecture
  關注科學前沿,領略大師風採

長按二維碼關注SSP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ssphust
ssp聽眾交流QQ群:330656264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hustssp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