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房琳琳)今年1月,挪威首次記錄到碘-131的痕跡,隨後波蘭、捷克、德國、法國和西班牙也發現了其「蹤跡」。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挪威輻射保護局(NRPA)近日表示,根據汙染顆粒物的運動模式,它們可能來源於東歐,但並不確定具體來源。
因碘的同位素半衰期僅8天,大氣中檢測到它的存在,表明必然是最近發生了某個相關事件。NRPA應急準備部門負責人阿斯特麗德·李蘭迪告訴挪威媒體,很難確定該放射性物質的具體來源,但這種顆粒有可能來自與核反應堆相關的事件。
2011年3月28日,在日本海嘯摧毀福島核電站後,中國黑龍江省最接近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東北部地區空氣中,發現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與此次事件一樣,官方機構認為,其濃度「對人類或環境沒有危害」。
據了解,碘-131具有很強的放射性,當它在環境中濃度很高時,受汙染的食物被人或動物吞咽後會累積在甲狀腺中。當它發生衰變時,會釋放高能量進而損害身體組織,甚至導致甲狀腺癌。但需要說明的是,只有近距離接觸到大劑量放射性物質才真的會對人類構成危險。
實際上,這種化合物也可能來自於制碘廠,報導稱,生產這種化合物的工廠遍布整個歐洲。生產規範提醒,大規模生產時,應避免碘-131揮發造成環境汙染,操作應在設有負壓和帶有除碘裝置的屏蔽箱室裡進行。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 彭麗慧_NT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