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輻射安全局在其官網發布通告稱,檢測到非常低含量的人造放射性物質,包括銫-134、銫-137、鈷-60和釕-103。該機構表示,尚無法確定物質來源,檢測到的水平也非常低,不會對人和環境造成危險。
銫是一種金屬元素,銀白色、質軟、化學性質極為活潑,遇水發生爆炸。銫-134是銫的一種同位素,放射性較強,人體攝入量小於0.25Gy屬於安全範圍;超過此值會導致造血系統、神經系統損傷,非正常生育乃至絕育;人體攝入量超過6Gy,能夠致人死亡。鈷-60則是金屬元素鈷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釕則是一個有較高裂變產額的裂變產物。
公開資料顯示,銫-134、銫-137等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來源於核爆及核電站,可以是核反應堆內的核裂變產物。
隨後,挪威、芬蘭、愛沙尼亞的相關機構也報告了這一情況,其中挪威的機構還發現了碘-131,碘-131等人工放射性元素也與此相似,福島核電站事故後,國內多個省份都曾檢測出碘-131、銫-137和銫-134。
早在2017年,歐洲多國也監測到放射性元素,至今原因不明。
而此次,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認為這可能來自民用來源,也就是核電站反應堆產生熱量的原子鏈式反應。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負責人拉西納·澤爾博(Lassina Zerbo)在其推特上發布了一張地圖,用橙色表示出放射性同位素可能來源的範圍,範圍涵蓋俄羅斯西北部、芬蘭和瑞典南部,及波羅的海地區。,但該組織並不具有調查確切發生源頭的權限。
這一信息曝出後,有分析認為,可能是俄羅斯境內的核設施出現洩露。荷蘭公共健康及環境國家研究所經過就指出,人造的輻射源頭位於俄羅斯西部,很有可能是俄羅斯核電站的燃料模塊受損造成的
對此,負責運營相關核電站的俄羅斯公司Rosenergoatom在接受塔斯社採訪時表示,俄羅斯北部的兩個核電站(the Leningrad NPP和the Kola NPP)在正常運轉,輻射水平也在正常範圍內。
不過,歐洲人之所以如此緊張,是因為這件事似曾相識,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事故後,蘇聯人否認核電站出現問題,但瑞典檢測到了放射性水平提高,後來實在沒法隱瞞,蘇方才報告了車諾比的事故。這也是一些科學家感到不安的原因。
而在查詢相關資料後發現,除俄羅斯兩座核電站外,芬蘭和瑞典各自有兩座核電站也位於該橙色範圍之內。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範圍內還有兩座廢棄的瑞典核電站,其中阿格斯塔核電站(Ågesta)預定於今年進行拆除工作,另一座巴舍拜克核電站(Barsebäck)的拆除工作也在進行中。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是證明發生了核洩漏,一切都還要仔細探查。
核電站洩漏可以說是恐怖性災難,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核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將會影響數代人的健康。
不過正常的核電站是不需要擔心的,核電站確實存在著發生事故和災害的風險,但與其他工業相比,核電站發生事故的概率卻是最低的。
而生活在核電站周圍的居民因核電站工作所帶來的輻射每年平均為0.01毫希,處於安全範圍,因為人做一次胸透會受到0.3毫希的輻射,每天看兩個小時電視則每年會受到0.01毫希的輻射,
核電站產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廢料,都會根據其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放射性水平的不同,被送往後處理廠進行嚴格處理,後處理廠對核廢料中的有用部分進行分離並回收利用,剩餘不能被回收的廢料則會經過固化處理後被深埋於地下,一段時間後,這些廢料中的放射性物質就會衰變成對人體無害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