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從本月上旬開始,北歐多國有關部門檢測到該地區的輻射水平出現了上升,然而迄今為止,導致這一異常狀況的「罪魁禍首」仍然未知。
據BBC新聞6月28日報導,上周,芬蘭、挪威和瑞典三國的核安全機構表示,在空氣中監測到了高於正常水平的放射性同位素。瑞典輻射安全局表示,他們在6月上旬就檢測到「非常少量的放射性物質銫-134、銫-137、鈷-60和釕-103」。芬蘭的監測機構發現了同樣的物質,而挪威的機構則發現了碘-131。
放射性同位素的可能來源區域示意圖(紅色陰影區域),包括俄羅斯西北部、芬蘭、瑞典、丹麥及挪威的部分地區 圖據《金融時報》
上周六(27日),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TBTO)執行秘書拉西納·澤爾博在推特上證實,該組織在斯德哥爾摩的監測站於本月22日、23日檢測到在芬蘭部分地區、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和北極地區,銫-134、銫-137及釕-103三種通常與核裂變有關的同位素「含量高於正常水平,但對人體健康無害」。
與此同時,澤爾博還在發布了一張地圖,標示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可能來源區域,包括俄羅斯西北部、芬蘭、瑞典、丹麥及挪威的部分地區。「這些同位素最有可能來自民用來源,」澤爾博在推特上寫道,暗示其來源可能與核能生產有關。隨後他又補充道,CTBTO可以指出潛在來源區域,「但識別確切來源地超出了本組織的權限。」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TBTO)執行秘書拉西納·澤爾博在推特上證實確有此事 截圖自BBC新聞
26日,荷蘭公共衛生與環境國家研究院(RIVM)表示,這一現象可能是某核電站燃料元件出現異常導致。據《金融時報》報導,為找出這些放射性核素的來源,RIVM對現有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這些物質來自「俄羅斯西部的方向」。但由於可用數據有限,無法確定這些核素更具體的來源地。
而俄羅斯方面出面否認了這一說法。據塔斯社27日報導,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在一份聲明表示,其位於西北部的兩座核電站,即列寧格勒核電站和科拉核電站運行正常,也沒有接到任何洩露事故的報告。「兩座核電站運營正常,沒有關於設備運作的故障報告。在上述時間段,所有同位素的總排放量都未超過標準,」該公司表示。
隨後,荷蘭公共衛生與環境國家研究院(RIVM)於28日在其官網澄清,檢測到的放射性粒子來自俄羅斯西部方向,並不意味著它們肯定與俄羅斯核電站有關。
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在一份聲明表示,其位於西北部的兩座核電站,即列寧格勒核電站和科拉核電站運行正常 圖據BBC新聞
RIVM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最近的一些媒體報導聲稱,放射性核素來自俄羅斯西部,這可能是由於對我們的原始報告(荷蘭語)的誤譯。」
據ScienceAlert網站28日報導,就目前情況而言,很難說是否會有更多的證據能證實這一輕微輻射激增的來源。但這起事件令人聯想到2017年發生的類似情況:當時幾個歐洲國家的空氣中空檢測到了放射性釕-106超標,幾乎是正常水平的1000倍。
RIVM稱,因為當時有更多的測量方法可用,該機構能夠更準確地定位來源,最終計算出的來源與隨後一項國際調查中追溯的最可能來源核設施,即一處俄羅斯的核設施一致,但俄羅斯當局對這一結果予以否定。
據BBC新聞28日報導,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目前已獲悉相關信息,正在向成員國尋求更多信息,以確定事件的詳細原因。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徐緩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