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南近20萬考生低於300分」,登上了熱榜。
2020年,河南高考報名人數115萬,全國之最。這種氛圍下,河南大部分考生的勤奮努力程度有目共睹,考上名校的機率很小很小。
每年高考前後,網上就充斥大量文章或段子,呼籲,吶喊,求助!
但是,高考不相信眼淚。你考得好,鯉魚跳龍門;你考得不好,人生規劃從頭再來。
什麼「高考不G平」,只能像一塊石頭,永遠壓在心頭。反過來說,考生考不到300分,究竟怨誰?
我們可以仔細思考一下,河南高考滿分750分,考了不足300分,如果按百分制換算,約等於每科30多分,其中還有大約4萬以上的考生不到26分。
這些低分考生是智力智商有問題嗎?顯然不可能,怎麼可能會有上萬人甚至十幾萬人「低智商」?那麼,是不是高考試題難?也不是。
今年全國各地高考高分、考生人數普漲,分數線也隨著普漲,恰恰從一個側面說明試題難度穩中有降,偏簡單了。
難道說,是老師的教學水平低?否!
如果說高分數段人少是因為師資水平問題的話,300分以下基本和師資水平沒什麼關係。
答案只有一個:這些低分考生,沒有好好學習,或者說不願意學習。
我們大約能想像出,對於一部分孩子,高中三年不玩手機、不左顧右盼、不睡懶覺、不貪玩,根本不可能。讓他們參加高考,幾乎是上刑場。
沒辦法,貪玩、不愛學習,大抵也是一種習慣。
我有個發小,叫俊。俊腦瓜好使,但貪玩,好逃學,小學二年級時,數學考試吃了個「大雞蛋」,他哥哥問他:「俊,我給你出一道題,答對了繼續上學,打錯了就甭上了。」俊早就不想上學,滿口答應「中!」俊他哥出題:「5+3等於幾?」俊輕描淡寫地說:「這還不容易?等10也中,等9也中。」俊他哥一聽俊在胡扯,脫下鞋就往俊的屁股上打。
自此,俊上了不足兩年小學,就回家「修理地球」,十幾歲開始「跑江湖」,賣過膏藥,當過和尚。
後來,杳無音訊。齊三兒是我的一個同鄉,小學一年級上了三個,每次考試,幾乎都是零分。他爹攆到學校操場打他,邊打邊說:「老子沒上過一天學,也大不了考個圈兒。」「圈兒」,就是「零」同學們給齊三兒編了一個順口溜:「齊三兒,考個圈兒。」
高中時,我一個同學,也不愛學習。考試時,一遇到選擇題,就「抓鬮」,寫好ABCD,抓著哪個字母,就填寫哪個。瞎貓娃碰到死老鼠,還真有不少蒙對的!不用說,俊、齊三兒、我那個同學,都考不上大學。
他們能怨「高考不公平」嗎?顯然不能。我們鄙視過毛坦廠中學的「高考工廠」,我們也羨慕過衡水中學的神話傳說。但是,我們總是不停地訴說著:河南考生難,孩子不容易......卻總過著高枕無憂的日子。甚至,抱怨學習很苦,抱怨高考不公平......
教育改G革,是一個漫長且困難的過程。在此階段中,適應比「等待」更有用,努力比抱怨更精彩!
人生還要繼續,還要面對各種挑戰。 不要怨天尤人,不足300分的考生,選擇好職業院校,從此不再貪玩,也能走出精彩。
來源:特稿哥李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