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五行,是古人通過與自然界的長期接觸,逐漸認識和了解的「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五類物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他們之間運動變化而生成的,人們將它們融入到陰陽理論之後,即產生了木、火屬陽,金、水屬陰,陰陽分別列於土地上下,土地屬中性的理論,逐漸形成後世的「陰陽五行"之說。
人們要飲食,就必須要用到水與火;人們要營造房屋和家具,就少不了木材和金屬;由於人們生長在土地上,自然吃的、穿的、住的都離不開土地。在熟悉五材之後,人們逐漸地也發現了這五類物質各自的特性,《尚書·洪範》載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木(植物)有生長、升發、伸展的特性;火則炎熱,向上升騰;土則可以接受容納世界的萬物,還能生長出世界萬物(主要指植物);金在五行之中最為重要,最易下落,且常用於殺死生命;水則能滋潤,比較寒涼,總是向下流淌。同時,書中還將這五種特性與五味相連,可見春秋時期人們就試圖把五行用來推演其他事物了。
五行的「行"字,還有「運行"的意思,就是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它們在周而復始有規律地變化著。例如:春天(屬木)後面是夏(屬火)天,夏天后面是長夏(屬土),而後是秋天(屬金),再是冬天(屬水),到頭來又是春、夏、長夏、秋、冬四季更替,即木、火、土、金、水也是這樣周而復始地有序運行,同時也說明了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在五行生剋意識中,人們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聯繫,正是這種聯繫在促進著事物間的發展變化,即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這也是古代堪輿學中的「五行生剋」理論。(見:五行生剋圖)
相生,是指一行對另一行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作用這種理論在生活中可以說隨處可見。比如:我們給植物澆水可以促進它的長即「水生木」;而木材可以加劇火的燃燒,即「木生火」。通過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活動,人們總結髮現了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是指一行對另一行有制約、克制和抑制的作用。比如水可以火火,即「水克火";火可以熔化金,即「火克金";金屬的刀能砍斷木頭,即「金克木"。即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這十條規律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說:當木頭燃燒的時候就生成了火;被火燒的物質最後變成灰土;在土中我們可以提煉到金屬;金屬熔化後就成了液體的水;水則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這就是相生的五行理論。同時,植物(木)可以破土而生長,土可以擋住河流(水),水則能滅了火,火能熔化金屬,金屬刀具可以伐木。這就是相剋的理論。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就是在這樣的規律支配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生它,因而得到生長、壯大。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克它,因為有克制,它的生長、壯大才有節制。正因為這些理論,世間的萬物才得以有節制地生長、發展、變化,即所謂的「生克制化",以達到自然界中的動態平衡。
「相生相剋」的理論,實際上是指自然界中的某種事物對一種事物起著促進滋的作用,對另一種事物則起著制約、壓制的作用,這種作用與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和克是兩個即對立又統一的事物,正是有了相生、相剋兩面,事物才能維持一種穩定的平衡與協調。相生和相剋無論哪一方過度都會打破這種事物間的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為了維護這種相對的平衡和統一,生與克就要相互牽制,當相互不能牽制的時候,這種平衡和統一會被打破,事物也就相應地出現了新的變化。這就是《類經圖翼》中所說:「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同時,五行間除了生克關係外,還常會發生「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相乘",就是說按照「五行相剋"的次序發展過程中,克制太過太多了,有種趁機侵襲的意思;所謂「相侮'',就是說與相剋次序相反的克制,即逆克,也就是反過來欺侮的意思,有種恃強凌弱的意思。比如說,原來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當土特別旺盛的時候,就會乘水,也就是過度地壓制水;同時,土還會反過來侮木,使木受到克制,即逆克:土克木。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土質過硬,就可以擋住河水的流動,讓河水分流或者攔住河水不讓它流動,過度地限制水的流動,這就是「相乘";同時,土質過硬,就不適合植物的生長,與木產生相剋,這就是「相侮"。
專注各類擇日、八字取名,易經風水,歡迎關注公眾號《易經五行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