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角鏡頭,特別是超廣角變焦鏡頭,是研發難度最大的鏡頭之一。最近幾年間,從EF 11-24mm f/4的發布,到如今RF15-35mm F2.8的到來,佳能的廣角鏡頭,已經站在了廣角變焦鏡頭的頂尖行列。
01 上古時代 從28mm到19mm
第一枚佳能鏡頭髮布於1946年,在1951年,佳能就發布了一枚Serenar 28mm f/3.5 I鏡頭。Serenar一詞,其實源自於當時的佳能內部命名大賽,這一詞源自於「Serene」,這不僅代指寧靜,更特指月球上的靜海。因此Serenar指的就是寧靜而祥和的攝影鏡頭。
Serenar 28mm f/3.5 I
Serenar 28mm f/3.5 I採用了4組6片的高斯結構,說它是一枚寧靜而祥和的鏡頭是在合適不過了,因為在1950年前後,一般鏡頭焦距都在35mm以上,而f/3.5的大光圈鏡頭更是十分難得,因此不管是哪個廠家,28mm f/3.5這個焦段,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鏡頭。就好比,尼康在1960年推出了NIKKOR-H Auto 2.8cm f/3.5,這枚鏡頭同樣是尼康歷史上最重要的鏡頭之一。
1956年,佳能正式使用「Canon」作為鏡頭名稱的第二年,佳能推出了依照蔡司Topogon鏡頭為藍本的CANON 25mm f/3.5,這也是佳能唯一使用Topogon光學結構的鏡頭,不同的是,蔡司這枚鏡頭是Zeiss Contax 25/4 Topogon,而佳能這枚鏡頭將光圈提升到了f/3.5。Topogon結構的優勢,是低變形,高解析力,是造型獨特且小巧的廣角鏡頭。
CANON 25mm f/3.5
當然,上古時代,每一個廣角都如此珍貴。1964年,佳能推出了L39螺口的CANON 19mm f/3.5和FL19mm f/3.5,19mm的超廣角,讓相機的視角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但是那個年代超廣角還是比較稀有的鏡頭。
FL19mm f/3.5
如果用35mm及以下算作廣角鏡頭,那麼1971年,佳能一口氣發布了五枚廣角鏡頭,包括FD17mm f/4、FD24mm f/2.8、FD28mm f/3.5、FD35mm f/2(I)、FD35mm f/3.5,以及一枚魚眼鏡頭FD7.5mm f/5.6,佳能的廣角鏡頭系統,算是湊齊了。
FD17mm f/4
02 從定焦到變焦 談何容易
為什麼廣角變焦鏡頭如此難造?
因為傳統光學結構,大多是為了解決50mm-135mm的光學設計而誕生的,而到了28mm以下時,鏡頭的球面像差、慧差和散光現象,往往難以得到很好解決,特別是大光圈廣角鏡頭,需要使用大尺寸的非球面鏡片進行校正。這還只是定焦鏡頭,如果到了變焦鏡頭,前後移動的鏡片組,是光學設計上的噩夢。
1974年,佳能發布了FD24mm f/1.4 S.S.C. ASPHERICAL,這枚鏡頭採用了一枚大尺寸的手工研磨非球面鏡,從而很好解決了大光圈下的球面像差和散光,另外鏡頭還採用了浮動鏡片組,保證近距離拍攝和遠距離拍攝都能有較好清晰度,但是鏡頭的售價也高達184000日元。雖然鏡頭價格非常昂貴,但是這枚鏡頭不僅是佳能大光圈廣角鏡頭的開端,也為未來的變焦鏡頭打下了光學研發基礎。
圖FD24mm f/1.4 S.S.C. ASPHERICAL
雖然佳能早在1973年就發布了FD28-50mm f/3.5 S.S.C.,但是沒有到24mm,始終不能算是真正的超廣角。1978年,佳能的第一支廣角變焦鏡頭終於誕生,鏡頭為:FD24-35mm f/3.5 S.S.C. ASPHERICAL。這枚鏡頭同樣採用了非球面鏡+浮動鏡片組的光學設計,從而達到了實現了足以抵消像差影響的變焦設計。
1984年,New FD20-35mm f/3.5L發布。這枚鏡頭在上一代鏡頭基礎上,同樣依靠非球面鏡技術,將廣角端焦距提升至20mm,更需要注意的是,這枚鏡頭的非球面鏡,正式鏡頭的第一片鏡片。從這枚鏡頭開始,佳能的廣角鏡頭,正式進入紅圈大光圈時代。
New FD20-35mm f/3.5L
03 大三元時代
佳能第一支廣角大三元鏡頭,可以算是1989年發布的:EF20-35mm f/2.8L。這枚鏡頭將光圈提升到了恆定f/2.8,而且鏡頭內置了對焦馬達,因此可以算作是當代大三元鏡頭的鼻祖。從當時看,這枚鏡頭的畫質還是相當優秀的,特別是20mm端,作為一個變焦鏡頭,可以達到相當出色的解析力。
EF20-35mm f/2.8L
1996年,EF17-35mm f/2.8L USM正式發布,如果說上一枚鏡頭還不算是真正的現代大三元,那麼這支具有USM馬達的鏡頭,則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三元廣角鏡頭。如今很多朋友只知道16-35mm f/2.8,對這一支鏡頭並不是很熟悉。
佳能廣角大三元,一直延續著長焦35mm的焦距,與非燈泡頭設計,這一理念從沒有發生過改變。
2001年,大家最熟悉的16-35mm f/2.8誕生。第一支鏡頭全稱為:EF16-35mm f/2.8L USM。從此之後,16-35mm f/2.8成為了佳能廣角大三元鏡頭的代名詞,16-35mm的焦距,不僅能夠拍攝大視野的風光照片,還能夠拍攝一些更緊湊的風光作品,因此一直深受風光攝影師喜愛。
第一代EF16-35mm f/2.8L USM
2016年,第三代EF卡口的16-35mm f/2.8問世,型號為EF16-35mm f/2.8L III USM。這枚鏡頭是三代16-35mm中最新,也是畫質最為出色的一代。
焦距:16mm,光圈:f/4,快門速度:20s,感光度:ISO 1600
相比於前兩代鏡頭,新鏡頭從中心到邊緣的銳度表現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憑藉2片超低色散鏡片,以及SWC與ASC鍍膜,新鏡頭在抗眩光和色散控制上表現極其突出。
焦距:16mm,光圈:f/10,快門速度:1/1000s,感光度:ISO 100
在EF鏡頭中,還有一個不是大三元,但是值得稱道的鏡頭,就是2015年發布的EF11-24mm f/4L USM。
這枚鏡頭使用了驚人的132mm超大燈泡設計,在設計上用了4片非球面鏡,以及一片87mm直徑的大口徑研磨非球面鏡片,從而實現了驚人的11mm超廣角。這在廣角鏡頭發展史上,是極其少見的一顆鏡頭,但也是一顆真正可以用於實際拍攝的量產超廣角鏡頭。
焦距:11mm,光圈:f/11,快門速度:1s,感光度:ISO 100
04 RF時代,新的徵程
在微單時代,佳能的廣角大三元鏡頭已經發布,那就是RF15-35mm F2.8 L IS USM。相比於之前EF卡口的16-35mm,新鏡頭最直觀的特點,就是廣角端廣了一毫米。
對於廣角鏡頭來說,每一毫米焦距的提升,都是彌足珍貴的。新鏡頭的視角從老鏡頭的107度,提升至110度,3度視角提升,可以提供更寬廣的拍攝體驗。
焦距:15mm,光圈:f/16,快門速度:5s,感光度:ISO 100
新鏡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從中心到邊緣的畫質表現,這枚鏡頭的解析力,在現在看要好過其他品牌的16-35mm f/2.8鏡頭,甚至要好於尼康的一代神頭14-24mm f/2.8。
15-35mm的焦段優勢也是相當明顯的,如果廣角鏡頭只是到24mm,那麼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更換24-70mm去拍攝其他片段。但是有了35mm的長焦端,很多時候我們不用頻繁更換鏡頭,也能夠完成多角度的風光拍攝。
焦距:35mm,光圈:f/9,快門速度:1/25s,感光度:ISO 100
如今,RF15-35mm F2.8已經上市,官方給出的定價為16199元(官網價格),但是上市價格應該在15000元左右,雖然價格不算便宜,但這是一顆非常值得購買的廣角大三元鏡頭,是一顆讓專業用戶難以抗拒的廣角佳作。
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風光攝影的必備武器 佳能廣角鏡頭的進化史http://dcdv.zol.com.cn/730/7300682.html
http://dcdv.zol.com.cn/730/7300682.html dcdv.zol.com.cn true http://dcdv.zol.com.cn/730/7300682.html report 5262 廣角鏡頭,特別是超廣角變焦鏡頭,是研發難度最大的鏡頭之一。最近幾年間,從EF 11-24mm f/4的發布,到如今RF15-35mm F2.8的到來,佳能的廣角鏡頭,已經站在了廣角變焦鏡頭的頂尖行列。01 上古時代 從28mm到19mm第一枚佳能鏡頭髮布於1946年,在1951年,佳能就發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