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筆者不是研究生命科學領域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只是對生命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今天用新視界這個概念把生命科學的體用結合再探究提出來,不是為了標新立異的顯擺,而是想就體用結合這個觀念進行一下實相顯證。
大家都知道,在生命科學的探索研究中,人類從來就沒有停下過。對於生命的認知探索,人們一直持懷疑態度,疑惑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一個叫做「病」或「百病不生」的這個東西。「病」和「健康」,是相對的,也可能是集體意識創造出的一個名詞概念,這主要體現在醫學範疇的集體意識。大概是想用「病」和「健康」來描述一個人的身心舒不舒服的一種狀態罷了。體用結合,也有多種認知理解。比如,人的身體,桌椅板凳等這些用肉眼看得見的物理性東西是這個物質的體,人的思維意識和桌椅板凳供人們應用所產生的功用等是這個物質的用,兩者有機結會發揮出來的功能效用,是一個人很難估計出來的,這也是筆者在此提出探究體用結合,供讀者正確認知自己的本意。
一個人身體上的疾病如此,健康也是同樣的道理。對人類來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健康。各位善知識朋友,我這麼講,並不是想創造什麼新的概念或理論,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見識。我只是認為,我們的意識、思想,不應該被一些人為創造出來的概念束縛或被人為概念化了。正是基於這一認知理解,我不會去創造什麼理論,去發明什麼名詞。體用和結合這兩個詞早在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了。比如佛教經典《金剛經》就是講金剛是表體的,般若智慧是表用的,體用結合,就是大覺大智。我在這裡把我對體用結合的探究心得寫出來,分享給讀者,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好地在實際生活中,去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運用。
現代社會,健康生活,是人類追求的正確生活方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具體表現在他個人身體和生活運用關係的平衡。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體,什麼是用。體用一詞,我曾在《用理想實踐生命價值》一文中引用過佛家的經典,但不是我發明的。在這裡再次引用體與用,是因為它非常容易理解。體,是個體的形狀、身體,用,是個體的功能、作用,等等。體用的現實意義非常廣,不能言盡,應隨各人所解。單單講體和用,是沒有意義的。某一個體的存在,一定有其價值、意義和用途。或者說,個體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和作用的。我們常說體現,體為什麼要出現,什麼時候出現呢?用則體現,因為需要用,所以體就出現了。我們還常說的身體,什麼叫身體呢?化身則體現。還是為了用。人類、萬物眾生,這些有形有體之物,為什麼會出現,是要完成什麼目的,實現什麼作用。想講清楚說明白是很難的,我們只能從體用和體用結合的義理中去認知理解,並應用到生活中去,才有可能明了其真實的意義。又比如,我們常講的「道德」!道德的關係,道是作為德之體的,德是以道的功用體現出來的。道德的意境無限寬廣,以有限之體來顯無限之功用,這個意義到底有多大,估計現代計算機也很難計算出來。有限是從無限中來的,這是佛教空有相依立世界的核心思想,也是人類永遠探索的終極秘密。有限是無限之用,無限用有限。以此來認識自己,人的這個意識或思維,也是如此。無限之思維意識,有限之認識理解,這就是體和用的關係。體和用有機結合了,才能達成整體的平衡,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健康狀態。
再講簡單些,就是說我的這個身體有多少能量,就使用多少能量,不能透支。這裡說的個體,不但包括我們的身體,也包括組織細胞和各種器官。全身的所有細胞元素都是相對的整體,器官是相對的局部,整體和局部,都遵循這個規律。如果身體的局部出現了疾病,某一個器官出現了病,就是這裡的體用關係不平衡所反映出來的病灶。全身不舒服,各個地方都生病,則是全身的體用關係沒協調好,達不到整體平衡的基本要求。一旦身體恢復了平衡,就呈現出良好健康的狀態。中醫理論中的五臟相生相剋,也是其中的一種動態平衡。這裡講的意思是,平衡是動態變化的,心理狀態尤為重要。
所謂平衡,是指相對的平衡,平衡也有高平衡和低平衡之分。比如,當我的身體能量減少時,這個減少的過程,就是體用的平衡關係被打破了,表現出來的就是各種不舒服的疾病症狀。如果此時我能認知到這個道理,並及時遵守體用的平衡規律,能量不夠就少用,好好休養生息,那麼,我會處於一種低平衡狀態。如果我出現虛弱、缺乏活力,但並沒有明顯的病痛,那麼也可以說我是健康的,只不過健康水平較低而已。
在實際生活中,假如我修養得好,我的身體能量會慢慢的增加。能量增加的過程,也是體用結合的再平衡過程,這時也許會出現各種症狀,直到新的平衡出現,這時就可能達到一個高平衡的狀態,不舒服症狀也會暫時消失,這是較高水平的健康狀態。體用結合如此反覆變化,身體健康狀態就會處於良性循環。
也許讀者你會問,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百病不生?我問下你,現實中,有這種可能嗎?不是說完全沒有這種可能,但只是極少數具備特殊體質的人,他可能很少出現不舒服或者異常的現象,即便出現了某些異常,他心裡可能非常清楚,這並不是病,這只是一個平衡向另外一個平衡過渡的中間反應。能量增加了,但在沒有達到新的平衡之前,這種情況是可能出現的。但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只有自身能量減少帶來的反應,沒有體驗過能量增加後帶來的反應。這兩個反應,其實沒有不同。假如我們體驗過能量增加的反應,我們自然也能理解,這些反應並不是病。病還是不病,都是自己的認識。不認為是病,才是真的沒病。
在這裡提出探究體用結合的問題,目的是要回答讀者想問的一個疑惑性問題。即如何正確認知自己的體與用,怎樣有機結合才能讓自己的身心處於健康的狀態?前面不是已經講過了麼,解結還須繫結人。通常情況下,每個人只會選擇性的看見或者只相信自己已經相信的。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去證實自己已經相信的,去證偽自己不相信的。其實,我在這裡講了個人後身體和思維意識,你若選擇性的忽略,視而不見,只看到了肉體不適,然後以此來懷疑自己本就懷疑的「百病不生」這個想法,這也是不對的。是否百病不生,要看你怎麼使用你的身體,要看你的體用關係是否平衡。你有很多能量,但是你節約使用,這才可能百病不生。但是,如果你想以此來揮霍浪費,想拿青春健康來賭當下的無度逍遙,你還想要向高平衡狀態前進,自然是做白日夢。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可尋人,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把自己的問題破解了,就是體用有機結合了,生活就自由自在了。
在這裡不過多的講意識,只強調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完成體用有機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思維方式,向高平衡前進,就是升維;向低平衡墜落,就是降維。是升還是維,取決於各人自己怎麼使用這一生。
(2020.07.19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