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生命科學體用結合再探究

2020-07-20 蜀山正義

​ 首先聲明,筆者不是研究生命科學領域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只是對生命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今天用新視界這個概念把生命科學的體用結合再探究提出來,不是為了標新立異的顯擺,而是想就體用結合這個觀念進行一下實相顯證。

大家都知道,在生命科學的探索研究中,人類從來就沒有停下過。對於生命的認知探索,人們一直持懷疑態度,疑惑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一個叫做「病」或「百病不生」的這個東西。「病」和「健康」,是相對的,也可能是集體意識創造出的一個名詞概念,這主要體現在醫學範疇的集體意識。大概是想用「病」和「健康」來描述一個人的身心舒不舒服的一種狀態罷了。體用結合,也有多種認知理解。比如,人的身體,桌椅板凳等這些用肉眼看得見的物理性東西是這個物質的體,人的思維意識和桌椅板凳供人們應用所產生的功用等是這個物質的用,兩者有機結會發揮出來的功能效用,是一個人很難估計出來的,這也是筆者在此提出探究體用結合,供讀者正確認知自己的本意。

一個人身體上的疾病如此,健康也是同樣的道理。對人類來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健康。各位善知識朋友,我這麼講,並不是想創造什麼新的概念或理論,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見識。我只是認為,我們的意識、思想,不應該被一些人為創造出來的概念束縛或被人為概念化了。正是基於這一認知理解,我不會去創造什麼理論,去發明什麼名詞。體用和結合這兩個詞早在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了。比如佛教經典《金剛經》就是講金剛是表體的,般若智慧是表用的,體用結合,就是大覺大智。我在這裡把我對體用結合的探究心得寫出來,分享給讀者,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好地在實際生活中,去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運用。

現代社會,健康生活,是人類追求的正確生活方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具體表現在他個人身體和生活運用關係的平衡。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體,什麼是用。體用一詞,我曾在《用理想實踐生命價值》一文中引用過佛家的經典,但不是我發明的。在這裡再次引用體與用,是因為它非常容易理解。體,是個體的形狀、身體,用,是個體的功能、作用,等等。體用的現實意義非常廣,不能言盡,應隨各人所解。單單講體和用,是沒有意義的。某一個體的存在,一定有其價值、意義和用途。或者說,個體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和作用的。我們常說體現,體為什麼要出現,什麼時候出現呢?用則體現,因為需要用,所以體就出現了。我們還常說的身體,什麼叫身體呢?化身則體現。還是為了用。人類、萬物眾生,這些有形有體之物,為什麼會出現,是要完成什麼目的,實現什麼作用。想講清楚說明白是很難的,我們只能從體用和體用結合的義理中去認知理解,並應用到生活中去,才有可能明了其真實的意義。又比如,我們常講的「道德」!道德的關係,道是作為德之體的,德是以道的功用體現出來的。道德的意境無限寬廣,以有限之體來顯無限之功用,這個意義到底有多大,估計現代計算機也很難計算出來。有限是從無限中來的,這是佛教空有相依立世界的核心思想,也是人類永遠探索的終極秘密。有限是無限之用,無限用有限。以此來認識自己,人的這個意識或思維,也是如此。無限之思維意識,有限之認識理解,這就是體和用的關係。體和用有機結合了,才能達成整體的平衡,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健康狀態。

再講簡單些,就是說我的這個身體有多少能量,就使用多少能量,不能透支。這裡說的個體,不但包括我們的身體,也包括組織細胞和各種器官。全身的所有細胞元素都是相對的整體,器官是相對的局部,整體和局部,都遵循這個規律。如果身體的局部出現了疾病,某一個器官出現了病,就是這裡的體用關係不平衡所反映出來的病灶。全身不舒服,各個地方都生病,則是全身的體用關係沒協調好,達不到整體平衡的基本要求。一旦身體恢復了平衡,就呈現出良好健康的狀態。中醫理論中的五臟相生相剋,也是其中的一種動態平衡。這裡講的意思是,平衡是動態變化的,心理狀態尤為重要。

所謂平衡,是指相對的平衡,平衡也有高平衡和低平衡之分。比如,當我的身體能量減少時,這個減少的過程,就是體用的平衡關係被打破了,表現出來的就是各種不舒服的疾病症狀。如果此時我能認知到這個道理,並及時遵守體用的平衡規律,能量不夠就少用,好好休養生息,那麼,我會處於一種低平衡狀態。如果我出現虛弱、缺乏活力,但並沒有明顯的病痛,那麼也可以說我是健康的,只不過健康水平較低而已。

在實際生活中,假如我修養得好,我的身體能量會慢慢的增加。能量增加的過程,也是體用結合的再平衡過程,這時也許會出現各種症狀,直到新的平衡出現,這時就可能達到一個高平衡的狀態,不舒服症狀也會暫時消失,這是較高水平的健康狀態。體用結合如此反覆變化,身體健康狀態就會處於良性循環。

也許讀者你會問,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百病不生?我問下你,現實中,有這種可能嗎?不是說完全沒有這種可能,但只是極少數具備特殊體質的人,他可能很少出現不舒服或者異常的現象,即便出現了某些異常,他心裡可能非常清楚,這並不是病,這只是一個平衡向另外一個平衡過渡的中間反應。能量增加了,但在沒有達到新的平衡之前,這種情況是可能出現的。但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只有自身能量減少帶來的反應,沒有體驗過能量增加後帶來的反應。這兩個反應,其實沒有不同。假如我們體驗過能量增加的反應,我們自然也能理解,這些反應並不是病。病還是不病,都是自己的認識。不認為是病,才是真的沒病。

在這裡提出探究體用結合的問題,目的是要回答讀者想問的一個疑惑性問題。即如何正確認知自己的體與用,怎樣有機結合才能讓自己的身心處於健康的狀態?前面不是已經講過了麼,解結還須繫結人。通常情況下,每個人只會選擇性的看見或者只相信自己已經相信的。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去證實自己已經相信的,去證偽自己不相信的。其實,我在這裡講了個人後身體和思維意識,你若選擇性的忽略,視而不見,只看到了肉體不適,然後以此來懷疑自己本就懷疑的「百病不生」這個想法,這也是不對的。是否百病不生,要看你怎麼使用你的身體,要看你的體用關係是否平衡。你有很多能量,但是你節約使用,這才可能百病不生。但是,如果你想以此來揮霍浪費,想拿青春健康來賭當下的無度逍遙,你還想要向高平衡狀態前進,自然是做白日夢。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可尋人,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把自己的問題破解了,就是體用有機結合了,生活就自由自在了。

在這裡不過多的講意識,只強調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完成體用有機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思維方式,向高平衡前進,就是升維;向低平衡墜落,就是降維。是升還是維,取決於各人自己怎麼使用這一生。

(2020.07.19於成都)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技術+生命科技,中源協和「生命雲視界」即將重磅上線!
    12月20日,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即將在武漢隆重開啟。典禮當天,通過網際網路3D展示技術,重磅打造的創新智慧科技互動平臺中源協和「生命雲視界」將於生命醫學獎官網同步上線。
  • 攝圖·新視界,億量級商用版權素材網站再升級
    在版權圖片行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國內知名圖庫網站攝圖網在2019年取得了國外素材庫上億素材量的代理權,重磅上線了旗下子站攝圖·新視界,為更多優秀的設計師、廣告商、新媒體運營、內容管理者提供更完善的圖片、視頻素材供應服務。
  • 達人視界新年度回饋課程開始啦
    2021年1月7日上午9:00,達人視界2021年度第一期年度回饋課程開班儀式在鄭州達人視界職業培訓學校舉行,來自疫情無風險地區的18名參加了開班儀式。   在開班儀式上,谷璐芳老師針對本期新年度回饋課程,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說明。一是要重視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學校要求,做好防護。
  • 探究生命與物質奧秘 中國再鑄兩把「利器」
    探究生命與物質奧秘 中國再鑄兩把「利器」 原標題:   本報記者 華 凌  6月29日,北京風和日麗。一個是探測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另一個是生命醫學領域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設施。  不久前,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顧問委員研究報告《調控物質和能量:科學的五個挑戰及展望》指出,「當前,人類已進入物質調控時代。通過更精細地認識物質(包括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在原子甚至電子水平調控物質,使其具有期望的功能和性能。先進光源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
  • 共啟視界達人盛會 共贏達人視界未來
    他講到,按國家疫情防控要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今天,我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相聚一堂,共享達人視界2021年度盛會,共同期待達人視界盛宴的開啟。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抵禦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侵害,維護了社會穩定,保護了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樣的2020年,是我們全體達人視界的家人們取得巨大進步的一年。
  • 事件視界望遠鏡獲得新資金拍攝黑洞的第一部電影
    為此,研究小組將需要在項目中使用更多的儀器,而視界望遠鏡剛剛獲得資金,可以開始實現這一目標。這筆1 270萬美元的贈款來自國家科學基金會,該基金會是黑洞圖像項目的長期資金來源。「壯觀的……結果超出了我們最瘋狂的預期,我對我們作為團隊所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Shep Doeleman,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創始人,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在一份聲明中說。"
  • 視界| 走遍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生命之歌·我們的湖泊》宣傳片
    視界 | 走遍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生命之歌·我們的湖泊》宣傳片 2020-12-02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究生命起源演化 解讀「密碼」改造自然
    探究生命起源演化解讀「密碼」改造自然生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物質存在。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在認識生命的漫漫長途中上下求索。從中國古代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到西方近代博物學家對動植物分類,人類對於生命現象的認識,都是從對生命體的「宏觀」觀察、「表觀」描述而獲得的經驗型邏輯總結。
  • 事件視界望遠鏡計劃再發布新圖像,拍攝超強大黑洞噴流結構
    去年4月,事件視界望遠鏡國際團隊發布了首張「直接對黑洞成像」的照片,驚豔全球;今年4月,該計劃下另一團隊也發布了一張壯觀圖像:遙遠耀變體的電漿噴流結構。而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計劃今年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MPIfR)天文學家Jae-Young Kim領導,揭開了特別有趣的耀變體結構。
  • 事件視界還是表觀視界--中國數字科技館
    「灰洞」的邊界被稱為「表觀視界(Apparent Horizons)」,它只能暫時困住物質與光。簡而言之,霍金的新觀點就是黑洞不存在,這個超高密度的天體更像是灰洞。這個觀點極大地震動了國際物理界尤其是引力物理界,其造成的影響絕不亞於巴西隊1:7 負於德國隊,給世界足壇帶來的震撼。
  • 雲圖數字:科技改變視界,數字創意未來
    2020年是中國「新基建」元年,我們正在經歷一場以新基建為核心的數位化轉型。而「新基建」也被稱為數字經濟與智慧城市的數字底盤,是協助決策者和管理者實現上雲、用數和賦智的數字載體。雖然目前建築產業數位化程度很低,但未來建築產業數位化轉型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這一背景下未來的交付是兩個「建築」,一個是物理實體建築,一個是數字虛體建築,大量存量建築工程也將迎來二次「施工」期——數字再造。
  • 「新視界」飛行器提出新答案
    當地時間1月13日,一組科學家在美國天文學會的會議上公布:他們利用NASA的「新視界」飛行任務在冥王星和柯伊伯帶得到的觀測數據,確定了宇宙光學背景的亮度。他們為未納入統計的暗淡星系設定了一個上限估計值——千億級。這與此前推算的「兩萬億」不符。該團隊試圖測量的宇宙光學背景是與宇宙微波背景(大爆炸本身的微弱餘光)相當的可見光。
  • 科普:「事件視界」和「事件視界望遠鏡」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郭爽)在黑洞周圍,光線不能逃脫的臨界範圍被稱為黑洞的半徑或「事件視界」。對這個特殊區域,人類動用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探尋黑洞留下的種種「蛛絲馬跡」。根據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理論,黑洞「事件視界」並非「有去無來」的單行車道。儘管物體一旦被吸入黑洞就會永遠消失,但如果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黑洞可能會「滲出」一些被吸入物質的蛛絲馬跡。由於黑洞非常遙遠且半徑很小,以往設施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直接觀測黑洞,而是用觀察周圍恆星運動、吸積盤和噴流乃至引力波等間接方法來進行探測。
  • 攝圖·新視界重磅上線,提供國外億級精品素材
    目前國內的圖庫網站正處於黃金髮展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攝圖取得了國外素材庫上億素材量的代理權,並推出了攝圖·新視界,可以說匯集全球頂尖創意圖片,並提供「一次付費,永久授權」的高質量服務。(圖片來自攝圖·新視界)二、 「一次付費,永久授權」攝圖·新視界的所有素材付費之後自動生成授權書,一次付費授權,永久享受使用。
  • 2020星際視界IPFSNEWS 究竟做了什麼?
    這一年我們在思考如何更加貼近行業前沿、如何在新時期更加專業。星際視界作為IPFS領域垂直媒體,我們堅持以技術為依託,為全球IPFS愛好者提供最快、最全、最專業的生態資訊及全新視野,打造IPFS認知新高地有人會說,無論是媒體平臺也好,圖文平臺也好,視頻報導也好,都離不開一個問題:如何要實現其存在的價值?2020年星際視界做了什麼?
  • 新品發布 探索溫度視界,用微影——LCO6手持觀測熱像儀
    (原標題:新品發布 探索溫度視界,用微影——LCO6手持觀測熱像儀)
  • 攝圖品牌上線億級高質量素材網站「攝圖·新視界」
    最近,攝圖還代理了國外素材重磅上線攝圖·新視界 ,圖片匯集來自全球的頂尖創意精選圖片,為我們的視覺項目打開新的視野,對設計師、廣告商、新媒體運營、內容管理者和需要價格實惠的高品質照片的人而言將是一個接近完美的解決方案。
  • 中興Blade V9打開新視界 清晰記錄「美」一天
    突破光線瓶頸  隨時創作大片  5.7寸、83.6%屏佔比的全面屏,讓中興V9給人第一印象便極具衝擊力;頂級旗艦工藝的機身,實現了玻璃和金屬的完美結合,多達9層弧面極光玻璃該機準確地抓住了當下人們對視覺體驗無處不在的深度需求,用全新科技為用戶打開了一個更為清晰與精彩的「新視界」。中興V9配備了1600萬高像素鏡頭,採用F1.8大光圈,6P高透光鏡頭,使得成像解析力和對比度大幅度增強,徹底解決了在光線昏暗或者純粹拍夜色時力不從心的尷尬。實時虛化、AI光線均衡等黑科技,尤其AI暗光拍攝算法,可以自動適應不同光線場景,找尋光影間的平衡,保障照片所見即所得。
  • 科普:「事件視界」和「事件視界望遠鏡」——探尋黑洞的蛛絲馬跡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郭爽)在黑洞周圍,光線不能逃脫的臨界範圍被稱為黑洞的半徑或「事件視界」。對這個特殊區域,人類動用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探尋黑洞留下的種種「蛛絲馬跡」。根據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理論,黑洞「事件視界」並非「有去無來」的單行車道。儘管物體一旦被吸入黑洞就會永遠消失,但如果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黑洞可能會「滲出」一些被吸入物質的蛛絲馬跡。由於黑洞非常遙遠且半徑很小,以往設施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直接觀測黑洞,而是用觀察周圍恆星運動、吸積盤和噴流乃至引力波等間接方法來進行探測。
  • 新視界眼科創始人全身而退 光正集團圓滿轉型大健康行業
    從2018年5月份到現在,光正集團先是逐步收購新視界眼科全部股權,接著將新視界眼科資產過戶,最後新視界眼科創始人林春光全身而退,最終實現了對新視界眼科的  併購新視界後  光正集團扭虧為盈  2020年3月20日,光正集團發布公告稱,新視界眼科已完成資產過戶,交易金額為7.4億元。這意味著,歷時兩年多,光正集團對新視界的收購塵埃落定,最終獲得圓滿結果。